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以来世界文坛中最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其以人物的意识为题材展开描写,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人物心理状态、反映社会现实。意识流小说敢于挑战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对传统小说产生了冲击。在中西方文坛上都涌现出许多意识流小说及对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但是分析中西意识流小说主要差异的研究仍屈指可数。笔者以《酒徒》和《达洛卫夫人》为例,比较两部作品在叙事风格上的异同,研究发现两部小说都大量使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蒙太奇手法,而在叙事结构、人称、语言和叙事重点方面存在差异,以此来加深读者对中西方意识流小说的认识。
关键词:意识流;心理活动;《酒徒》;《达洛卫夫人》;叙事风格
1概述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初,是20世纪西方文坛中最为瞩目、最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上也风靡一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意识流小说”.在中西方文坛中都涌现出许多出色的意识流小说作品,由于文学传统的不同,中西意识流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探讨中西意识流小说在叙事风格方面的不同,有助于掌握中西文学的异同,有助于深化对文学创作本质规律的认识。本文将以《酒徒》和《达洛卫夫人》为例来分析中西方意识流小说在叙事风格上的异同点。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意识流技巧方面的成功之作。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因此西方意识流小说更加关注个体和心理活动,淡化情节。随着意识流小说传入中国,个人主义的意识开始觉醒,一些小说家开始模仿并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意识流技巧,刘以鬯和他的《酒徒》便是典型代表。虽然他在写作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然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注重情节的发展。因此,二者具有可比性。
2《酒徒》和《达洛卫夫人》的异同点
2.1《酒徒》和《达洛卫夫人》的相同点
2.1.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展示主人公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内心独白,主人公的意识都直接展示在读者眼前。在《酒徒》中,所有的圆括弧都表示酒徒的内心独白。[1]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本想致力于严肃的文学创作却因生活所迫无奈转向武侠小说和黄色小说以维持生活的矛盾处境。在主人公拒绝十七岁少女司马莉的勾引之后,他想了很多: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不应该这样大胆的。亚热带的女孩子虽然比较早熟,还不至于这样大胆。如果不是多看了美国电影,一定多读了四毫小说。这是一个自由世界,写稿人有写武侠小说或四毫小说的自由;读书人也有读武侠小说或四毫小说的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是不是必须的?照我看来,这是一些不健康的自由,将使整个社会基础产生虫蚀的危险……我们这里实在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报章杂志可以任意翻译西方的文章或照片,而不必受罚;同时,本地作者用血汗写出来的文章,一样得不到保障。只要稍微有些商业价格的东西,谁都可以盗印成书,然后运到南洋去倾销……”[2]
所有这些都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酒徒的真实感受,从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到自由,再到商业社会,无不体现在当时商业味极浓的香港,群众趣味低俗,艺术气息被扼杀,只有武侠小说或黄色小说才能叫座,盗版现象随处可见,社会道德水平低下。
内心独白也被成功运用于《达洛卫夫人》中。比如,在摄政公园当赛普蒂默斯自言自语、不理会妻子雷西亚时,雷西亚的内心十分挣扎:
“霍姆斯大夫也许会说这没啥大不了的。可她倒宁愿他已经死掉了!她不能这样坐在他身旁,而他却在专注地瞪着什么,根本不看她,他这个样子使一切都变得可怕了……他不会自杀的,而她又无法对人倾诉……爱使人孤独,她想道……”[3]
由于战争造成精神恍惚的赛普蒂默斯扬言要自杀、对妻子不理不睬时,雷西亚内心十分挣扎,一方面她实在受不了丈夫的精神失常,为什么她要承受这么多痛苦,但另一方面她却不得不时刻安抚赛普蒂默斯,毕竟他是她的丈夫,最后她还是回到现实中来。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用来描述主人公特殊的心理活动和独特性格,因为主人公通常自言自语,思绪如流水一般,意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2.1.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中频繁采用的技巧之一。自由联想不受时间、空间和逻辑的限制,主人公的意识是跳动的,联想的内容是丰富的、随机的。主人公在前一秒还沉浸于一件事情中,后一秒却在思考另一件事情。刘以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只有运用横断面的方法去探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理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才能真切地、完全地、确实地表现这个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精神。”在《酒徒》的第4章中,以“潮湿的记忆”开头,在“现实借胶水般粘在记忆中。”一段文字之后,用了26个以“轮子不停地转”作开头句的自然段,从童年、到中国香港、到新加坡,一系列的横断面组接起来,浓缩了丰富的社会内容。[1]
