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像与丛书的跨媒体之间的合作使得《百年巨匠》获得了双重传播效应,并拓展了不同层次的接受群体;《百年巨匠》的影像视角遵循着个人、时代与家国的深度契合与同构,并以此引领纪录片叙事情节的展开;同时,纪录片《百年巨匠》不局限于某类固定视角和艺术观念之中对艺术巨匠进行评判,而是充分尊重艺术史的丰富构成,阐释艺术家各自成就在特定历史境遇中的积极意义,给予观众以有效的启发.
关键词:《百年巨匠》; 纪录片; 传播方式; 叙事结构;
作者简介: 陈宁,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学与艺术理论.;
基金: 第6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近现代中国留洋艺术家艺术理论之比较研究"(2017M621790);
一、引言
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是深入践行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要求而启动的一项具有文化复兴意义的宏大工程.自开播以来,陆续播出了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鲁迅、梅兰芳、欧阳予倩等43位文学艺术界百年巨匠的纪录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并成为一个文化热点.因而,当我们赞叹《百年巨匠》艺术构思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它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叙事策略.正是这些,共同促成了纪录片《百年巨匠》的成功.
二、"跨媒体联合":丛书与影像互动所带来的双重传播效应
众所周知,图书与影像、互联网等跨媒体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和宣传领域一个大趋势."媒介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传播的效益可以做到最大化……新旧媒介之间的交融传播可以使得传播更加深入".而纪录片《百年巨匠》最大的传播特色,大概是与之配套的丛书的出版.两者互为辉映,互动互补,"以两种不同的欣赏方式加深了解艺术巨匠们的生平交游和艺术道路".
如果说作为影像的纪录片侧重大师们成就的视觉展现,那么丛书更多地从大师们的活动年谱、学术思想、师承流脉等角度,解析他们的艺术价值.这也正如有研究者所说:"如何把这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再创造,使之成为可被大众接受、雅俗共赏的传媒作品,这不仅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出版传媒界所要担当的重要责任."而《百年巨匠》丛书与影像的合作,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总的来说,这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体现在《百年巨匠》的制作上,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首先,纪录片《百年巨匠》的受众层面较为大众化,具有更多视觉影像的吸引力.例如在纪录片中,加入了许多艺术巨匠们的逸闻趣事、师生亲友访谈等,在展示艺术巨匠的作品创作时,影像的真实流动的呈现方式,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这种展示方式,显得更为通俗易懂;相比较之下,丛书的展示方式就更为系统化一些,艺术家的个人成长历程、艺术理念和主张、师承和学术体系等资料的呈现,也更为具体,可以说是影像的补充和延伸.因此,这两种传播方式,分别适宜于不同文化层次和需求的不同受众.这既使得《百年巨匠》同时具有了大众性(影像)和学术性(丛书),也在无形中拓宽了《百年巨匠》的接受群体.
其次,丛书的编排是纪录片的补充与延伸,在为艺术巨匠们立传的同时,又兼具学术性.既然其阐述对象是这些艺术巨匠,那么必然会记述其一生的辉煌历程与艺术成就,但同时,这些成就又该如何评价和阐释?这是这套丛书值得为人称道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讲,《百年巨匠》的丛书系列具有很强的学术化视野,可以从前沿领域发掘和总结这些艺术巨匠的成就和影响.因此,如果说丛书的传记性满足了普通大众对艺术的求知欲,那么其学术性更可做研究艺术巨匠成就的充实参考.
