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沙海老兵》中的军人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18-06-20 13:22:11
  由高希希执导, 邵兵、李依晓主演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沙海老兵》展现了英雄团官兵穿越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抵达新疆和田, 从此扎下根来, 在沙海中坚守理想、默默奉献的故事。《沙海老兵》通过角色塑造所展现出来的阳刚美、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 在满足观众对军旅剧审美期待的基础上, 也契合了当代对坚守品格的赞美和牺牲品质的颂扬。本文以《沙海老兵》作为文本分析的范例, 从电视剧角色塑造和建构的角度, 阐述角色表层叙事和深层意指的复杂性。

  
  《沙海老兵》在漫长的历史叙事中, 隐含着作者多层面的意义旨归, 对《沙海老兵》角色塑造的审视和剖析, 既能让观者感受到真实人物的历史生活图景, 也能让观者深入把握创作者的精神所指和价值意趣。
  
   一、着力塑造骁勇善战的英雄群像
  
  军旅剧以其特有的题材表现领域, 承载着塑造英雄人物、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功能。电视剧《沙海老兵》作为一部军旅题材剧, 着力对骁勇善战、刚毅果敢的军人英雄形象的塑造, 是其作为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基础功能要素。“经典英雄活动的世界是一个情感色彩强烈的世界, 那里的规则包括对体能和道德无止无休的考验和经常不断的死亡威胁, 英雄代表了一种精神界定的价值体系。” (1) 《沙海老兵》对危险景观的聚焦, 对战争场景的凝视, 以及对官兵勇敢赴战的书写, 在电视剧话语体系的各个层面上将英雄团官兵塑造成骁勇善战的军人形象, 充分展现军人群体的英雄主义精神, 也使该剧具有鲜明的阳刚美学特质。
  
  骁勇善战的军人群像首先体现在英雄团与敌战斗中。电视剧的开篇, 在一片荒凉、苍茫的边缘地域景象中, 呈示在观众眼前的是英雄团的战斗状态。观众既可以清晰地看到穿行的子弹、连天的炮火, 以及威慑力极大的手榴弹所带来的迷雾, 也能轻易地捕捉到溅洒在屏幕上的鲜血, 危险的气息通过战争的镜像弥漫在观众内心。对于英雄团官兵的表现, 导演有意识地使用特写镜头聚焦每个人的面部表情, 他们无一不是愤怒中带有刚强, 坚毅的眼神闪现着视死如归的豪迈之光, 尤其是团长栗峰, 他冷静地观察整个局势, 指导着战士们狙击枪手, 炸毁碉堡, 成为整个英雄团的精神支柱和善战品质的缩影。随后, 当他们接受上级指令前往新疆的路上, 由于粮食被抢, 栗峰和政委采用诱敌出洞的方式, 智斗敌人, 取回粮食, 又展现出他们勇敢善谋的英雄品质。
  
  骁勇善战的军人群像还体现在英雄团不畏艰险环境, 勇于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危险情境作斗争上。新中国成立之后, 团长栗峰带领着战功赫赫的英雄团, 接到开拔新疆的艰巨任务, 在维吾尔族兄弟的帮助下, 他们翻祁连、穿戈壁、剿土匪, 完成了奇袭任务。当上级要求他们十五日之内抵达和田, 他们不畏死亡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作斗争。途中, 当他们遭遇沙尘暴的侵袭, 特写镜头审视他们每个人的眼神, 依然是坚毅而充满希望, 即使是每个人的嘴唇早已经因为缺水而干枯, 也不忘上级的指令, 勇敢前行。尤其是王强, 为了给大部队指引方向, 在红柳枝燃烧未旺还可以自救的情况下, 果敢赴死, 只为英雄团能辨别行进方向, 早日抵达和田。在后来的影像叙事中, 嘎子面对寒冷的环境和狼群的袭击, 挺身而出, 与狼群周旋。剧中军人勇敢无畏的斗争和牺牲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军人形象形成互文关系, 集中凝练地展示出创作者对军人善战品质的赞美和颂扬, 对军人阳刚之美的崇敬和欣赏。
  
   二、注重同乡集合和基层身份的人物设置
  
  电视剧《沙海老兵》的角色体系设计是采取群像塑造, 相较于《上甘岭》《打击侵略者》等军旅题材老电影中的群像塑造方式, 《沙海老兵》在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基础上, 更强调同乡关系的伦理属性。在《沙海老兵》的群像角色体系中, 刘德寿和枣花、栗峰和文清、郭班长和张连长等几个主要角色, 都是同乡兼战友的关系, 他们构成了英雄团群体中一个突出的“老乡集合”, 在呈现历史的厚重、军人的理性基础上, 也使战士们彼此相依、支持和信任的革命情谊更具有人性的丰厚性, 塑造了他们开拓边疆, 为理想默默守护的开拓者形象。
  