自由联想在《达洛卫夫人》中也十分普遍,特别是当克拉丽莎听到赛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之后的自由联想。听到赛普蒂默斯自杀后,她针对“他自杀了-可怎么死的呢?”开始了联想,从火灾到生锈的栏杆尖,再到投湖,接着开始在生与死之间思考:“生活总还要继续。这些客人们,他们都会慢慢变老的。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而这件东西,在她自己的生命中,往往被喋喋不休所淹没,所毁伤、所失色,在堕落、谎言和八卦之中,这件重要之物就一天天地流失了。但那个青年却保存了这件珍宝。死亡就是他对人世的挑战……”[3]小说中,多次出现了“这个青年自杀了”的字眼,从赛普蒂默斯自杀不断联想到自身的经历,思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小说也大篇幅描写了赛普蒂默斯和其他人的自由联想等。
2.1.3蒙太奇
蒙太奇是意识流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蒙太奇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时间蒙太奇往往将人物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让其意识跨越时间的限制,自由往返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历之间。与此相反,空间蒙太奇往往在一个特定的钟表时间里展示各个空间内同时发生的事件。[4]这两种方法在意识流小说中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酒徒》中,作者时常运用空间蒙太奇,来展示同一时刻浮现在他脑海里的不同场景:
“香港一九六二年。福克纳在第一回合就击倒了辛克莱·刘易士。解剖刀下的自傲。蚝油牛肉与野兽主义。嫦娥在月中嘲笑原子弹。思想形态与意象活动。星星。金色的星星……”[2]
而主人公经常陷入沉思,联想到过去或现在的经历-时间蒙太奇。在小说第九章,作者以六个“战争,战争,战争”开头,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自己的亲身经历:
“战争,战争,战争。六岁时,住在上海闸北西宝兴路,靠近北火车站。当世界大戏院上演西席地米尔导演的默片《十诫》时,战争来了……战争,战争,战争。”一·二八“事变爆发……战争,战争,战争。”八一三“事变爆发……战争,战争,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战争,战争。有血气的年轻人都到大后方去参加抗战……战争,战争,战争。陪都。一个没有雾的中午。我和我的亲戚刚坐上餐桌,警报大鸣……”[2]
在《达洛卫夫人》中,作者用空间蒙太奇描绘了早晨在伦敦街上出现骚动后,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的场面:
“一切都已停滞下来。汽车引擎的扑扑声如不规则的脉搏在上下震响。阳光变得异常炽热,这时那辆汽车停在了马贝利花店橱窗的外面。坐在双层大巴顶层的老妇人们打开了遮阳伞,这里一把绿伞,那里一把红伞,啪的一声轻轻地打开了。达洛维夫人,手上抱满了甜豌豆,跑到窗口张望着,她那张粉红的小脸好奇地抬了起来。大家全都看着那辆汽车。赛普蒂默斯看着,骑自行车的小伙子们从车上跳了下来,车辆越积越多……”[3]
当彼得想起他和克拉丽莎美好的回忆而如今克拉丽莎对他的冷漠时,作者运用了时间蒙太奇:
“那是在19世纪90年代初,那年夏天在伯尔顿,当时他正热恋着克拉丽莎。当时那里人丁兴旺,人们围桌而坐,喝茶、聊天、玩笑,房间里沐浴着黄色的灯光,香烟把房间里的每个角落都弄得烟雾缭绕……最后的一场争吵,他相信那次可怕的争吵比他一生中的任何事件都来得更为重要,发生在一个异常炎热的午后三点钟……可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切都结束了。他当天晚上就离开了。从此再没有见她。”[3]
2.2《酒徒》和《达洛卫夫人》的不同点
2.2.1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方面,《酒徒》和《达洛卫夫人》存在差异。《酒徒》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提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段经历来展开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本想致力于严肃的文学创作却因生活所迫无奈转向武侠小说和黄色小说以维持生活的矛盾处境。虽然他看清社会的残酷,却无力反抗,只能借酒消愁,用酒精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的故事。故事没有开端,没有结尾,也没有固定的线索,只是描写主人公酗酒来逃避现实。[5]所有的情节都是按照线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圆形叙事模式是一种叙事结构模式,指文本叙事从起点出发,经过一个叙事过程,达到叙事终点,由起点到终点并不是按时间顺序自然发展的一种直线性叙事,而是终点又回归到起点,并对起点有所超越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近似的“圆”.[6]而《达洛卫夫人》便是采用了圆形叙事结构,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克拉丽莎的生日晚宴和她一天的生活,故事开始于生日晚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出门为了即将到来的生日晚宴外出买花,虽然期间还描述了其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但经过一天的发展,故事最终还是回到了克拉丽莎的生日晚宴上,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
2.2.2叙事人称
