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收获对故乡的思念---余尘诗歌品读

发布时间:2011-11-15 13:50:40
  (一)
  
  《又到秋天》(武汉出版社2009年),是余尘的诗集。书名简洁朴素,对时序更替的记忆、个体隐秘的情感体验,都蕴含在“又到”中。传统文人墨客惯于悲秋,而今人则似乎更愿意吟唱它的流金溢彩。“又到”意味着本该是收获的季节,自己却两手空空,虽然仍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但“弯曲的季节,谁又掂量得起弯曲的重量”(《又到秋天》)。平淡的诗句,将曾经与此刻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感情张力,而语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内涵丰蕴。
  
  在故乡罗田求学时,余尘大名叫柏槐,此名寄托了父母的期望,为人如柏,命运如槐。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余尘呱呱坠地时,算命先生认为他五行缺木,故父母以柏槐为名,试图补足命中的欠缺。不过,自认为走失了故乡的柏槐,成人后将这个山野名字改了,从此飘零异乡的游子就此定格。作为从山里走出的农家孩子,步入茫茫人海,偶尔会有一种前行的无力感,卑微如尘真实的感受。但作为生命的个体,一个即使时生脆弱情绪,也会向命运抗争,以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管余尘是否涌现这类想法或者经历过内心伤害,从其诗的底层立场和抒情方式看,充满了对普通人的悲悯关爱,并将其纳入历史的维度审视。当他的抒情与故乡曾经的生活融合一起时,我们这些一度欲逃离故乡的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故乡的土地养育了我们,其山川、河流给予我们灵性,即使逃离故乡,但难与之割舍。只是偶尔会问,我们的秋天里,能否也像余尘有收获的喜悦?《又到秋天》分为六个部分,其中《走失的故乡》、《岁月如水》、《年轻的往事》记录故乡的经历,而《心中有一条河在流淌》、《眼光漫过地平线》和《城市生活》则记录离开故乡的生活,总体则呈现出诗人不同的人生侧面。余尘来自乡村,在贫困的日子里,亲情滋养着他,而大山赋予他以诚实执着,又使他内心异常强大。在十几年里,余尘从故乡出发,在外求学,毕业后漂泊广东,再北上帝都,从一名优秀教师成为知名博士律师,在北京长安街上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他身兼数职,热心公益,曾获得“北京好人”的荣誉称号。虽然几经曲折,今天的余尘,仍对文学痴心不改。
  
  (二)
  
  余尘写了许多游历诗,但不满足于展示山河的壮丽,而重在展示历史的厚重,并对其反诘。余尘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总能直入核心,从纷繁的现象中,抓住最本质的要素,看似随意点染,却能展示他对历史事件的敏锐观察力和不俗的穿透力。
  
  在游览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时,余尘特别提到村子外的小巷:
  
  弯弯长长的小巷/历史却在里面翻滚/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这当年充满牛叫狗叫猪叫一路粪臭的地方/却有人能够将皇帝赶跑。
  
  余尘将翠亨村那条小巷走出的青年与紫禁城的皇权联系起来,并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看似威严无比的皇权总是被不起眼的小人物领头颠覆?在诗结尾处,余尘得出自己的思考:想做土地的主人/首先就得和土地接近。(《走进翠亨村》)是的,一切统治者,只有和最广大的民众保持血肉联系,扎根大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中山对中国历史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可能一般人会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而余尘将孙中山的伟大融为这样的诗句:
  
  天下为公,先生啊,历史从此被你划了一条杠。(《天下为公》)
  
  余尘用“一条杠”揭示了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力,且影响所及,延续到今天,无论怎样无视,这个都是客观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最高权力的合法性,被解释为君权神授,最高统治者奉天承运,视为天子。但是“天下为公”理念一出,封建社会最高权力来源的合法性被颠覆,最高权力属于全体国民,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起点,“天下为公”理念的确立,使中国走出了改朝换代的历史怪圈,真正实现了“改朝换制”的大变革。余尘是律师,对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比较关注,他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意义的总结,表明他对这场革命理念的准确理解。今天,守住革命先行者划出的一条杠似乎并不困难,但要将这个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读〈毛泽东传〉有感》也显示余尘切入历史视角的独特性。如何刻划自己眼中的毛泽东?余尘选择几个侧面:生活在乡村的少年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而叱咤风云的历史事件,余尘只提到三大战役,并特别强调战争和死亡的恐怖,这几个层面,烘托出毛泽东复杂的政治家形象,也流露出余尘对毛泽东的复杂情感。历史进程充满了诡异与巧合,人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有的人被吞没,有的人却成为弄潮儿,这似乎显示了人的命运荒诞感和历史的不可知:
  
