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凝小说研究与铁凝小说创作是同步进行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1978-1985年),多为对单篇作品的感性解读;发展期(1986-1999年),评论角度多样,方法多元,研究更富理性、综合性;成熟期(2000年-),承续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有所深入和拓展,出版多本研究专着。对这三个阶段的研究论文和相关着述进行梳理和评述,厘清铁凝小说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批评理论不够成熟等不足,以促进文学批评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铁凝;小说研究;女性主义;艺术特质;叙事学;批评理论
铁凝1957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声乐教师。或许是受家庭艺术氛围的感染和熏陶,铁凝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学创作。1975年,其小说处女作《会飞的镰刀》发表,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至1982年,短篇小说《哦,香雪》出版,铁凝开始赢得诸多评论家的注意,在文坛初步站稳脚跟。而后从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1983年)、“三垛”(《麦秸垛》(1986年)、《棉花垛》(1989年)、《青草垛》(1995年),再到长篇小说《玫瑰门》(1988年)、《无雨之城》(1993年)、《大浴女》(1999年)、《笨花》(2006年),几乎铁凝的每次出手都会引起评论界的喧哗。三十多年来,铁凝小说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且研究历时较长,发展多元,为使人们更好地把握铁凝小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必要对这些研究论文及相关着述进行梳理和评述。
一、研究分期
(一)起步期(1978-1985年)
最早对铁凝予以关注的是作家茹志鹃,其《读铁凝的〈夜路〉以后》[1]发表于1978年。1980年,铁凝第一部小说集《夜路》出版,随后顾传菁对此小说集中的《灶火的故事》《小路伸向果园》等进行了感性解读[2][3][4].于建发表于1982年的《她有一颗纯真的心---读铁凝的三篇近作》[5],对铁凝早期的三篇小说《罗薇来了》《渐渐归去》《微笑的铃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给出中肯的评价,认为铁凝对生活、对艺术有着敏锐的领悟力,擅长于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同时也指出其小说人物略显单纯、小说境界不够开阔。同年,冯健男发表《啊,阳光---读铁凝短篇〈夜路〉有感》[6],指出《夜路》短篇小说具有温暖特质。
自《哦,香雪》发表以来,铁凝开始频频进入评论者的视野。此阶段的评论文章多集中于对《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单篇感性解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犁、成一谈铁凝新作〈哦,香雪〉》,在此文中孙犁热情地肯定了这篇小说,认为其“从头到尾都是诗,他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7]此后评论家在谈到这篇小说时,也大多延续这一思路,认为小说充满诗意,境界纯净,如季馥兰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读铁凝和她的获奖小说〈哦,香雪〉》[8]等。雷达的《敞开了青少年的心扉---读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论述视野开阔,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中学生生活,并将其与同时期作品进行共时性比较,指出其小说的独特性---关注中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心理,“像铁凝把一个中学生的心理的真实性写得这么充分的作品还不多见。”[9]同时,雷达还将铁凝前期作品串联起来与新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作历时性比较,分析富于深度而又准确。
在单篇作品评论之外,也有一些评论者对铁凝作品作整体观照,并从艺术特质方面审视其小说。杨世伟、陈丹晨、王蒙等指出真诚、善良的小说底色构成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10][11][12].冯健男的《散论铁凝的十年创作》[13]则全面梳理了铁凝自1975-1985年以来的小说创作,指出其小说艺术不断提高,小说思想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此时期的铁凝小说研究,研究者批评视野较为狭隘,批评方法较为单一,多为对作家作品进行单篇的感性解读,研究不够深入。虽然也有评论家进行整体性研究,但多注重小说风格方面而很少发掘铁凝小说其他方面的艺术特质,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
