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观实在范畴下的体育文化结构

发布时间:2016-02-25 20:36:42
  摘要:结构主义和客观实在在西方学界也许已经过时,但针对国内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却有讨论的必要。该文首先深度剖析了体育文化结构所谓的客观实在结论;然后,分析了客观实在取向下的体育文化结构研究的自恰性困境,并指出走出困境的出路;最后,从一元与多元、平行和层级两个角度尝试性勾勒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的初步轮廓。
  
  关键词:体育文化;文化结构;客观实在;一分为三;文化理论;自恰性困境。
  
   1、引言。
  
  当前,一个尴尬的境遇摆在我国体育文化研究者的面前:体育文化相关研究愈加丰富,其实质反而愈加空乏。该主题研究正面临严重的审美倦怠[1].两剂药方可缓解该主题研究的审美疲倦:求新和求深。“求新”是将研究的求异需求放在求同需求之前,大胆采用新理论和新框架,突破学科藩篱,开创体育文化研究新局面[2];“求深”是将体育文化研究诸结论往前做哲理化透析,往后做精细化推延,将研究做深做透。两条道路同时态存在,历时态发展。
  
  就体育文化的主观实在而言,郭远兵(2015)创新地预设体育文化存在心理结构;采用心理词汇法,建立表征体育文化的形容词词汇库;再通过因素分析,抽取出体育文化的6维12因素的心理结构[3].
  
  求新研究之外,体育文化结构研究亟需求深研究,尤其是理论深度。李勇勤等(2007)在梳理国内4年体育文化研究状况时,指出体育文化研究缺乏基本理论上的逻辑和深度[4].除去主观实在视域,还可以从客观实在入手探究体育文化结构。
  
  主观实在理解是将体育文化结构看作由某些相关的社会成员个人主观所建构的主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标准较多元化,常规理解是主客观符合论,还有命题间逻辑一致性、知识有用性和知识公用性。鉴于客观实在取向下(主要是符合论标准)该主题研究的审美疲倦,笔者首先对体育文化结构所谓的客观实在结论做深度剖析;然后,从自恰性困境角度对客观实在取向的体育文化结构研究做整体分析;最后,尝试性提出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的具体构想。
  
   2、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研究。
  
  2.1庞朴“一分为三论”的变式。
  
  文化的三分结构(物质、制度和精神)最早是由庞朴(1986)将矛盾“一分为三论”投注于文化结构发展而来[5].之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提法滥用于各类文化结构分析中。据该提法,体育文化结构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三分组成。该客观实在结论广泛且无条件地出现在大量文献中。甚者,所谓的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红色体育文化结构、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等也是由“体育物质层、体育制度层和体育精神层”构成。
  
  不经审视其前提的结论都不足信[6].关于“一”和“多”,哲学历来争执不下。庞朴等提出的“一分为三论”虽然被热捧,但也是一家之言。实际上,学界对三分论的商榷之言一直不绝于耳。例如,肖太陶(2001)认为“一分为三”是现象形态,不是本质形态[7];刘怡翔(2002)则认为三分论不是辩证法的普遍形式,而只适用于形式逻辑的反对关系[8].由此可见,文化的三分法并不具有普适意义。同理,体育文化三分结构也不是客观实在。
  
  尽管如此,视体育文化三分结构为客观实在的武断结论却泛滥于各类研究。恩格斯在分析19世纪40年代后德国庸俗唯物主义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形而上学方法“曾被康德特别是黑格尔在理论上摧毁,只是由于惰性和缺乏一种别的简单方法,才使它能够在实际上继续存在”[9].“体育文化”三分结构(物质、制度和精神)存在和泛滥也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表现之一。体育学界要勇于抵制类似的简单粗糙的思维,破除武断和愚昧,提升理论鉴别水准。
  
  2.2文化理论的虚妄。
  
  文化理论存在很多虚妄,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研究,这其中,文化地位理论首当其冲。例如,马克思主义在对工业社会做唯物主义理解时,文化被视为一种附属性上层建筑,建立在决定性的经济基础上,以致马克思被指是反文化立场[10].这导致体育文化结构研究被挤压到非物质范畴,客观实在不复存在。当文化被赋予社会事实的地位,例如,涂尔干的文化事实理论和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体育文化结构才具备了客观实在范畴的前提和预设。
  
  二元对立是使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研究深陷泥淖的另一个原因。二元对立模式的基质是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个思维传统在文化领域被列维·斯特劳斯所质疑。“自然”通常描述天然自发的现象,“文化”则描述后天人文的规定。
  
  但是,乱伦禁忌却超越二者的区别:它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对此无能为力。在具体研究和实践领域,体育文化结构问题也就因此被反复探讨和质疑。体育文化研究要破解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亟待寻求一种交融或者平衡的思维方式,这有待考究。
  
