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音乐; 传播继承; 关系探讨; 研究方法;
Keyword: traditional music; communicatio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exploration; research methods;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 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得到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表现形式。在声乐艺术中, 歌曲和吟唱两种形式最为突出[1].在声乐歌曲中, 民间和文人世俗歌曲艺术成就最高。在文人世俗歌曲艺术中, 琴曲和自度曲的演绎形式十分突出, 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文人吟唱的歌曲不仅包括诗词, 也包括文章类的演唱曲调。文人歌曲的创作往往是一首曲调问世之后, 再由人去填词制成, 或者是一首好词问世之后, 再由后世之人谱曲。文人歌曲的歌词艺术性比较强, 具有较高的文化鉴赏价值。
一、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特点
(一) 传统音乐的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 主要的信息传递轴向是靠时间来推动的, 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时间的推动, 并且, 传承性的音乐发展类型信息总量比较小。传承音乐文化信息的价值比较高, 主要的信息传递者是人与机构或者是人与社团组织。笔者分析传统音乐传承中信息传递的目的与动机发现, 传承音乐的动机比较单纯, 即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让更多的习练者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音乐演奏技巧[2].传统音乐的传承要建立在扩大传播的基础之上, 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学习风气, 才能有更多的习练者认识到传统音乐的价值, 从而在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习练之中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 传统音乐的传播
音乐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信息传递者是媒体,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化平台更是便利了传统音乐的传播。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推动传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将一些好的作品投放到媒体平台中去, 做好音乐作品价值的开发与新兴艺术传播平台的对接, 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价值开发的最大化发掘[3].音乐作品传播活动的信息传递动机与目的比较复杂, 可能是出于商业交流的目的进行传统音乐的传播, 也可能是出于组织之间的音乐作品交流的目的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也有单纯为了让这种美的音乐让更多的人听到、知道而传播。文艺工作者在传播传统音乐的活动中, 应针对使用网络的人进行覆盖。广大文艺工作者可以借鉴后现代的思潮, 综合音乐学与人类学的文化发展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关系
(一) 传统音乐中的经典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的吟唱艺术中, 以世俗吟唱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4], 其中民间吟唱类型的叫卖调歌曲兼顾了演唱的表演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商业活动因素的驱使下, 叫卖调类歌曲传唱的范围更加宽广。
相比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声乐类单一音乐表现形式, 我国器乐类的演奏艺术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与传承价值。器乐类艺术形式主要分为独奏与合奏两种类型。独奏类型的歌曲主要有吹奏乐器独奏、拉奏乐器独奏、弹拨乐器独奏、击奏敲打类乐器独奏等。击奏敲打乐器合奏中以铜锣鼓敲打形式的乐器表演最为有名;弹奏类乐器合奏中主要以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合奏为主, 拉奏乐器的拉弦乐艺术特点比较鲜明。除此之外, 器乐类合奏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中, 多种乐器合奏中的击奏和吹奏音乐表演往往能给人新奇的感受[5].舞台戏剧艺术表演活动中的吹打乐、拉奏、吹奏和弹奏 (丝竹乐) 在提高广大群众对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感的同时, 也为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打下基础。
声乐歌曲艺术中的宗教歌曲艺术, 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歌曲和道教歌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朝奉者平心静气, 在袅袅乐音中领悟宗教的奥义。自从明朝基督教传入我国后, 传统音乐中出现了基督教歌曲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伊斯兰教歌曲中也出现了比较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歌曲。
(二) 促进传统音乐传播的有效措施
在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 文艺工作者应该扩大习练队伍, 从增进了解的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和载体进行音乐文化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 在信息传递的主要轴向上以空间为主, 通过扩大音乐曲子收听或者音乐晚会收看的形式, 促进音乐感染力实现大范围的传播。除此之外, 音乐的传播信息总量比较大, 为了更好地做好传统音乐的传播工作, 文艺工作者应该严格把控媒体传播的作品质量, 从管控传播入口的角度进行传播, 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同时, 对内容低俗或者是伪文艺的音乐要果断剔除, 从而确保作品传播过程中的高质量。
传统的音乐传播形式中, 口口传播与演奏传播在时间上无法保存, 在空间上容易受到地域限制, 在内容上主要以声音作为传播的内容[6].但是, 传统的音乐传播也具有一定的优点, 它的传播方向是即时互动类型的, 主要体现在舞台演奏活动中, 台上的表演人员与台下观众之间的互动。传播媒介的对象也不会受到限制, 可以传播给所有人。
在新时期的大众媒介文化传承活动中, 文艺工作者采用广播、电视、光碟等形式, 对音乐艺术进行广泛传播, 这种传播形式不会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在音乐艺术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听众可以将它们保存下来随时欣赏, 这同样也受到习练者的热爱与推崇[7].在大众媒介的广播艺术形式表现中, 电视在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 不仅对歌词艺术和声音配乐演奏艺术进行广泛传播, 还可以将演奏者的图像进行实时传输。这种传播的形式更有感染力, 也更能满足当前传播媒介环境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 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大力提倡大众媒介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播, 还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音乐艺术传播, 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及音乐习练者体会到传统音乐的美感。在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中, 文艺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加大传统音乐的投放量。网络投放包括在博客、朋友圈、QQ等互联网信息载体上进行乐曲投放, 还可以在一些交通工具和移动通讯工具上进行传统音乐的投放。