(二)发展期(1986-1999年)
此时期,铁凝小说研究逐步发展,既有对作品的单篇解读,某些重要作品还形成多家争鸣景象,也有对铁凝创作的整体性把握,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更为多样。20世纪80年代后期铁凝的单篇小说研究则主要是围绕短篇《孕妇和牛》、中篇“三垛”及长篇《玫瑰门》和《大浴女》等进行评论与争鸣。1986年底,人民日报首先刊发了一篇关于《麦秸垛》的评论[14],后来袁学骏发表《谈〈麦秸垛〉》[15],较有影响的有王斌、赵小鸣的《〈麦秸垛〉的象征涵义》[16],该文主要分析了“麦秸垛”这一意向的象征意味,认为其既象征着土地和自然,又象征着人的“性力”,从而构成了双重诱惑,对生命本能的皈依及对自然土地的崇拜。邢跃、邢小群的《〈麦秸垛〉质疑》[17]则从文化角度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合理性进行质疑。1988年,铁凝《玫瑰门》完稿,1989年开始推出单行本,引发评论热潮。河北文联的《文论报》则在1989年3月15日和3月25日连续两期组织“《玫瑰门》笔谈”.评论者有从文化心理方面分析小说的,如李杨《文化与心理:〈玫瑰门〉的世界》[18];有评述小说人物形象的,如王春林《论司猗纹》[19];有从女性视角进行研究的,如张峻《女性生命的品味》[20];有怀着高扬的热情肯定小说的,如周申明《长篇小说的可贵收货---〈玫瑰门〉印象》[21]、浪波《众妙之门---我读〈玫瑰门〉》[22];有冷静指出其不足的,如王利芬《〈玫瑰门〉:超越与限制》[23]……批评景观,可见一斑。中篇小说《棉花垛》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引起论者的关注和讨论,论者有从男女的二元世界中观照女性生存[24],也有从女性的乡村身份来把握铁凝的小说艺术[25].20世纪90年代,短篇《孕妇和牛》的出现,让人们重回消逝已久的牧歌时代,汪曾祺十分推崇这篇小说,称“这是一篇快乐的小说,温暖的小说,为这个世界祝福的小说”[26].马云《男性叙事话语中的孕妇情境---铁凝小说〈孕妇和牛〉引起的话题》[27]采取女性主义视角,指出当代文坛中男性占据绝对的话语权,拒绝抒写孕妇,或丑化孕妇。同时短篇小说《对面》和《秀色》也赢得了不少关注。而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则未能像《玫瑰门》那样引起热烈的反响。《都市女性的情爱尴尬---浅论〈无雨之城〉的人物内涵及结构艺术》[28]分析了小说中现代女性的婚恋悲剧,并指出作品结构新颖别致。
此时期还涌现出不少整体性研究成果,如廖俊杰《论铁凝的艺术世界》[29],王力平《徘徊在此岸与彼岸之间---铁凝艺术世界剖析之一》[30],易光《愤怒之舞---铁凝小说一解》[31]等,初步厘清了铁凝小说的创作历程及艺术特质。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出现第一部铁凝小说研究专着,陈映实的《铁凝及其小说艺术》[32],这部书首先将铁凝小说置于当代文学史环境下肯定其价值和意义;其次呈现了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其创作的互动关系,并从“麦秸垛”意蕴、凝练的心灵化艺术和“人”的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论述了铁凝小说的思想容量;最后从整体层面总结了铁凝小说的语言艺术。这部专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凝研究的可贵收获。
1985年为文学批评史上的“方法年”,国内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西方文艺思潮与批评方法的引进,使得评论者的批评方法更为多样。评论者从女性视角、文化心理、叙事学等多方面切入研究,但由于对理论的生搬硬套,研究并不成熟,只有比较研究取得较大成果。一是纵向的历时性对比,即将铁凝各阶段作品进行对比,指出其创作特点和艺术流变。方伟《论铁凝审美意向和艺术个性之流变》[33]比较梳理了铁凝1975-1987年的创作,陈述了其艺术发展过程。《寻找生命的纯净瞬间---论铁凝的短篇小说》[34]则以1985年为界,对铁凝作品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比较研究,指出前期小说多从正面对人性中的纯净予以展现;后期则潜入人物灵魂深入挖掘其扭曲、变态心理,但一以贯之的却是对生命长河中纯净瞬间的追寻。二是横向的共时性研究,即将铁凝作品与同时期作家作品对比。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与王安忆的比较研究,评论者多从女性角度入手进行比较,董瑾《困惑与超越---铁凝、王安忆作品之解读》[35]对两人初期和后期小说分别作了比较,认为她们初期小说塑造主人公,均为“长不大的女儿”,后期小说则表现出不同之处:王安忆采用了一种本质上仍为男性试点的中性叙述话语,铁凝则采取了一种女人味极浓的叙述口吻。此外,也有不少论者将铁凝创作与荷花淀派创作进行比较,指出铁凝对荷花淀派的承续与超越。
(三)成熟期(2000年-)
