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民间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民间手工艺引入科技馆的必要性等相关问题,重点探讨了适合融入科技馆教育的民间手工艺项目的选择以及如何在科技馆教育中融入民间手工艺,为拓展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科技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教育
中国民间手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提出:“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涉及国家文化安全、地域、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影响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动力。”[1]然而,近年来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民间手工艺面临窘迫现状。许多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民间手工艺知之甚少,主要知识来源于教材和媒体的简单描述,人们对于某些手工艺品很少有直接观察和参与其制作过程的机会,更难深入了解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那么,如何让民间手工艺在科技馆以及学校教育实践中得以传承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做了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民间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9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特有的思维状态、价值观、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以及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其本身还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3]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纯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作品来表现,手工艺是民族发展的精神食粮,在发展、传承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首先,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蕴藏了深厚的技艺在其中。每一种成功的技艺都巧夺天工,凝聚着传统手艺人的智慧,他们会通过观察原材料而设计出它的最好形态。传统手工艺历经岁月沧桑,不同时代的手工作品往往表现出迥然的文化特性、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不同的时代特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考价值。此外,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是重要的知识来源;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门类又有大量独特的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这些技艺技能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传统手工艺有许多传人,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或受业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还有众多以研究传统手工艺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校中、社会上讲授与传统手工艺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教育价值。
二、我国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现状
我国民间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有资料显示,传统手工艺入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项目达万余项。[3]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生活的实践息息相关,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强调实用性和民生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民间文化赖以生长和存在的农耕文化及其相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人口大流动,掌握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使民族“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增加,使我们中华民族传之既久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面积面临着被遗忘、被损坏和消失的严重威胁。[4]师傅带徒弟型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教育与保护、传承的脱节,使得不少民间手工艺正在逐步消失。
传统手工艺大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科学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旧的传统技艺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先进的技术取代,过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陶、编织、纸扎、镶嵌等手工制作技艺,慢慢无人详知了,正在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这些手工艺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记忆。因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日益紧迫。
三、民间手工艺引入科技馆教育的必要性
(一)将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是科技馆应尽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007年修改的章程将博物馆工作对象的外延延伸到非物质遗产,明确了博物馆不仅要继续保护管理好物质遗产,也要调整工作方向、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成为保护、传承、管理非物质遗产的积极力量。[5]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博物馆的静态保存和保护方式受到了质疑,不少学者提出博物馆面对这一挑战应重新审视自己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社会责任,建立一种开放的外向型的观点。对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进行调查和记录外,还应在保证传统技艺的保持和传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挪威,国家规定一个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掌握一种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青少年很少接触民间艺术,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科技馆作为博物馆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探索和开发适合科技馆条件和特点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方法,成为保护、传播民间手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
(二)将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符合科技馆传播的价值取向
从传播学角度看,科技馆具有大众传媒特性,科技馆的教育体现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科技馆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传播价值有不同的理解: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其价值是指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自身含有满足受众需要的信息;从传播效果角度来看,其价值在于展教活动对于受众产生的教化影响;而从传播者角度来看,则是反映了科技馆传播内容的标准的衡量与取舍,是关于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对于科技馆而言,不仅要考虑展教和活动内容自身在科学方面的重要性和正确性,还应该把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
那么,科技馆进行取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根据科技馆的性质、定位和实践经验,莫扬与苗苗提出科技馆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价值的构成因素有:(1)必要条件---符合国家的科技方针和政策,适宜在场馆环境中开展的活动,符合该科技馆的定位;(2)充分条件---易于观众参与、体验,典型,重要,前沿,有趣。[6]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7]民间手工艺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身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播者的科技馆人可以将其开发成为易于观众参与、体验的教育活动。
将民间艺术融入科技馆教育,既符合科技馆社会化活动价值的构成因素的必要条件,也满足科技馆社会化活动价值的构成因素的充分条件要求。因此,将中国民间手工艺以合适的形式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是符合科技馆传播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四、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具体实施的思考
考察国内多家科技馆,包括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馆,都曾设有中国古代科技展区,展区中的活字印刷、织造工艺等展品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成就。然而,近年来各地新建的科技馆里设置中国古代科技展区的却越来越少,有的科技馆原先建有古代科技展区,但在展厅改造过程中将其去掉了。这就要求科技馆在将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的形式上要进行新的探索,不是以常设展品而是以教育活动的方式来进行。
(一)民间手工艺项目的选择