  另外,文化结构主义自身困境让体育文化结构研究原地打转。文化结构主义好比贝多芬的一首四重奏,不管由谁去了解或演奏这已写好的乐曲,这首乐曲总归有一个标准不变的正常模式,这类观点也被称为“客观主义的文化观”(主客符合论)[11].尽管如此,结构主义因为共时态预设导致对文化动态变迁估计不足。同理,体育文化结构不可能始终如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反历史主义或反发生学的结构主义都是醉心于主张有绝对的开始,最终赋予的是非时间的逻辑。此外,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范式还受到文化欧洲中心主义的诟病。
  
   3、客观实在的自恰性困境。
  
  3.1自恰性困境的表现。
  
  自恰性困境的实质在于其在本体论预设上的论域收缩,在理论建构上的绝对标榜和在理性建构上的片面关注[12].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研究以标榜科学理性为预设。假设体育文化结构存在不依从主观意志,并可以通过实证路径加以认识。
  
  实际研究中,出现了内容和功能的收缩、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对立以及对形式逻辑推崇或拒斥的骑墙态度等诸多问题。换言之,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研究在理论预设、理论目的和实际研究过程中缺乏合法性,面临自恰性困境。
  
  首先,广义的体育文化与身体文化和运动文化,与体育相关的器物和制度难以区分[13].狭义的体育文化界定在主观思维和价值层面,又与客观实在不相融。其次,体育文化结构被表面形态所混淆。
  
  结构超越形态,体育文化结构却与类似体育文化的三分形态相混淆。此外,体育文化结构获得途径“盛开了不结果实的花”.因为体育文化结构研究方法一直以来不能突破学科藩篱,研究方法局限在一些简单的理论分析[2].因此,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研究表现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性塌缩。
  
  正如怀特海所说:逻辑建构的全部努力应当用于展示关于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真理的自明性。逻辑证明从前提出发,前提以证据为基础[14].换言之,建构的合法性和论证的明确性都不可少,否则该理论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自恰性困境。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在预设建构和论证上的双重薄弱,直接导致该主题研究当前所表现出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进而致使本该激发巨大研究价值的主题出现审美疲劳。因此,该主题应当从自恰性困境出发,寻求出路和救赎。
  
  3.2自恰性困境的出路。
  
  在理论预设方面,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范式的执行,必须一以贯之明确自明性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构建合法性理论。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思想界出现的一股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对立的人文科学思潮。准确地说,结构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没有主客观的标定[15].体育文化可以有客观结构,也可以有主观结构,二者并不冲突,并相辅相成地接近体育文化结构之“真”.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预设指涉于哲学的客观本体,或者社会学的涂尔干社会事实。明确这点是走出自恰性困境的关键。
  
  在研究方法上,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范式要大胆突破学科藩篱,解除过分依赖单一方法的制约。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继续打磨文本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多元思维研究。体育学界,做到这点尤其需要提升研究主体的文化身份、学术素养和思想观念。至于体育文化结构的历史维度问题,结构主义方法预定了同时态性,忽略了历时态性。对于体育文化结构的流变,可以悬置态度,交由其他框架加以规定。
  
  需要强调的是,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不能完全用真理“符合论”为标准。除去真理“符合论”,知识客观性还可以用命题间的逻辑一致性、知识有用性和知识公用性来衡量,人文社科类知识尤其注重选择这三种标准[16].体育文化结构知识的客观性标准主要以命题间逻辑一致性和知识公用性来衡量,走出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研究的自恰性困境,要在多命题间整合各种文化理性,寻求各种理性共性价值诉求的维度,以及体育文化内相互融通的学术范式,从而积极谋求自身符合客观实在的自恰性。
  
   4、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构想。
  
  4.1一元结构VS多元结构。
  
  在符合论客观实在范畴内,一元结构或者多元结构是竞争性概念。在其他三种标准范畴内,二者可以兼容,同时对社会形态有所依从。以涂尔干对古典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划分为例,古典社会的凝聚力形式以信仰和情操的相似性为基础。所谓的“信仰和情操相似性”就是一元文化[17].现代社会该相似性则大大降低,一元文化便向多元文化变迁。另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对文化结构的认识有着显着性不同。
  
  在保守主义思潮下,一元论优于多元论。自由主义思潮则更倾向接受文化的多元样态。
  
  同理,体育文化结构的一元和多元抉择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若按主客观“符合论”,体育文化一元或者多元结构涉及正确与错误问题。但在命题间逻辑一致性、知识有用性和知识公用性的标准下,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并不是唯一性选择。若考虑到社会样态,古代体育文化结构和现代体育结构显然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若再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纳入考量范畴,体育文化的一元或者多元选择又会平添变数。因此,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构想切忌简单化,否则又会犯庸俗唯物主义错误。
  