此阶段关于铁凝小说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无论是单篇作品的评论和争鸣,还是对铁凝创作的整体观照和艺术把握,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多本研究专着的出现,标志着铁凝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1999年铁凝完成长篇小说《大浴女》的创作,2000年,经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又一次引起争鸣。《小说评论》于2000年第5期编发了“长篇小说《大浴女》评论专辑”,朱青《人性解剖的新突破》[36]指出《大浴女》不同于铁凝早期作品,不再是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而是侧重于人性批判,并论证了其在人性研究上的新成就:层次性、混成性、反常性、突发性、特异性、演变性。王春林《荡涤那复杂而幽深的灵魂---评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则从分析女性形象出发,指出小说主旨是对“尹小跳、唐菲等类似女性复杂而幽深的人性与精神世界作一番透辟彻底的‘荡涤'’剖析‘与’澄清‘”[37].郝雨《欲的突围与溃败》[38]认为《大浴女》是一部表现女性对“欲”的“抢夺”和男性对“欲”的“占有”的小说。此外,王一川《探访人的隐秘心灵---读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39],翟业军《我的家在哪里---解读铁凝〈大浴女〉》[40]也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阐释。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笨花》受到《当代文坛》和《当代作家评论》重视,这两种期刊都分别在2006年第5期为其组织了评论专辑。刘芳从乡村视角、乡村意象、乡土意蕴及其散点透视的叙事结构对《笨花》进行解读[41];南帆和韩春燕则认为《笨花》是一部将“轻与重”完美结合的表现乡土农村的小说[42][43];闫红和胡传吉则从叙事角度来解读文本,前者从女性文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叙事伦理,后者则从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来阐述作品的叙事伦理[44][45];以上论者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小说予以肯定,而程桂婷的《未及盛开便凋零---铁凝的〈笨花〉批判》[46]则从自我重复、时间混乱、知识错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严肃批评,显示了论者可贵的质疑精神。
此时期还出现多篇铁凝研究综述,如�洪敏《铁凝小说研究综述》[47],司真真《铁凝作品研究综述》[4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期出现多本铁凝研究专着。沈红芳采取女性视角,对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此书共四章,前三章从婚恋、社会人生和两性欲望三个方面论述两人的相同之处,第四章则从叙事角度指出两人之间的相异之处[49].贺绍俊的《作家铁凝》[50]虽是一部作家评传,但却评多于传,以铁凝创作和作品为原色,文笔干净,评断准确,清晰而真实地呈现了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实践和思想感情。闫红的《铁凝与新时期文学》[51]全书共六章,第一章论述了铁凝与新时期主流文学之间既紧张又和谐的关系;第二章分别从铁凝与新时期知识分子叙事、“新启蒙”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四个方面论述了铁凝创作与新时期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论述了铁凝与新时期女性小说、知青文学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关系;最后一章论述了铁凝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积极作用。
21世纪的铁凝小说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一是叙事学角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的引入为评论者提供了新的批评角度。有从叙事视角进行研究的,如沈红芳《铁凝小说的叙事艺术》[52],褚洪敏《叙事学视野下的铁凝“三垛”》[53];有从叙事伦理进行研究的,如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54],李素梅、马彩娥《铁凝小说中的爱情伦理叙事》[55],赵艳《罪与罚---关于铁凝小说的道德伦理叙事》[56].二是女性主义研究。有从女性形象的刻画及女性意识的构建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杨莉、张卫超《从被塑走向自塑---铁凝长篇小说女性形象探析》[57],陈晨《铁凝笔下的女性世界》[58],王金城《铁凝小说的女性抒写》[59],景莹《铁凝小说对女性觉醒的反思》[60],修磊《铁凝女性意识的指认与超越》[61]等。有从女性生存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沈红芳《战争夹缝中的女性个体生存》[62].
