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动态影像美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断迭代发展的影像技术与艺术的表现形式, 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着我们对于动态影像艺术本质的认知与理解。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动态影像艺术的意境特点, 比较分析传统美学意境与动态影像艺术所表现的意境, 力图对数字化时代语境下动态影像艺术中的意境做出阐释。
关键词:数字化; 动态影像; 意境; 象外之象;
数字化时代是数字技术在无形中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转化为0和1,数字技术与媒介的变革引发人们对艺术与美认知的流变。在图形、图像、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数字化媒体时代,VR、AR、MR、硬件交互、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势不可挡的姿态与艺术相融合,声光电、数字拟象、交互体验逐渐成为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数字化的动态影像是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体,数字技术创作出的虚拟与真实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奇观,更让我们看到动态影像无限的表现可能性,迸发出的耀眼的审美价值,和传统艺术审美形态的冲击与重构。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模拟性再现,甚至于超越客观现实虚拟造像,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将艺术家的感知、思考、经验、观念融入动态影像之中。故而,在数字化语境下,艺术家们对动态影像的创作不仅仅是紧跟最新艺术形式的迭代,更是对影像中艺术意境的不断追求。
一、表现形式与意境的追求
数字时代影像形式构成不再是纯粹的、单一的,计算机赋予了艺术创作者无限的表现可能。学者贾秀清在《重构美学》中提到“造型手段的丰富多彩,造型处理的任意自由,也使造型作为艺术形式出现了全新的呈现样态,并同步引发了新的造型理念出现,而当代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由此发生重构。”相对于传统艺术基于自然艺术材质,数字化动态影像并不受材料表现的限制,运用数字媒体手段,以新媒体形式展现全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像艺术新风格和传达表现新形式,继而引发动态影像艺术在美学上发展的新浪潮。
时至今日,影像仍然是“人认知的延伸”(引用自“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数字技术出现使得动态影像发展处于另一个初起的时期。动态影像艺术的美学是艺术界限的消除、学科间的交叉、多元材质的混合,在感知和互动之间、现实与虚拟之间、感性与理性之间、大众化与个性化之间完成了它的定位和结构。技术手段介入创作,使动态影像呈现内容与影像表意作用比在传统叙事影像中显得更为重要。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里,导演张艺谋与新媒体艺术黑弓团队带来的由24名轮滑演员和24个智能机器人的舞台表演,声、光、影像交互技术的全新动态影像艺术。在影像线条的交错中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中国的高科技、新发展、文化、人文的视听盛宴,在舞台上一条条韵律流动的线条,一抹抹浓重艳丽的色彩,展现中华民族最生机、最自由的运动精神和最鲜明、最独特的民族特色。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材质和表现技法拓宽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领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场境,重构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冲撞了传统审美范畴,更带来了数字时代下“意境”的全新理解。蕴藏在动态影像的背后,是一片广阔的意境的空间,需要受众去慢慢感受、细细体味、用无尽的想象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这也是意境魅力的独特之处。
二、情景交融的影像韵味
情景交融、情景统一是宋代以来很多诗论、画论着作一个重要的评判规定,也是对中国美学中意境的表现。王夫之反复强调,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乃是“情”“景”的内在统一,不是随意的外在拼合,更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王国维认为情景交融就是有“境界”,他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数字化时代的动态影像虽然存在着大量复制粘贴、碎片化的重构,荒诞化的视觉效果,但同时不断地追求合目的性、合审美性的意境美,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拟像、造像,将数字技术美与艺术意境美融为一体。
在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时代下,留给任何文本和影像的可感知时间很短暂。创作者往往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采用冲击极强的视听语言,以便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但是在视效的震撼之外,动态影像设计也完全可以追求富有想象空间的意境之美。例如,2018年6月举办的上合青岛峰会的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有朋自远方来》,舞台场景的动态影像中山水、人文等丰富多彩的山东元素贯穿表演始终,月中舞者与整个舞台唯美的景色交相辉映,对祖国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使技术美、影像美、自然美与内心的情感浑然一体,将数字艺术的技术美发挥到了极致。作品的审美空间大大扩展了,审美意蕴的空灵性、模糊性、无限性、蕴藉性在影像中无限拓宽与延展。动态影像艺术将有限的实景化为无限的意境空间,心目之所及,文情意动容,情景交融,动人无际。
三、象外之象的审美空间
在中国意境理论的发展中,唐代美学家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影像的意境不能局限于孤立的、有限的“象”,而必须超出“象”,达到“象”外的、充满想象的、无尽的审美空间,动态影像艺术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是意境,古往今来中国艺术一直追求“意境”之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审美空间,动态影像艺术在创作上亦是如此。数字化时代的动态影像艺术在追求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情景交融的同时,力求作品能传达更多的意,提供更多的想象填补的空间。随着影像媒介的发展,影像空间由二维升至三维,进而走向沉浸式的VR、AR、MR.在这一过程中,虚拟空间中的图形图像技术高度发达带来的“超文本”取代了“常规文本”,影像遗失的“空间”维度也正在逐渐得到补全。那这代表着审美空间被缩小了么?答案是否定的。
立体影像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获得了真实的“圆度”,增强了观众对银幕人物形象的接受度,同时释放了人物在银幕以外的空间进行表演的可能,更真实地再现空间的同时,审美空间也在延伸。创作者对象外之象的意境追求能够使作品更富有张力、更具有表现力、更含蓄隽永、更有意味、更耐人寻味。随着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审美活动中受众的地位由被动接受一跃而升至审美主体,受众拥有了更大更自由的选择权、具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与此同时,受众的审美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转变,动态影像艺术也更趋具有沉浸式体验、智能化技术、个性化交互、无限化审美空间等美学特质。经典的美学观中所追求的言外之意,音外之韵,境外之味,形外之神,象外之象的“意境美”,在数字化时代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替代,反而反哺动态影像的美学追求,充满哲学意蕴的“意境美”是数字化时代动态影像艺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结语
在日益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的数字技术浪潮中,动态影像艺术需要依旧保持情与景的交融、韵味无穷的意境、对艺术真善美的憧憬。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道:“有些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极为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物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简单明了性的格式塔……可以称为是好的格式塔。”有意境的动态影像即是最好的格式塔。动态影像艺术需要不断地从传统艺术美学中汲取文化意蕴、艺术精神、美学价值,以及从艺术创作手法、表现方式、布局格式等方面借鉴其精髓,让传统美学与数字艺术相映生辉,将意境美学与动态影像艺术珠联璧合,探索未来动态影像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贾秀清, 栗文清, 姜娟, 等。《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107.
[2] 麦克卢汉, 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 2000.
[3] 崔蕴鹏, 吴陶。巨幕、立体到VR:影像“距离”空间的补全[J].当代电影, 2016, 12:124-126.
[4]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4-5.
[5] 刘书亮。视觉艺术与大众媒介领域的动画学转向[J].当代动画, 2018, 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