  人的命运/也许冥冥中早已注定/如果当初他真的跳进那一口水塘如果/那些团丁能够将他从水塘里拉起如果/他当初拿起父亲传给他的那把老算盘/中国历史/将会减少多少故事
  
  这种设想挺有趣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历史的宿命让我们与毛泽东相遇。于是今天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巨大的存在并争论不休。估计这种争论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我们的经历和思维方式都被烙上了“毛泽东时代”的印痕。
  
  (三)
  
  作为诗人,余尘的思绪常常游走于乡村与都市之间,都市隐性地存在着并构成审视乡村的“他者”背景:
  
  总是在这个时候/我想起农事/父亲又戴起了那顶旧笠/遮住了霜白的头发/母亲也点起了那盏油灯/缝补着清苦的日子/山村的农忙季节炊烟总飘得很晚/我的父母坚守那亩薄田/算计着一天满满的时光/想起农事/父亲的汗水/一遍又一遍的打湿我的纸笺
  
  这是游子对故乡父母艰辛劳作的牵挂,他知道,能享受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是父母当年将苦难扛在肩上并全力支持他的结果。对父母的感恩成了余尘在都市不断奋斗的动力。
  
  也许是职业习惯锻炼了作者的冷静和理性,即便对故乡一往情深,余尘没有刻意去美化故乡,总体的基调是“沉重”:
  
  那一方土地在我心中,/总是如此沉重,/那一块山坳里的空地就那样简简单单的构成我日夜思慕的村庄,/村落里那一排排矮瓦房,/仍居住着我年迈的父辈。(《想起那一方土地》)
  
  故乡简朴而贫穷。留在童年记忆中,大多是灰色的日子。病了,没钱医治,母亲只能用带有民间巫术的“叫魂”方式,祈祷孩子康复,不仅自己这样,“细苕和四毛的妈也曾用这种方法将他们从病中唤醒”,我相信,只要在罗田乡下生活过的人,一定会记得母亲给自己“叫魂”的语调,在那缺医少药,无钱治病的年代,我们和疾病抗争的方式,很多时候就是以这种叫魂的方式来应对。
  
  为了前途而打拼,余尘几年未回故乡,但无论身在何处,从未曾忘却故乡,夜深人静之时,对故乡的思念让他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感:
  
  故乡,那棵老柳树/在我心里越长越深/根尖在午夜/常常将我从梦中扎醒/那落下人第一声啼哭的地方/总会写进最深的日记/打开,常常让你无端流泪。(《故乡,那棵老柳树》)
  
  因为贫穷,余尘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知道分担父母的艰难:
  
  那一年,/我从三石冲挑回一担柴禾/如果没有那树/没有那树荫下的风/我也许得了暑热症早已无救。(《故乡,那棵老柳树》)
  
  苦难逼迫人改变,即便对故乡的山峦、河流、屋前的柳树和池塘依依不舍,但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选择逃离故乡,几乎是我们那代人坚定的信念,余尘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
  
  我永远记得离开家的那一天正下着雨,/我就朴朴素素的远嫁广东。
  
  在一个多雨的日子里,余尘决心独自南下,“远嫁”和雨正是当时内心惶惑不安的写照。离开故乡,将命运交付给不确定的未来,对一个年轻人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那一天,/那条出村的小道被雨水淋的湿透,/我的父亲趿着一双没有后跟的旧鞋,/沉重得没有一句话语。/我的母亲嗓音已经沙哑却仍在叮咛经常写信。
  
  尽管分别是悲伤的,但内心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的期待,他渴望“找到一份阳光,走出雨水的沉重天”.悲壮中,有一份苍凉。
  
