摘要:歌唱艺术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 是通过声音、旋律、语言、情感的结合来体现作曲者创作作品的思想意图, 因而演唱者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发声技巧, 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使歌者在演唱中达到“声情并茂”.
关键词:声音技巧; 情感表达; 声情并茂;
一、歌唱艺术中“声与情”的相互关系
歌唱艺术中的声与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情轻声、重声轻情, 都是不完整的表演。声音是歌唱的基础,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当演唱者的声音技巧达到一定水平时, 此时加入情绪的变化, 有情感的歌唱, 才是完整的。
“声断情不断”, 这句话明确表明了情感的重要性。传“情”---准确地, 创造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 乃是歌唱艺术的灵魂[1].我们歌唱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情感, 每部作品都来源于生活, 有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角色变化。民歌中的号子、山歌, 其歌词就是来源于劳动者在田地里干活时的即兴演唱, 为艰苦的劳动生活带来娱乐性。例如作品《黄河怨》中描写了一个妇女的悲惨经历;《在那遥远的地方》描写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杨白劳》描写父亲对女儿的疼爱。所以了解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更有利于将内心情感与声音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如果心里想的与歌词的大意背道而驰, 那么从歌声中也感受不到演唱者在用心歌唱, 这会使听众感到乏味。
二、“声情并茂”在歌唱艺术中的应用
1. 了解作品内涵, 掌握音乐要素
每一首歌曲都由旋律、节奏、节拍、力度、歌词等音乐基本要素组成。想要有情感的演唱, 对音乐要素的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1) 节奏的处理应注意:我们常见的拍子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 这是最基本的知识。强弱一定要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在很多作品中, 会有弱起节奏型出现。这就是考验演唱者节奏感, 时值上的准确度。正拍子起的音要比后拍子强, 后拍子要弱起。一般在正拍起的音, 似乎都是讲述一个故事, 演唱时要很确定。在后拍起的音, 一般都会给人缅怀故人, 感叹, 情绪平稳, 温柔细腻, 小河流水般的感觉。演唱时, 要明确节奏型, 在情绪上做好调整, 表达出最准确的情感。休止符也是演唱时经常遇到的, 这时演唱者就要根据休止的长短, 来设计好休止期间你的内心潜台词。
(2) 旋律的处理应注意:在分析旋律时, 一般以乐句为单位, 而乐句有长短之分, 遇到长乐句, 尽量一口气唱完, 所以旋律与气息的掌握和控制有很大的联系。当旋律线上升时, 作者表达的是激动、奋发向上的感觉, 这时气息也要由弱到强, 声音要与旋律同步, 演唱者才能准确的唱出这一段乐句的情感。当旋律线平稳时, 作者要表达出进行曲的感觉, 这时气息平稳, 唱腔有力就可以。所以, 要熟练掌握旋律线的特征, 让科学的声音与波动起伏的旋律融合在一起, 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
(3) 力度和音色的处理应注意:音乐学习者通常用“强弱”一词来形容力度关系, 但强弱力度要在有较强作品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加入。如果演唱者能准确的处理好一首作品中的强弱变化, 会给整首歌曲添加很多色彩。在演唱时, 若能很好地进行强弱转换, 需要有很强控制气息的能力。不同的音色能演绎出不同的情感。
2. 分析理解作品, 塑造音乐形象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 都离不开创作背景, 故事情节等。而演唱者要完美的表达出作品的意义, 需要在演唱前做很多功课。例如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意图、中心思想, 以及对每一句歌词的分析理解等, 都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 从而体会作者在其作品中抒发的情感, 以及在演唱时演唱者的情感和内心, 这样才能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例如歌曲《黄河怨》:选自《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 创作于1939年, 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此曲讲述一个绝望妇女的悲惨遭遇, 描写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一个妇女在黄河岸边哭诉。因战乱的原因与家人流离失所, 丈夫不知去向, 孩子被鬼子杀害, 自己又被日寇侮辱,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只能跳入黄河的悲惨故事。妇女在临死前那种悲痛欲绝和内心的呐喊, 及对鬼子的怨恨。所以在演唱这首作品时, 对声音技巧的要求很高, 需要很多哭腔, 音色不能太嘹亮。《黄河怨》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 整首歌曲力度的变化很大, 丰富了整首作品的情感色彩, 歌词有一定诉说性。对于这首作品, 歌词的分析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语言是最直接最清楚的表达方式。汉语的表达中, 要字正腔圆, 在把每个字都唱清楚的同时, 分析这句歌词中要突出的字眼。如第一段“云啊, 你不要闪躲。黄河啊, 你不要呜咽。”这句歌词写的非常简单, 所以演唱过程中在轻声的同时要拖住气息, 三拍子不是很明显, 表现出妇女无助的颤抖的声音。歌曲第二段“命啊, 这样苦!生活啊, 这样难!鬼子啊, 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 你死的这样惨!”这句要由弱到强再到突强。要把“鬼子没心肝”突出。“没心肝”这三个字要用很重的语气读出来, 表达对鬼子的憎恨。接着有两个小节的休止, 用来调整情绪, 把对鬼子的憎恨之情转变成对惨死孩子的悲伤之情。第三段的进入, 就像一场暴风雨的来临。速度加快, 力度加强, 层层递进, 情绪更加激动、更加怨恨, 最后一句一定要唱出哭诉的感觉。第四段, 也是全曲的高潮, 在唱“惨”字的时候, 要用哭喊的声音去表达。“血债”是一个爆发点, 全曲的最高音, 要用很饱满的声音清晰地唱出来。最后一个字“还”也要用强的力量并延长。
每个歌唱者起初学习唱歌的原因有很多, 因为某首歌曲的旋律很好听, 因为喜欢某些歌唱家, 因为某些机缘巧合接触到声乐, 因为喜欢, 所以开始不断的进行学习深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难题, 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 对很多内部器官的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图片和想象力,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所以歌唱是一件要用内心去体会并认真去学习的一项技能。而声情并茂地去演唱是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度, 演唱者在声音很成熟的基础上与情感完美的结合, 才能呈现出声情并茂地演唱。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黄美玉。艺术教育优秀论文集[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