(三) 促进传统音乐传承的有效措施
民族音乐学是对存在于一个地方或区域的各种音乐及其他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新音乐品种的研究, 体现出兼顾多种音乐文化碰撞的艺术表现形式[8].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对接活动中, 文艺工作者对民间音乐进行收集, 将民族形式的乐曲表现进行记录, 在作曲中将一些濒临失传的音乐类型进行再发掘。
在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 发掘原汁原味的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帮助大众更好地认知音乐文化, 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将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9].为了发展民族文化, 壮大民族音乐的事业, 必须坚定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其中的精髓部分, 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为了规范引导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 李岚清曾经指出:“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懂得审美、具有一定音乐文化修养, 更像高级知识分子。”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不仅要重视音乐表演人才和创作型人才的培养, 还要提高普通大众的甄别能力和音乐赏析能力, 形成一种“爱唱”“会听”“能赏析”的良好音乐发展氛围。
三、找准传统音乐文化特色, 实现音乐表现形式重点建设
(一) 中国笛广泛传播的演奏技巧分析
在中国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 文艺工作者应该找准特色艺术的代表类型, 并将其作为艺术传承的重点内容。其中, 笛子演奏、作曲艺术的传播需要文艺工作者借鉴现代化媒介传播工具展开。
中国传统乐器中吹奏乐器---笛子表演的技巧性比较强, 其声音悠扬、清脆悦耳, 具有比较浓郁的中国风。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中国笛在演奏技巧建设中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 对其音乐演奏的技巧进行开发有助于吹奏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10].在吹奏中, 中国笛的气变音技巧, 是通过改变正常的吹笛角度, 这样气流注入笛子孔内部, 使音调降低半音, 产生出极为圆滑的音色效果。中国笛的下滑音和上滑音, 是通过从比本音低的音滑行到本音或从比本音高的音滑行到本音的吹奏技巧展示, 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曲调变化。笛子演奏中还有花舌、叠音和打音等三种演奏技巧。笛子叠音的演奏为:当乐句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同度音时, 在吹后一个同度音时, 将按在上方两度或者三度音位上的按指, 迅速地向上一抬便立即按下, 这种演奏往往表现出紧张短促的音乐特点。这些演奏技巧是值得文艺工作者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发掘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开发出笛子演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从而提升中国笛表演艺术的魅力, 这样, 更有利于中国笛艺术的广泛传播。
(二) 有效推动中国笛的传承教学探讨
在笛子艺术的传承过程中, 其表现技巧比较难掌握, 需要文艺工作者重视对这种技术的发掘, 从而还原中国笛子的巨大魅力。
中国笛的打音是指将本音的按指迅速地在指空处虚打一下便立即抬起, 也可以在上方指空处进行虚打, 这种声音清脆、节奏感强劲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笛的特色。笛子演奏对换气的技巧要求比较高, 一般在乐句进行的过程中, 或者在音乐表现告一段落的时候进行快速换气。如果乐曲的表演难度比较大, 需要对其换气方式进行特殊处理, 可以采用迅速交换吸气的方式来进行;在泛音表现的过程中, 表演者不仅要控制集中气流, 并且要掌握好呼气的吹奏频率;在高音区部分, 应该体现出清扬、悠远的风格。在音乐表现形式把握方面, 对换气方式的教学和泛音技巧的教学, 应该是笛子音乐教学的重点教授部分。为了帮助广大的笛子习练者能够尽快地掌握这门音乐表演艺术, 相关的教学者应积极总结表演的技巧与方式, 把教学中的经验和技巧加以整理形成文字, 使其更为通俗易懂。除此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高保真话筒、音响等教学器材, 让广大的初学者能够更快地领悟到此种乐器表演的精髓, 掌握好学习此类乐器的演奏技巧。
四、结语
在中国传统类音乐艺术中, 乐舞类、说唱类和戏曲类艺术成为综合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音乐类型。其中, 乐舞类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为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活动中, 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好传统音乐的动态范围研究。中国音乐的内向型研究, 应该从民歌收集和音乐形态研究两个方面出发, 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建设,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建设, 为中华文化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曹耿献。论中国传统音乐中隐性知识的“活法”与显性化途径--以西安鼓乐传承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106-111.
[2]蔡际洲, 许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4) :191-202.
[3]孙凡。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构想[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4 (2) :156-163.
[4]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及其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 (1) :41-45.
[5]段蕾。近三十年 (1980-2010年)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 (4) :175-282.
[6]刘永福。时空里的创造流变中的传承--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界定[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3) :3-6.
[7]叶松荣。学科发展的瓶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局限性探讨[J].音乐艺术, 2012 (1) :167-169.
[8]王州,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律动、时值要素及其结构功能[J].艺术百家, 2015 (6) :156-160.
[9]刘承华。中国音乐美学的主体间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与对象的关系[J].中国音乐, 2007 (2) :56-63.
[10]李小兵。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范围、方法、目的之动态变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0 (3) :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