二、研究不足
纵观三十多年的铁凝小说研究,我们发现其已从早期的对零散、单篇作品随笔式的感性解读逐渐走向了后来的微观与宏观兼顾的多样化研究,研究视野不断开阔,研究格局愈加多元,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批评理论不够成熟。当代文学批评所采取的批评方法大多是从国外学习或借鉴而来的,由于有些批评家未能娴熟掌握和运用,导致文学批评研究出现很多生搬硬套现象。以铁凝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来说,由于东西方文化土壤不同,女性文学创作景观也颇有差异,但是很多研究者未能注意到这一情况,“拿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千篇一律地从女性意识、女性命运等方面展开对铁凝小说的研究,却未能结合小说语言、风格等因素,也未能灵活使用多种批评方法,研究缺乏新意和活力。其次,研究存在争议。一是对作家创作转型的争议。虽然绝大多数论者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铁凝转型后思想趋于成熟,其创作是对生活深入思考、大胆开掘的结果,但也有论者指出其转型后的作品是对个人审美个性的背离,表现了创作的退步。二是对单篇作品的解读也存在争议,如《笨花》的评论,多数论者认为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指出小说在结构、细节、意象方面的精心营构,显露出“集大成”的小说家风范,但也有论者从自我重复、时间混乱、知识错误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严肃批评,认为“《笨花》实在是一部笨作”[46].最后,作家早期小说评论不足,需要论者对其作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茹志鹃。读铁凝的《夜路》以后[J].河北文学,1978,(10)。
[2]顾传菁。可贵的探索---《灶火的故事》读后随想[N].天津日报,1980-11-06.
[3]顾传菁。犹如一首抒情诗---读《小路伸向果园》[J].河北文学,1981,(1)。
[4]顾传菁。清晰的脚印---喜读短篇小说集《夜路》[N].河北日报,1981-02-22.
[5]于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读铁凝的三篇近作[J].河北文学,1982,(2)。
[6]冯健男。啊,阳光---读铁凝短篇《夜路》有感[J].文艺,1982,(4)。
[7]孙犁,成一。孙犁、成一谈铁凝新作《哦,香雪》[J].青年文学,1983(2)。
[8]季馥兰。“这是一首纯净的诗”---读铁凝和她的获奖小说《哦,香雪》[J].语文学刊,1986,(1)。
[9]雷达。敞开了青少年的心扉---读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J].十月,1983,(4)。
[10]杨世伟。美---在于真诚[J].文学评论,1983,(5)。
[11]陈丹晨。天真的,单纯的,真诚的……---记铁凝的创作[J].萌芽,1984,(1)。
[12]王蒙。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J].文艺报,1985,(6)。
[13]冯健男。散论铁凝的十年创作[J].河北学刊,1985,(4)。
[14]白海珍。开掘农民的文化心理---读铁凝的中篇小说《麦枯垛》[N].人民日报,1986-12-29.
[15]袁学骏。读《麦秸垛》[N].文论报,1987-02-21.
[16]王斌,赵小鸣。《麦秸垛》的象征涵义[J].小说评论,1984,(4)。
[17]邢跃,邢小群。《麦秸垛》质疑[J].小说评论,1984,(4)。
[18]李杨。文化与心理:《玫瑰门》的世界[N].文论报,1989-03-15.