  同乡加战友关系是《沙海老兵》群像角色体系设计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由于同乡关系的加入, 使《沙海老兵》中的战友情除了同志关系之外, 还增加了一份伦理色彩。我们在剧中, 可以屡屡看见枣花称刘德寿为“哥”, 而其他战士们又一直称枣花为“没过门的嫂子”, 同样地, 在栗峰与文清恋爱之后, 也被战士们同喊嫂子, 这种话语体系之间的伦理性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增添该剧的情节丰富性、观赏性。该剧也正是因为同乡情和战友情的复合, 所以剧中但凡每一个人的牺牲, 其带来的惋惜和伤痛、激励与振奋都会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强烈共鸣。
  
  以同胞、同乡和同门为特点的伦理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通俗叙事中, 长久以来被用作同道或同志关系的修辞。《沙海老兵》采用同乡关系来塑造群像, 在剧作结构上可以为人物预先设定“知情者”身份, 减少角色间从认识到熟识再到心理交流的过程描写, 能够有效地节省叙事时间, 进一步开掘角色心理。在《沙海老兵》中, 张连长怯恋爱, 栗峰之所以让同乡战友而不是别人去开导他, 就是因为他们是同乡, 彼此间的心理顾忌要少得多, 犹如“闺蜜”似的文清和马云芳, 也可以深谈各自情感深处的秘密, 即使是马云芳由于用身体堵住漩涡而留下不能生育的后遗症, 也是文清的开导后, 其心情才逐渐明朗起来。刘德寿在得知父母亲死亡, 父老乡亲罹难后, 为父母亲和父老乡亲报仇成为他再次回归英雄团的直接原因。刘德寿身份旨归所建构的乡土连接和伦理连接, 促成他和枣花等人报名参军、打击敌人, 这就完成了《沙海老兵》“家国一体化”的叙事建构, 使“保家卫国”这个宏大目标与个体“实现理想”这个切身追求融通在一起。
  
  在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 “元帅加士兵”的角色模式是长期运用的方式, 意在彰显指挥部的战略意图和前线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即便是以“战壕故事”为叙事主体的军旅影视剧中, 也经常会有高级将领指挥作战的情节片段。而在《沙海老兵》中, 最高的首长仅是团级而已。因此可以说, 专注于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历程, 集中笔力写普通战士的情感经历, 是《沙海老兵》人物塑造最鲜明的特点。《沙海老兵》这种叙事追求上承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宏大内涵, 近接着当代文艺中“草根叙事”的命意。在《沙海老兵》中, 英雄团每一个战士的牺牲都没有被镜头忽略, 这样的叙事方式彰显出创作者对于大事件中个人牺牲的尊重和敬仰,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叙事的一个鲜明特点。
  
   三、分散成点、整体铺陈的人物叙事
  
  《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成上, 基于性别区隔和个体冲突, 将郭班长、张连长、刘德寿、文清等, 先后分配在英雄团队伍中不同的岗位上, 以增强叙事张力, 丰富人物形象。“事件构成了情节, 情节决定于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则又都必然地具有自己处理事件的态度和方法, 显示着各自的个性和共性。” (2) 通过人物各自的战斗经历、情感历程的相互交接, 从小切口展现出英雄团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大格局, 是《沙海老兵》在群像角色塑造中的另一个特色。
  
  该剧将英雄团的郭班长、张连长和刘德寿, 分别纳入后勤部队和作战部队, 再把几位女性如云芳和文清等编进医疗队, 从而构建起一个一脉多枝的网状角色格局。以张连长为主角和引线, 串接起英雄战士们的前线战斗生活, 感受他为救人而残疾的牺牲精神;以刘得寿为焦点和线索, 展开驯马工作和同乡伦理叙事;以云芳和文清为观察对象和窗口, 描写战地救护故事, 由此铺开了一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情节矩阵, 在广阔地展现新疆艰苦生活中全方位地凸显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为《沙海老兵》描绘走进新疆、解放新疆、扎根新疆和建设新疆的宏大故事提供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
  
  《沙海老兵》通过角色分配的并列推进叙事格局, 塑造在不同岗位上的英雄团人物群像, 在纵贯线上铺开一个个横截面, 有效地展开了建设新疆的多样图景, 而他们对待感情的不同表现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与方式, 也体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个体差异。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使得《沙海老兵》的视像文本彰显了个性各异的英雄团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总之, 《沙海老兵》对于英雄团形象的群体塑造, 突破了将他们言说成“高大全”人物的窠臼, 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塑造, 以生活化的情节叙事和伦理化角色设置, 展现人物个性和共性相融合的一面, 为新时代的军旅剧创作提供了新鲜经验。
  
  注释
  
  1 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版。  
  2 宋在军:浅析如何塑造电视剧的人物形象,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年第1期。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