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拓展训练是当今各类企业培训中最受欢迎的培训项目之一。本文从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的动机等方面进行了实例研究,对公司在拓展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拓展训练;企业培训;技能提升
拓展训练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拓展训练不同于其他培训就因为它十分新颖的培训方式和相关项目,所以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以及培训领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拓展训练学校是在1995年北京人众人拓展训练公司开创的北京拓展训练学校。随着拓展训练市场的逐渐扩大,一支合作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强烈进取心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员工培训早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
企业为了使新员工尽快了解和适应该企业,除常规培训外,安排拓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企业新入职员工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员工培训前后观念和素质上相应的变化以及提高的比例从而进行相关的效果评估,评估主要是对受训者在工作上的态度和相关的工作熟练程度,当然还要考察参加培训员工的专业知识的水平、工作中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能力水平,还包括了其自身能否彻底有效地履行相应公司规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首先,每一个员工参加拓展训练的动机都是不一样的,在所调查的新员工里面,大多数员工是为了增加团队意识,增强个体之间的沟通,而提高个人素质和接触大自然相对来说较少。员工们都比较认可在参加拓展训练项目中,员工和员工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会增强,这会让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集体认同以及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员工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够合作得更融洽,以及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或多或少增加团队的意识。我们可以看出来增加团队的意识和增加员工之间的认同感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其次,在培训过程中员工不仅身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锻炼,并且锻炼期间提高了自身的自信心,在今后工作中思考问题时,逻辑更清晰,条理更清楚,因此拓展训练对于企业来说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作为员工培训的组织者,一切的选择都关系着培训的结果。所以企业对培训项目的选择,对员工的安排和培训师的选择对培训的影响是巨大的。
1企业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培训方式缺少创新
当前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培训方式上,请讲师来讲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拓展训练运用的范围十分的小,表明企业对拓展训练的认知度不高。并且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大部分为管理层的人员。而且在绝大多数管理者的思维中,拓展训练只是以户外娱乐项目为主,没有其他一些深层次例如沙盘模拟、案例分析等需要大家室内讨论的培训项目,可以看出来该企业对拓展训练的认知还是不够的。如何用好拓展训练这个方式,达到培训的真正的目的,并且能与公司的发展愿景相符,这才是企业在培训前需要考虑清楚的问题。并且培训的效果需要有系统的计划和长期的坚持才能有效果。
1.2企业拓展训练目标不明确
由于培训本身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所以企业并没有将培训列入到每年的计划中,这导致许多培训项目展开时都是由于有临时性问题产生时才展开的,准备仓促使培训的效果不能发挥到最大化。还有日常的会议缺乏目标,存在只是一个形式,为了培训而培训,导致许多员工存在反感情绪。
1.3企业培训没有系统的分层次拓展培训体系
企业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培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由于企业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培训开展没有区别对待,没有能够发挥出培训的最大化效益,白白浪费了资源。缺乏系统性的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培训的方案也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岗位而设置不同内容,导致部分岗位对培训内容难以理解。
1.4企业缺乏开放性的企业文化
拓展训练需要给员工提供一个熟悉而轻松的氛围和环境,可是笔者经过了解,很多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除了了业务上的,几乎没有其他内容,员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互相之间没有信任或联系难以互相配合,会导致培训的难以开展。
1.5企业对拓展训练效果的要求较低
培训效果依据长久以来培训的经验,没有实际的跟踪回馈,导致培训效果不能长久地稳定。再加上企业对此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导致培训效果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
2培训机构的问题
培训机构作为企业培训的合作者,自身的专业性将直接对培训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如今的市场上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这些培训机构大都有着各样的头衔,可是这些机构的专业程度以及其培训后企业收到的效益还有待调查,下面就是几个我们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2.1培训机构的市场混乱
由于该行业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缺少一定的行业规范,各种的恶性竞争,使许多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的营业利润。不专业的培训机构导致企业在培训过后对拓展训练大失所望。
2.2培训机构教练水平较低