  余尘大量涉及故乡的诗,乡土气息浓郁,温馨与冷峻交混在一起。《在故乡,我一夜未眠》是最为出色的一首。这是余尘重返故乡的一次感情宣泄。在远赴他乡,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余尘终于以一个成功者的形象站在故乡面前,他没有沉迷于成功的喜悦,而是在不断追问故乡、亲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用滚烫的诗句表达了对土地、父母和亲人的感恩。许多诗句情感体验细腻,表达准确而真挚,让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回忆了自己辛酸的童年,因为家贫,渴望读书而让父母为难,也让他内疚,但艰辛的生活里,感受到的是亲人的挚爱:
  
  在这里,我的母亲第一次喊起了我的乳名,/在这里是我的父亲第一次让我体会了感动,/也在这里,贫穷长出了我骨子里的第一个勤劳和质朴的细胞,/这片土地啊面对你我总是噙满泪水,让我的爱我的感动,/我深深的情一遍遍的重新将土地浇透。
  
  余尘所有关于故乡的诗,不断抖落记忆中的碎片,这些碎片经过阅读者的重塑,一个热爱故乡、却不屈服于命运的山里娃形象重现在我们面前,故乡和亲情成为他奋斗的精神源泉。每一个人对故乡记忆都不会相同,当岁月在我们的额前刻满皱纹时,对故乡的记忆不仅仅是具体的,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奋斗的起点。
  
  (四)
  
  余尘的诗歌中,最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是亲情诗,没有收入诗集的长诗《写给母亲》(中国律师网http://www.acla.org.cn/html/lvshiwen-hua/20150510/20937.html)。这首诗是《又到秋天》的延续,《又到秋天》里,我看到余尘在父亲坟茔前的沉思,并用诗句表达了对母亲的祝福,希望母亲能安享晚年,因为他终于有能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
  
  《送给母亲》是母亲去世后,余尘对母亲的一次泣血倾诉,许多细节,让我热泪盈眶。因为余尘写的母亲,既是诗人的母亲,又是无数乡村母亲形象的集合,母亲的勤劳、坚韧、宽容以及面对苦难的从容和对儿女无私的爱,让我们这些从故乡山村走出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和曾经生活的某些细节,因而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不知道为什么,读余尘的《写给母亲》让我想起了前几年流传在鄂东一带的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曾被湖北作家刘醒龙反复提起,题目就叫《一碗油盐饭》:
  
  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故乡、童年、母爱等激发出的情感冲击着我的心房,我抑制不住泪流满面。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年代,油盐饭是乡村美味佳肴指称,贫穷的母亲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前天、昨天和今天三个有关时间的词语,浓缩了生活的艰辛和孩子的成长足迹。当儿子能回报母亲养育之恩时,母亲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朴素而简单的诗句里蕴含着如此巨大而厚重的生活容量,让人惊讶。《写给母亲》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容量极大。听余尘说,母亲去世后,他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一边流泪一边写完这首诗。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我也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阅读。我知道,重新撩开关于故乡的所有记忆。我是在阅读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我是在和故乡在进行心灵交流。因为我看到了我曾经经历的某些感情和生活。
  
  余尘从母亲病危到下葬写起,带着泪水回忆了母亲平凡而值得骄傲的一生。这是一次虚拟的母子对话,尽管提到兄弟姐妹,但更多是余尘从自己的视角抒发母亲去世引发的心灵的巨大痛苦和对母亲深深的爱,这其中,有思念、有感恩、有愧疚。因入诗的细节一直潜藏在记忆深处,语言质朴,感情汪洋恣肆,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从医院到家里/这是我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我跟在母亲的车后/救护车的车轮一直在我心上辗压/我的泪水洒落在母亲回家的路上/将她一辈子的劳累和辛苦清洗/泪水一遍遍地洗过往事/氧气在车里维持着她最后的时光/我不敢想象接下来的日子/泪水一直滂沱/直将我眼前的世界淹没
  
  面对母亲即将远去的生命,余尘锥心泣血的疼痛:
  