[19]王春林。论司猗纹[N].文论报,1989-03-15.
[20]张峻。女性生命的品味[N].文论报,1989-03-25.
[21]周申明。长篇小说的可贵收货---《玫瑰门》印象[N].文论报,1989-03-25.
[22]浪波。众妙之门--我读《玫瑰门》[N].文论报,1989-03-25.
[23]王利芬。《玫瑰门》:超越与限制[N].文论报,1989-03-25.
[24]董晓宇。男性世界中女性的生命本相---谈《棉花垛》中女性形象的塑造[J].作品与争鸣,1989,(8)。
[25]闫新瑞。对现代乡村青年女性的艺术把握---评铁凝的《棉花垛》[J].作品与争鸣,1989,(8)。
[26]汪曾祺。读《孕妇和牛》[J].文学自由谈,1993,(2)。
[27]马云。男性叙事话语中的孕妇情境---铁凝小说《孕妇和牛》引起的话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8]田中元。都市女性的情爱尴尬---浅论《无雨之城》的人物内涵及结构艺术[J].阴山学刊,1998,(1)。
[29]廖俊杰。论铁凝的艺术世界[N].文论报,1987-03-01.
[30]王力平。徘徊在此岸与彼岸之间---铁凝艺术世界剖析之一[N].文论报,1988-10-25.
[31]易光。愤怒之舞--铁凝小说一解[J].当代文坛,1995,(1)。
[32]陈映实。铁凝及其小说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33]方伟。论铁凝审美意向与艺术个性之流变[J].河北学刊,1988,(6)。
[34]丁帆,齐红。寻找生命的纯净瞬间---论铁凝的短篇小说[J].长城,1995,(3)。
[35]董瑾。困惑与超越---铁凝、王安忆作品之解读[J].上海文论,1991,(4)。
[36]朱青。人性解剖的新突破[J].小说评论,2000,(5)。
[37]王春林。荡涤那复杂而幽深的灵魂---评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J].小说评论,2000,(5)。
[38]郝雨。欲的突围与溃败[J].小说评论,2000,(5)。
[39]王一川。探访人的隐秘心灵---读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J].文学评论,2000,(6)。
[40]翟业军。我的家在哪里---解读铁凝《大浴女》[J].当代文坛,2000,(6)。
[41]刘芳。走进笨花村的乱世风云---论铁凝力作《笨花》[J].当代文坛,2006,(5)。
[42]南帆。快与慢,轻与重---读铁凝的《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5)。
[43]韩春燕。在轻与重之间飞翔---读铁凝长篇小说《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5)。
[44]闫红。《笨花》:女性叙事的隐痛及其艺术解决[J].当代文坛,2006,(5)。
[45]胡传吉。世俗烟火与兵荒马乱的叙事伦理---论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5)。
[46]程桂婷。未及盛开便凋零---铁凝的《笨花》批判[J].当代文坛,2006,(5)。
[47]�洪敏。铁凝小说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8]司真真。铁凝作品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49]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和特性---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比较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50]贺绍俊。作家铁凝[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51]闫红。铁凝与新时期文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52]沈红芳。铁凝小说的叙事艺术[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3]褚洪敏。叙事学视野下的铁凝“三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54]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3,(6)。
[55]李素梅,马彩娥。铁凝小说中的爱情伦理叙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56]赵艳。罪与罚---关于铁凝小说的道德伦理叙事[J].小说评论,2004,(4)。
[57]杨莉,张卫超。从被塑走向自塑---铁凝长篇小说女性形象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2)。
[58]陈晨。铁凝笔下的女性世界[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1)。
[59]王金城。铁凝小说的女性抒写[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1)。
[60]景莹。铁凝小说对女性觉醒的反思[J].南通大学学报,2006,(1)。
[61]修磊。铁凝女性意识的指认与超越[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2)。
[62]沈红芳。战争夹缝中的女性个体生存[J].黄河,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