在叙事人称方面,《酒徒》采用了第一人称来展示主人公流动的意识,直接由“我”的内心世界来反映社会现实。比如,小说中有一个主人公意识的片段是这么描述的:“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这是一个丑恶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野兽才可以居住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这是一个失去理性的世界!”主人公不具有自由性,内心的意识状态必须紧跟着外在的世界走,而这个意识所能够达到的就是主人公对于外在世界的真实想法。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寻求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契合。[5]
而在《达洛卫夫人》中,作者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同时展示了多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讲故事,而是为了展示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升华。比如,在晚宴上克拉丽莎听到了赛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之后的心理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她开始陷入了人生意义的沉思中,但是却无能为力,只能回到宴会现场继续招待客人。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寻求个体精神世界的真谛。
“……但这是一个多么辉煌的夜晚呀!无论如何,她感觉自己和那个人很像-那个自杀了的小伙子。她为他抛弃了一切而感到高兴,他甚至抛弃了生命。钟声响了。沉重的声浪在夜空中融化了。他使她感觉到了美丽,使她体会到了快乐。可她必须回去了。她必须回到人群中去了……”[3]
2.2.3诗化特征
《酒徒》和《达洛卫夫人》中都有明显的诗化现象,但却存在差异。《酒徒》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以象写象,通过各种意象的编织来创造意境,从而达到内心要表现的精神意象,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含蓄迂婉,幽晦深远。其中有个片段是这么描述的:“一对饥饿的眼睛在追寻失去的快乐……空气凝结成固体,正当行人走进黑森林的时候。思想是稻草,突然忘记昨日的风雨以及逝去的蝉鸣……春天躲在墙角,正在偷看踩在云层上的足音。”[5]
而《达洛卫夫人》则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来构造意境,渲染气氛。比如,飞机在空中时不时地勾勒一些字母的那个章节里,是这么描述的:“飞机不见了,消失在云团后面。万籁俱寂。依附着字母E、G或L的云朵自由地飘荡,好像是注定要从西方飘到东方,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虽然那是个不可昭告世人的机密,但它确实是一项-一项最为重大的使命。”[3]
2.2.4叙事重点
《酒徒》和《达洛卫夫人》在叙事重点上也存在差异。《酒徒》受到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小说叙述模式,虽然它明显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特点: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注重人物的思想意识,不以人物的性格为中心。但其仍是事件以人物为中心,而人物又必须集中体现社会焦点或者典型“病症”,个体与集体必然协同,赤裸裸地表现某种社会状态。[5]
而在《达洛卫夫人》中,作者故意虚化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淡化情节,重点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没有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关注远比客观世界丰富复杂的人类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间接反映社会现实。
3结语
本文主要以《酒徒》和《达洛卫夫人》为例,研究中西方意识流小说在叙事风格上的主要差异。《酒徒》以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线性的叙事模式,描写了主人公生活的一个段面,来讽刺当时商业味极重的香港社会,作者仍然注重情节的发展。然而,《达洛卫夫人》则采用第三人称叙事,采用圆形的叙事模式,以女主人公一天的活动为线索,作者更关注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语言方面,虽然二者都有诗化现象,但是前者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以象写象,后者则是采取更直接的方式,直抒胸臆。
参考文献:
[1]陈娟.从刘以鬯的《酒徒》来看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大众文艺(文艺评论), 2008, (11):35,35.
[2]刘以鬯.酒徒[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57,33,40-45.
[3]伍尔夫,弗吉尼亚.达洛维夫人(姜向明译)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4:23,201,14,62-68,203,21.
[4]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08.
[5]陈志明.从《到灯塔去》与《酒徒》的比较看中西意识流的差异[J].绥化学院学报, 2012, 32(1):116-117.
[6]朱供罗.论《西游记》的圆形叙事模式[J].云梦学刊,2007(1):124-126.
[7] Woolf, Virginia.Mrs. Dalloway[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