  鉴于此,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标准可以选择命题间逻辑一致性或知识公用性标准,采取框架视角主义,提出体育文化的一元结构,以在预设和证据上保证知识命题间的逻辑一致性。例如,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视角,体育文化结构的身体文化结构;体育文化起源的现代说,体育文化结构的惯习结构。提出体育文化客观实在的多元结构,貌似被视为一大进步,遂滋生一个悖论:体育文化建设无须过分追求同一性,而应放手让其高度多元。由此可见,该主题当前不是没问题可研究,而是有太多问题要探究。
  
  4.2层级结构VS平行结构。
  
  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是将事物结构模式置于首位,结构高于实质。结构主义者要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模式。层级结构和平行模式是现代结构主义所探究的两种主要结构。层级结构将事物各要素按照级位高低,分出若干层次;平行结构没有级位差别,各要素间的贡献率允许有差异。层级结构内部可以包含平行结构,反之则行不通。这两种结构可以组合出很复杂的变式。当然,事物结构远不只这两种。不同于自然事实,对社会事实做出异常复杂结构的结论相对不多见。
  
  体育文化结构是指人类体育文化特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状态与构成方式[18].目前,有部分研究对一些具体体育文化现象做出平行结构的描述,例如柏慧敏和谢军(2004)描述的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19]、肖伟和马永明(2012)对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的分析[20].颜天民等(2014)则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层级结构和平行结构相结合的嵌套结构[21].概言之,做平行结构判定的结论仍停留在“一分为三论”变式的阶段,而层级结构和平行结构的嵌套模式相对而言则要合理得多。
  
  总之,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不能拘泥于主客相符标准,平行结构或者层级结构主要以命题间的逻辑一致性、知识有用性和知识公用性来衡量。
  
  所获结构能够预设有逻辑,论证有根据,即可作为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的一种理解。但任何一种旨在详尽勾勒文化研究的承诺都是不完全的,而且具有潜在的争议性[22].体育文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体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试图详尽勾勒体育文化结构的客观实在是不完全和颇具争议的。
  
   5、小结与展望。
  
  客观实在研究模式是传统社会分析模式之一,根深蒂固地占据着体育学界的主流研究范式。客观实在范式下的体育文化结构研究就是去获得一种体育文化内部或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体育文化不仅被当作自然事实研究,而且被当作社会事实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以客观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等原则加以约束。该范式,在宏观上与对体育文化全能全善的乐观哲学相关;在中观上与对体育社会的静态假设相关;在微观上与方法论和研究技术的单调化相关。
  
  体育结构客观实在研究立场的主要危险在于:所构建的体育文化结构被看作自主实体,被赋予了像真实行动者那样的“行为能力”,从而使得结构概念物化;置体育文化行动者的实践经验于不顾,未能考虑结构生成的问题;社会事实的复杂性被还原为一套普遍性的原则,即所谓的“唯物主义简单化”.
  
  但事实是社会行为的细节,根本不能简单被还原,因此,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研究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客观实在标准是多元的,所以体育文化结构客观实在研究也需要采用多范式做会聚式研究。
  
  即便该范式获得的相关结论多可被指摘一二,体育文化客观实在研究终归逃不脱工具理性和二元对立的诟病。但是,不同范式的研究是不可通约的。在客观实在内部摆脱自恰性困境,在框架内做到历时态一致,在话语内部做到精致和深刻,也不失为是对体育文化结构的知识积累和贡献。求全责备不是科学评价的态度,采取开放的姿态,以求新求深的思路重新开启体育文化研究,其审美倦怠也许会自然消解。只要能真正拓展和落实文化转向,体育研究的新未来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杨韵,邹玉玲。泛体育文化研究的哲学批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52~57.  
  [2]郭远兵,漆昌柱。体育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论初探:可能及限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124~127.  
  [3]郭远兵。体育文化心理结构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契合性[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4]李勇勤,刘刚,郑国华。我国近四年体育文化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72~1175.
  [5]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86(5):81~98.  
  [6]郭远兵,漆昌柱。澄清前提,划定界线---运动心理学研究预设之批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87~90.  
  [7]肖太陶。论与“一分为三”有关的几个学术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3~26.  
  [8]刘怡翔。《三分法论纲》十疑-与庞朴先生商榷[J].唐都学刊,2002(3):16~17.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1]刘敏中。文化模式论[J].学习与探索,1989(Z1):11~20.  
  [12]韩彩英。论消解哲学自恰性困境的基本路向-从结构的与历史的文化理性整合维度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  
  [13]程志理。体育文化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7(3):15~20.  
  [14]怀特海。思想方式[M].韩东辉,李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5]杜声锋。什么是“结构主义”?[J].哲学研究,1988(10):67~73.  
  [16]林建成。论知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内在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5~7.  
  [17]曹文彪。从一元到多元-关于文化演变的功能主义社会理论的解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36~41.  
  [18]易剑东。体育文化学概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19]柏慧敏,谢军。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79~82.  
  [20]肖伟,马永明。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2~15.  
  [21]颜天民,高健,汪流,等。体育文化模式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101~105.  
  [22]刘宁宁,杨娜。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审视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0):7~1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