  母亲离开我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一直守在她床边/她已经没有语言/她也没有力量睁开哪怕是最后一眼/医院里所有能用得上的机器设备/没有一件能让她转危为安/看着那忽高忽低的血压数字/我一晚上都在心里为她默默祈祷/从北京赶来的大夫/整个夜晚/也在不停地抢救/在抢救着我已看得泪眼朦胧的母亲/大夫说,这可能是她最后一个夜晚/我从来都不曾怕过天亮/在故乡/尤其是失眠的夜晚/我最企盼的总是早点能天亮/然而这一个夜晚/我多么想黑夜一直能继续/即使我的母亲不能醒来/我也能够看到她躺在我的面前/一个夜晚/我的内心在不停的呼唤/在不停的抵制着一分一秒到来的时光/直到东方发白/母亲最终仍然没有好转/当抢救的大夫最后一次松开呼吸球/为了母亲/我的一切努力/均于11月21日的清晨结束
  
  母亲走了,所有关于母爱的温馨记忆如此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余尘在完成了初中后,要上高中了,第一次要远离母亲。和母亲分别的日子,那么准确,读过高中的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
  
  第一次远离家乡/那是去到几十里路外的高中念书的日子/一个月没见到母亲/犹如刚断奶的孩子那般焦燥不安/当我忍受一个孩子的极限/步行百多里路回到家里/母亲快步跑出屋外/一手将我的背包接到手里/一手拉着我的手左右端详/这是母亲第一次悲悯我远离清瘦/只到后来/我听村里的婶娘说起/那一个月/母亲几乎天天跑到村头的柳树下/向进村那条道路的尽头张望/
  
  对于母爱,余尘的体会是:
  
  孩子在母亲的心里永远是一只风筝/虽然飘到了天外/但那根线永远攥在母亲的心里/直到那一天/母亲依依不舍的将线放开/我只感觉天昏地转/11月21日/自此/再也没有人拉着属于我的线
  
  母亲的苦难命运其实是动荡时代的折射。那代人的苦难既有时代动荡的原因,也有经济落后和封建观念的原因,余尘这样描述母亲经历的岁月:
  
  生于战难年代的母亲/她受过的苦难比苦难还要深重/自幼父亲早丧/兄妹七人全依着作长工的兄长养大/她经历的那些故事/和她贫贱中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后来成了我社会阅历的起源/由于生活的贫困/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她仅认识的那几个字/也只是后来在扫盲班学到仅有的文化/但在她简单的生活里/总会教给我们一些不简单的道理
  
  母亲是贫穷的,但母亲为人善良,在苦难的环境里,从未放弃对孩子品行的培育,而且身教重于言教。余尘特别提到自己怎么样从母亲学会宽容:
  
  记得那时/母亲对邻里的无理欺凌/总是尽可能的忍受/看着母亲受着别人的欺负/我想着办法替母亲来报复/那一次/我将邻里的南瓜插入木棍/看着那些南瓜一块块腐烂/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母亲知道后/竟让我当众向别人道歉/那时的不理解/让我长大后更懂得对人要宽仁厚爱/长大后虽然我已走出村庄/这些故事却仍在村里流传
  
  即便是到学校读书后,母亲依然不忘记对他优秀品质的培育:
  
  自小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男孩/村里人都将我当成读书的榜样/没有上过学的母亲并没有以此为傲/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母亲并没有对我有何奢望/她曾说她只希望我一辈子平平安安/当我对人没有礼貌/或者占过其他伙伴们的便宜?/这时她会对我咆哮/在母亲的心中/这一切远比那些分数重要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一个时代的苦难是千千万万人的经历和记忆,母亲的生活被讲述出来,其实是千千万万人的苦难的缩影。她的所有经历,唤醒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最真切的记忆。那些我们曾经经历的,或悲伤或温馨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而母爱是抵抗苦难的精神食粮。纪念母亲,是纪念一个时代。也是抒写一个人成长及抗争命运的历史。
  
  作为一个行进在创作旅途中的作家,余尘还有潜质。他不仅有较好的艺术感觉,还能恰当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情,因此余尘的每一首诗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在艺术形式上,余尘没有追逐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虚构晦涩的意象,而是注重情境的融合,因此他的诗风像故乡原野的风,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显示出一种厚重和古朴。余尘还特别注意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感情的宣泄张弛有度。这在《写给母亲》表现尤为明显。不过,因为追求平实的表达方式,余尘有些诗散文化痕迹太过明显。这在今后需要克服,以便让诗歌语言更凝练,意境更深邃,也更具有韵味。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