因此,这种跨媒体合作效应,使得《百年巨匠》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三、影像视角:个人、时代与家国的同构
《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曾这样阐释"巨匠"的含义:"第一,这些文学家、艺术家所取得的杰出文艺成就,不仅是对某一个文艺门类的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更是他们个性化的表达和内在心灵的开掘,而这些成就达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第二,就是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无比关注,以及我们这个时代所回馈给他们的,我们对他们所表达的崇敬心情."之所以是"巨匠",其意义必然不局限于个人和某一特定艺术领域,其言传身教必定关乎时代与国家.纪录片《百年巨匠》无一不是由此视角,探究艺术巨匠们的人格魅力与艺术影响力,而这也是纪录片《百年巨匠》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总的来说,这一叙事结构的展开,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个人命运走向与时代境遇的结合
纪录片《百年巨匠》叙事的特点之一,便是牢牢把握艺术大师个人艺术道路与时代境遇的紧密关联.因此,我们看到,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大师的成长,与20世纪早期的西学东渐、留学潮等时代机遇密不可分,也与"五四"以来现代美术教育的勃兴息息相关.现代美术教育造就了他们,而他们的艺术主张,也促进了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因而,他们是时代的选择.
(二)个人艺术主张与家国情怀的深度契合
之所以是艺术巨匠,必然具有深深的家国情怀,否则其艺术魅力不至于影响一个时代.在纪录片《百年巨匠》的叙事结构中,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巨匠们的个人艺术主张与其家国情怀是深度同构和契合的.透过纪录片,我们看到了刘海粟以他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振兴当时混乱落后社会的艺术实践;林风眠的中西融合美术主张和社会艺术化的举措对旧社会的洗涤;徐悲鸿以其写实主义绘画主张力求改良中国画的实践,以及以写实绘画作为救国救民利器的行动……这些艺术大师们的艺术实践无不根源于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个人、时代、家国的三线交汇点引领纪录片叙事的展开
不同于那种较长篇幅的纪录片,《百年巨匠》记叙一位艺术大师最多上中下三集,在不足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中,不可能对每一位人物进行事无巨细的演绎,因此,寻找足以引领叙事开展的关节点,就成为叙事的重要动力.我们看到,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因触怒北洋军阀而被迫南下,成为《百年巨匠·林风眠》的关节点;鲁迅对国民性、对铁屋子的反思成为《百年巨匠·鲁迅》叙事的起点……前面说过,艺术家能成为巨匠,必然是关注时代、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人,这样的人格高度成就了他们艺术的辉煌.因此,个人艺术与时代、家国的交汇点,便成为引领叙事和情节的重要关节点.
四、从娱乐欣赏到思考研究:对艺术史丰富性的尊重
如果说人们对纪录片的接受还会有影像所特有的直观、易懂、趣味等娱乐性期待的话,那么纪录片《百年巨匠》的制作和传播,在充分利用了影像的优势以外,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对艺术史的启发和思考.
20世纪艺术史是一个丰富的整体,其中牵涉中西艺术的复杂交融,科玄论战以及现代性艺术的崛起等种种思潮.在此大背景下,艺术中的传统派、改良派、融合派等种种派别林立……艺术大师们站在各自的艺术史的复杂流脉之中,以其作品和理论阐述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这其中,难免会有不同的甚至矛盾性、对立性的主张.仅就绘画领域来说,《百年巨匠·徐悲鸿》《百年巨匠·潘天寿》《百年巨匠·林风眠》三个纪录片,便阐述了三种迥乎不同的绘画主张和绘画标准: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绘画观--倡导以西方绘画来改造中国画、潘天寿的传统绘画观--强调中西绘画拉开距离、林风眠的中西融合绘画观--西方现代绘画与传统大写意绘画的融合……但就整部《百年巨匠》的编排和制作来说,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视角和具体的时代背景来阐释和呈现其艺术理念和成就.观众随着纪录片的特有的视角融入其中,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和主张,也可以理性地思考20世纪艺术史丰富构成的内在原因.
五、结语
纪录片《百年巨匠》是精英化与大众化成功结合的范例,同时,它也呈现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该如何交融的问题.它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叙事结构,为精英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刘铁巍.以精品立世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百年巨匠》丛书评介[J].中国出版,2013(23).
[2] 郝丽丽.现代媒介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7 (3)下.
[3] 刘传铭."百年巨匠"解读释义[J].艺术评论,2014(5).
[4] 赵天.新技术媒介对法官的三重意义--基于"媒介环境学"的省思[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