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 给排水消防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必须加强研究给排水消防设计技术。文章就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 一方面阐述了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的注意事项, 另一方面阐述了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给排水; 消防设计; 注意事项;
在我国, 高层建筑中的居住人口是非常密集的, 因此非常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 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会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损失。作为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 要特别重视其中的给排水消防设计, 这样才能及时解决潜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尽可能避免高层建筑中火灾的发生, 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1 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要求介绍
高层建筑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但是随着高层建筑的出现, 其给排水消防设计的难度也大大增强。设计人员在设计与高层建筑有关的给排水消防系统时, 要设计一个完整的消防系统, 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
给水系统就是指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 能够利用之前设计的给水管道扑灭建筑物中的火灾隐患, 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拥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使用, 避免火灾蔓延。身为设计人员, 对高层建筑进行相应的给水设计时, 以下两个方面是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的:其一是自救方式设计,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中的人非常多, 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疏散, 因此在设计时, 要设计相应的自救给水系统, 确保高层建筑里的人能够尽快逃离火灾现场。其二是在进行设计时对灭火工具的存放位置合理设置, 进一步保证及时的灭火。
2 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2.1 基于消火栓的设计技术研究
高层建筑的结构要比普通建筑的结构复杂很多。在进行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设计时, 身为设计人员, 必须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相关结构, 仔细的对消防栓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灭火设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中消火栓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管网、水池及加压泵。作为设计人员, 在对高层建筑的消防管道进行设计时, 环状是设计人员最喜欢设计的形状, 之后要经过相关专业的消防人员对这些管道进行检查验收, 才能安装安全阀门。在进行分区时, 作为设计人员要保证划分出来的分区尽可能的保持结构上的完整。在完成相应的分区工作以后, 要及时的对各个分区进行连接。
2.2 基于消防供水的设计技术研究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 相关的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设计人员设计的消防设计进行施工, 这样才能保证火灾发生时有充足的供水。这样才能保证一旦发生火灾, 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灭火工作, 才能确保生活在里边的人的生命安全, 减少他们的财产损失。因此, 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要充分考虑消防供水的实际需求, 才能保证消防所需的水量[1].具体工作中, 设计人员要仔细分析这个高层建筑, 真正了解其每个楼层的情况, 并对这些情况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火灾发生时有做够的水可以利用。
2.3 基于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池的设计技术研究
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池作为给排水消防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 是第一时间扑灭火灾的保证。要想真正的做到第一时间将火灾扑灭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 其一是灭火用的水源必须是充足的, 其二是在高层建筑的消防水池时, 其容积必须满足其消防用水的需求, 才能保证在火灾蔓延之前扑灭火灾。在这当中消防水池及水泵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是主要的蓄水、加压设施, 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 设计人员必须遵循相关的防火设计规范, 这样才能保证消防系统正常的运行, 满足突发状况的需要。高层建筑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在设计时要仔细的分析实际的需求, 选择那些合适的水泵设备, 并保证水泵的性能是符合标准的。而且, 还要考虑这些设备的功率问题, 最先考虑的是设备的性能, 在性能符合标准的基础上, 尽量选择那些功率小的设备, 这样才能更好的节约能源。除此之外, 要想让消防水泵房等相关设备更好的运行, 必须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内部电气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在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时, 最主要考核的重点就是运行速度, 只有运行速度符合标准以后, 才会根据相关的设计对这些设备进行安装[2].
3 结束语
给排水消防设计是非常复杂的, 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设计人员要特别重视给排水系统设计, 与此同时, 还不能放松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还要做到在设计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进行仔细的分析, 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整个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都是可以使用的, 保证能在最少的实践内扑灭火灾, 减少人员财产方面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晶。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的关键技术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 (11) :107.
[2] 季魏魏。刍议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关键技术[J].消防界 (电子版) .2018 (4)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