培训的效果是消费者最重视的,决定因素就是培训师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影响拓展训练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需要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培训师的队伍素质。宣传册无论多么的吸引人,场地又怎么的安全和高级都是表面的,所有的过程都少不了培训师的指导和牵引。只有培训师认证不断的规范,培训师的水平才会有所提升,质量是消费者主要看中的;某些培训机构为了降低其自身的成本,会聘请一些水平较低的教练。拓展训练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在大学尤其受到追捧,有的机构甚至打出实习的名义,聘用大学生作为教练去给企业做培训,笔者这里并不是否认大学的能力,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合适的,所以培训机构需要给予一定的认证,否则只会使培训市场越做越差。
2.3培训机构的课程固定化
许多培训机构由于资质以及能力等因素,只有几套或者十几套的培训方案,不能针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方案。企业无法学到更多样的内容,难免导致企业对以后的培训失去兴趣,无法继续跟进合作过的企业,致使该培训机构难以长期的发展下去。培训机构自身安于现状,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渐落后于同行业。由于中国市场是落后于西方的,许多培训机构的理论、课程都是学习西方市场的,没有结合本地市场生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以及培训方案。
拓展训练作为培训的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扬长避短。针对从现状和问题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笔者将从企业及员工各个角度分别提出几点策略建议。
2.3.1企业制度层面
(1)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不是一切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培训能够得到解决的。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就要学会利用好拓展训练这个工具,当然还要结合公司的战略规划,企业在进行培训之前需要考虑清楚这些问题。长期由系统的培训才能逐渐显现出效果来,这些效果也是通过间接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是难以衡量的,经济效益不是通过培训就能得到的,所以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培训的态度比较随意,强调短期效应没有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往往只在乎形式而没有系统、长期的战略支持。
(2)企业应建立分层次的培训体系
企业的每一个阶段,不同层次机构的企业组织对各种人员技能、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变化着的,因此,只有系统有序地展开培训才能满足企业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的绩效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可是很多企业往往忽略这点,导致很多企业自愿白白的被浪费。
(3)企业应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需求分析
培训部门应在规划和设计每项活动之前进行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培训的目标、知识结构、技能都是培训部门需要进行鉴别和分析的,来了解各个组织和员工对培训的需求程度,以及采取何种培训方案的过程。企业如果能在培训前就能够对培训的必要性内容进行分析,就会极大地提高培训的效果。
(4)企业应制定清晰的培训目标
培训前必须明白此次培训的目的并且让培训机构知晓。企业想要到达成功的顶峰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有效的途径,这样一来培训机构也可以有的放矢。
(5)企业应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
培训时操作流程的规范,素质高的培训师,培训场地规模适宜,这些都是保证培训效果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也是企业在选择培训机构时的基本条件。
(6)企业应建立开放的企业文化
一个员工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员工以及员工之间乐于沟通的开放性氛围是做好拓展训练的基础,鼓励员工之间互相学习、一同进步。只有企业重视培训,培训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培训管理者要熟悉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做组织发展的顾问、问题的诊断者。
(7)企业应培训后固化、延续培训效果培训的效果
不能仅仅依靠培训的时候产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在职场上利用好他们培训时的热情,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改进工作和固化培训效果,只有和实际的工作联系起来才能改进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完成培训从理论到实际的长期过程。
2.3.2员工培训层面
(1)企业应合理安排参训员工男女性别的比例
男女所占比例的不同对拓展训练的效果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男生培训后的效果会远远好于女生培训的效果。企业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应考虑到性别搭配的比例,考虑女员工的感受设计不同的项目针对不同的性别,这样才能使培训效果达到最大化。
(2)企业应安排合理参训员工文理专业人员的比例
文理科所占比例的不同对拓展训练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据调查了解到文科生的培训效果会好于理科生。由于文理科生显着的差异,文科生更加的感性,乐于和其他人交流,理科生则更多的是理性,喜欢一个人思考。这可能是培训效果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分组和设计培训方案,会大大提高培训的效果。
(3)企业应根据员工工作经验合理安排培训比例
虽然实验证明工作经验对培训效果影响并不大,但其激情和投入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培训时新老员工交叉分组,这样能够使新老员工相互学习对方长处。
(4)员工应树立积极的参训心态
一颗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是拓展训练的一个必要条件。大多数拓展训练开始都会有一个破冰的环节,就是希望大家能放开心态去投入到培训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比别人更深的感受和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钟启�,周详。拓展训练的学习理论基础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17(10)。
[2]陈国义。论企业团队精神和团队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