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爱玲对中国文坛最伟大的贡献是将西方心理分析法与传统章回体小说相结合,从而描绘出荒凉、哀婉的文学意境。本文从张爱玲个人性格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入手,简要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心理。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作品;心理分析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之中,发现心理分析是作品中的主要特征,通过张爱玲的刻画与描写,能够发现她笔下人物心理变迁过程,将弗洛伊德的心理精神分析法引用到文学作品之中[1],使其文学作品散发出无与伦比的人性光辉。
一、张爱玲个人性格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张爱玲性格特点
张爱玲的性格特点较为矛盾,这与张爱玲童年经历存在一定联系,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其祖父是清朝末年大臣张佩纶,其祖母是李鸿章长女[2].但是张爱玲父母早年离异,父母离异后,张爱玲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经常打骂和拘禁张爱玲,使张爱玲对父亲充满仇恨。随后,张爱玲被母亲接到身边,母亲虽然为张爱玲提供了优渥的生活,但在心理对张爱玲较为忽略,长期无法感受到亲人的关爱,使张爱玲对家庭、亲情较为怀疑和淡漠,心理上孤独而敏感,这些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性格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影响
诚如上文所述,张爱玲性格对作品的影响极深,由于张爱玲所处的环境较为封闭,因此其文学作品往往与张爱玲过往的经历相关,张爱玲根据自己所看所闻,经过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一部部文学作品。鉴于此,一些学者和专家通过对张爱玲的调查与了解,能够明确指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所映射的现实。因为张爱玲作品与其实际生活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因此主观上的性格特点对作品影响极大。例如,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女性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作品中对于亲情的描写较少。同时,作品中对于“孤独”的表述较多,自身经历与精神状态致使张爱玲文学作品显现出苍凉、迷茫、不安的特点。
二、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
(一)张爱玲作品中男性形象心理分析
纵观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对于男性形象的描写较为刻板,她笔下的男性缺乏必要的责任感与担当,这是张爱玲对其父的一种映射[3],在众多男性形象之中,父亲的权威被严重剥夺,呈现出自私、懦弱、无能等男性形象。例如,在作品《心经》之中,女主角许小寒对父亲存在男女之情,任性地爱着父亲,并排斥生活中遇到的其他男性,虽然是一段畸形的爱恋,但在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出这段感情的纯洁。而男主角许峰仪则被描写的较为不堪,在小寒婉转的向父亲表白后,父亲既没有接受,也没有反对,而是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心理特征,这种暧昧与纵容导致小寒沉浸在对父亲的不伦之恋中。可见许峰仪这位男性形象不仅丧失了“父性”,同时其暧昧的态度直接导致父女二人坠入畸恋深渊。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沈世均是少数正面形象的男性,在《半生缘》中其“男性”特征极其不明显,不具备男性应有的担当,软弱、自私、无能成为沈世均的性格标签。同时,沈世均对于母亲的依恋十分明显,在择偶方面,沈世均将曼桢作为母亲的替代品,从而接受曼桢的照顾,可见在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男性的性格特征不复存在,显示出女性化的特征。另一个好男人佟振保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变现则更为戏剧化,一方面,振保是传统好男人的形象,孝顺父母,为人友善,对妻子照顾得很好;另一方面,振保在表象的面具下,隐藏的是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其强烈的欲望最终使其背叛家庭,与王娇蕊暧昧并私通。这种表里不一性格特点是张爱玲对于男人深刻的表达。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心理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一般较为丰满,在张爱玲笔下,当时女性往往会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束缚,从而性格和心理上较为扭曲,失去了传统女性温良恭俭让的特点,而对性的欲望较为浓烈。这种心理和性格上的特点,使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通常易于沉沦欲海,进而酿成一段又一段的悲剧。例如,在张爱玲《金锁记》作品之中,主人公曹七巧因嫁与残疾丈夫,使其情欲被严重压制,最终造成心理扭曲,将自身遭受到的压抑发泄到儿媳与女儿身上,最终将儿媳折磨致死。另外,由于情欲受到压制,文中描述“她迸得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曹七巧与小叔子姜继泽产生情愫,不断挑逗与撩拨姜继泽,从而满足自己过分压抑的情欲。最终,曹七巧在获得家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利后,通过施虐和偷窥来满足欲望,并致使儿子不敢再娶他人,只能守着母亲曹七巧。曹七巧的形象心理描绘细致入微,其心理变迁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形成扭曲、变态的心理。
而《半生缘》中的曼璐,则是张爱玲笔下另一种女性的代表,曼璐为了巩固与祝鸿才之间的婚姻,设毒计迫使妹妹曼桢被丈夫强暴,并要求曼桢为丈夫生子,从而保住自己有名无实的婚姻,最终造成妹妹曼桢的生活受到影响,被爱人沈世均抛弃。在曼璐这一角色之中,能够看到人性的扭曲,一方面,曼璐为了家庭和妹妹牺牲自己,做舞女来供养家人,另一方面,曼璐为了自己所谓的幸福,通过道德绑架妹妹,使其成为自己破裂婚姻的牺牲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其作品存在明显特征,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心理往往表现出扭曲和矛盾的特点,因此其作品往往以悲剧作为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张爱玲笔下男女心理,能够了解到作家性格对于作品造成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贾涵文,王星月.探究施蛰存与张爱玲现代心理分析手法的异同--以《梅雨之夕》和《封锁》为例[J].卷宗,2015(8):630-630,631.
[2]茌圆圆.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变态心理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2):49-52.
[3]孙懿.情感的宣泄--张爱玲笔下的"恋父情结"[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