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环保和健康需求的产业经济形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矛盾的根本途径。绿色生态经济强调在生态系统可承载范围内挖掘资源价值,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文章首先论述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其次分析建设绿色生态经济的内涵和价值, 最后提出新时代开展绿色生态经济建设的有效路径。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基础上的绿色生态经济是实践绿色发展观的前提, 有助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常态; 绿色生态经济; 建设发展; 路径;
1 前 言
长期以来,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各地重要的湖泊河流遭受严重污染, 流域生态功能失调。工业废品、生活垃圾、城市噪声等新污染愈演愈烈, 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增加, 环境治理难度不断提高。削减污染负荷, 改善环境质量, 在保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是突破当前经济增长困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将对资源要素的高度依赖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宣告我国进入新时代, 强调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也要提供多样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绿色生态经济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绿色产业保护青山绿水, 以制度创新深化绿色发展, 探索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路径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是构建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必要条件。
2 新时代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深化。21世纪的国际局势错综复杂, 我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迎来转型期,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新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济新常态带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企业更加注重生产的质量和口碑, 以现代化管理理念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增强, 创新驱动将加快推动我国生产方式绿色化。从生活层面来看, 绿色环保消费成为主流趋势, 年轻群体崇尚低碳、理性、实用的消费行为, 倾向于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消费结构轻型化、文化化、绿色化趋势, 将有力促进我国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 有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
经济新常态下的绿色、环保、生态成为生产和生活的热词, 与此对应的是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既是适应新常态, 把握未来经济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举措, 也是维护美丽家园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发展道路, 对缓解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这对基本矛盾有重要作用。历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 我国每年因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导致物价上涨、食品安全危机频发, 人民生活满意度下降。开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经济建设, 是集中解决上述矛盾的有力应对决策。
3 新时代建设绿色生态经济的内涵和价值
绿色生态经济是以和谐、效率和持续为目标, 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在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新时代, 建设绿色生态经济有助于将生态稳定置于优先地位, 强化生态的承受力, 降低对生态的破坏程度, 推动我国由生态赤字改为生态盈余。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紧密联系, 生态经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 有助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 推广绿色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经济的指导目标, 在国民教育中推行低碳环保价值观, 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生态稳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代价过高的情况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加快经济转型, 建立绿色经济系统、绿色技术系统、绿色生活方式系统和绿色生态系统, 是合理开发资源潜力, 实现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准。
4 新时代绿色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4.1 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绿色生态经济的关键举措, 根据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协调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知识、制度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 应全面提升这类创新型要素与产业的结合度,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再生率,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
首先, 构建完整的生态法律体系, 按照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法律条例进行修改。适当提高企业废气、污水排放标准, 健全矿产资源开采、水资源利用、河道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条例。法律制度是强有力的监督力量, 可以有效规范生产者和市场, 为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完善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重点实践领域的配套政策, 参考国际标准制定技术规程和产品认证标准, 普及生态标签, 发挥核心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导作用。
其次, 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方面研发先进技术, 提高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 勾勒生态科技图景。地方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做好交通枢纽扩容规划,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并提供政策扶持, 推动相关企业由低端加工销售调整为品牌创建。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间的合作, 及时推广新型设备和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以科研力量带动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开放协作, 主动融进全球创新网络, 加强国际科技学术交流, 大力引进优质人才, 聚焦国际热点资源和高端技术, 提升本土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和市场竞争力。创新意味着生产理念、管理体制、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结构的深刻变革, 通过创新激活行业研发能力, 积累科研成果, 发挥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从而推动绿色生态经济良好发展。
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应在提高生产生态性的同时探索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区域内生态功能显着的水域和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实行跨域联防治理, 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梢治理向源头综合治理转变,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生态资源, 以实现生态资本的永续利用。部分传统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性较高, 应对相关企业实施激励生态保护政策, 以使用者、破坏者、受益者付费为原则分担补偿责任。政府和市场应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发挥各自作用, 鼓励私有资本进驻, 进行多渠道融资, 确立包括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名誉补偿为主的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是调节利益各方及其利益分配关系, 对促进城乡、地区和群体间公平和社会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4.2 引领社会生活绿色健康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民生建设中,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社会发展。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否绿色健康关系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成效, 打造绿色精神文化产品, 剖析民众的消费心理, 借助新媒体宣传低碳环保、文明节俭的消费行为, 让绿色健康生活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随着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增强, 其崇尚的个性、质朴、简单的消费观念日益流行, 社会绿色消费需求增加。对此要激活绿色消费市场, 各地可以将民俗和生态旅游相结合, 依照四季景色变化举办春季赏花节、湿地创意摄影节、城市马拉松等多元活动, 整合周边特色商家推出特产展销、美食品鉴, 拓展优质绿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大力推行绿色消费的同时, 应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遏制奢侈消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引导全社会消费向理性、适度的方向发展。
教育对个体价值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基层学校到教育局应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教育的可行方法, 通过讲座、文艺会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讲教育。中小学可以班级为单位订阅绿色生态相关书籍和影像资料, 定期让学生阅读, 在班级内开展“趣味科学”“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的黑板报创作活动, 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探究兴趣。高中和高校应重视价值观培育, 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绿文化氛围, 以课程为依托渗透绿色教学,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 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 为绿色生态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社会教育是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的主要环节, 将绿色低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利用电视台、广播台、报纸杂志社、互联网等平台报道绿色发展典型事迹, 对环境新闻、绿色发展政策进行跟踪报道, 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绿色生态经济离不开绿色生态文化, 利用社会资源发展绿色文化事业和绿色文化产业, 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人地和谐、环境保护的内容, 开展绿色主题的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5 结 论
绿色生态经济既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济增速放缓, 现有发展格局亟待突破的新时代, 必须把绿色生态经济建设作为践行绿色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确立有效的实践路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立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环保的价值观, 发展绿色公共文化事业。将生态文明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 从制度、法律、科技、文化全方位推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构建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杨秀萍。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多维透视[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 (5) :54-60.
[2] 李杰实。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节能环保型社会发展[J].节能与环保, 2018 (8) :46-47.
[3] 刘金, 曹康康, 黄志斌。绿色发展的系统特征、价值取向以及实践路径论要[J].学术界, 2018 (5) :206-213.
[4] 余华, 彭程甸。中国绿色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索[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8, 34 (1) :18-28.
[5] 姚翼源, 黄娟。五大发展理念下生态治理的思考[J].理论月刊, 2017 (9) :24-28, 39.
[6] 宋志艳, 王荣。我国绿色生态经济建设发展路径探究[J].新丝路, 2016 (8) :24.
[7] 黄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我国绿色发展的思考--兼论绿色发展理念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J].湖湘论坛, 2018 (2) :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