将民间手工艺引入科技馆首先要经过一个筛选和提升的过程,要在调查研究、了解青少年兴趣的基础上,精选出适合青少年体验和学习的内容,项目的选择要既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民族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选择的项目不论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创作要求等方面都应更生动,以引起青少年的共鸣,能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根据笔者的调研并结合本馆的实践探索,适合引入科技馆科学教育的民间手工艺项目有剪纸、编织、木版年画、泥塑、雕刻、印扎染、民间玩具、陶艺以及结合当地特色的其他“非遗”项目。
(二)民间手工艺教育活动项目的实施
将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是一种观念、态度、认知、技巧、创造力与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内容的实施应该围绕情感导入、民间手工艺与“非遗”基本知识的建构与普及、人文内涵的深化及普及、传承与保护意识的觉醒与行动的产生以及传承与创新理念的树立等方面来进行,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课程引导青少年去挖掘民间手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涵盖的丰富知识信息和内涵精神,从多样的角度引发青少年的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在融入原汁原味的“非遗”内容的前提下,启发青少年去探究民间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创新运用,以此来激发他们对民间手工艺的学习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自豪。
1.情感导入,感受民间手工艺
民间传统手工艺凝集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手工艺不可能成为时代的主角,但它传递了民族精神,是形成民俗民风的重要文化因素。传统手工艺来自民间,要唤醒人们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就必须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感性认知活动来激发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感怀之情。因此,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的第一步是营造出学习民间艺术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从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开始。以南京为例:每年节假日都会有一些民间工艺展示,如元宵节夫子庙的各式手工花灯,老门东独具特色的南京泥塑、糖人,甘熙故居各种民间艺人绒花、剪纸、葫芦画、木雕等民间手工艺的展示,南京博物院的皮影戏、木偶戏展示等。科技馆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活态”活动,如组织参观、开设专题讲座、角色扮演以及发放学习单等营造氛围,激发青少年学习民间手工艺的热情。此外,科技馆还可以邀请民间手工艺传承名家来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展示传统手艺;将民间手工艺作品相关传说和故事情景再现,举行猜谜、游戏等活动。身临其境的感受会唤醒孩子们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感知民间手工艺的魅力,激发出按照学习单的要求去收集整理关于本地区“非遗”民间手工艺项目的资料的学习热情。
2.课程设置,学习民间手工艺
民间手工艺教育活动的课程开发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8]
(1)跨学科学习方式。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与它所在的地理、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尝试多学科不同表达形式的转换,让学习者在多领域的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中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丰富内涵。多领域知识的交织可以令他们除了掌握民间手工艺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了解民间手工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和人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动手能力提升的同时,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2)自主探究学习。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方式是活态的,是通过“人”的学习和实践得以延续和发展,这其中就必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探究是学习的生命线,在教育活动开发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对民间手工艺学习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经过感性体验、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开展民间手工艺制作实践的学习,帮助他们将感性认知与亲身实践联系起来。使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的教育活动给青少年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于外部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还是新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他们大胆假设、自由想象的能力,让他们在已知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学习经验上获取新的灵感,将传统手工艺的内容融入现代生活中,与自己的实际经验产生碰撞,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及创新发展的目的。
(3)实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以丰富的表现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是可以为教学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中外传统手工艺作品图片、视频,通过视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青少年学习者展示“活态”的人类活动,更直观、生动地引导他们去探究、观察、对比,思考中外“非遗”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逐渐形成审美判断力和多元文化的视角。二是可以引导青少年使用民间手工艺传统素材和工具进行学习和创作的动手实践,在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乐趣的同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观察思考中所形成的创意构思付诸实现,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新一轮艺术加工(比如把自己的作品制作成电子相册、电子贺卡、故事绘本等),提升学习民间手工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总之,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课程可以用学习过程结构图来体现(见图1)。
3.馆校结合,推广民间手工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鲁生先生提出,学习民间手工艺应该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2]科技馆在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可以通过“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方式,利用学校的兴趣班、兴趣社团等将科技馆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送入学校;也可以与学校美术课程合作,共同开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艺术课程。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馆就尝试将剪纸、泥塑等课程引入了南京市多家小学,开展了“快乐星期三”每周课堂教学课程,并在课程结束后举办了校际优秀作品评选展示,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可以看出,科技馆完全可以选择适宜相应年龄段学生操作的民间手工艺项目,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接触进而学习民间手工艺。
五、结语
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这是民族的“根”和“魂”.然而,这些文化遗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却正在逐步衰亡。在国家大力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将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科学传播内容的新拓展,同时可以引导青少年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动手能力、多元视野和创意思维的培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精髓,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对中国民间手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这样的观念: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复古和排外,而是汲取其中的养分,在传承的基础上发现创新的源泉和思路。
民间手工艺融入科技馆教育,是科技馆用智慧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在此过程中所开发的带有创意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能激发青少年丰富的创意思维,使他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在深入了解民间手工艺的过程中,运用灵活变通的活态传承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这是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体现出了科技馆教育为社会发展和需要服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J].红旗文稿,2012(6):13-1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17)[2010-06-25].
[3]郑燕峰,潘鲁生。让民间艺术活在现代都市里[N].中国青年报,2003-4-01(1)。
[4]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调整的解读[N].中国文物报,2009-3-20(6)。
[5]莫扬,苗苗。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科技馆传播观念[J].科普研究,2007(2):19-23.
[6]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2014-03-26].
[7]刘佳雯。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