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歌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近些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加强对民歌的研究也成为当下音乐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主要探讨民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阐述笔者关于民歌保护的相关思考以及建议。
关键词:民歌发展; 现状分析; 艺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民间艺术,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发展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门类,需要当代音乐学领域给予进一步关注。[1]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让我国的民歌艺术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严峻考验,新时代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革新,使得各种音乐涌现到人们面前,人们渐渐淡忘了民歌的艺术魅力,年轻人尤其缺乏对民歌艺术的了解以及关注,这对民歌在新时代的艺术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考验。在新时代,让年轻人了解民歌、爱上民歌,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需要肩负的重任,也是让民歌在新时期保有活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探寻传承民歌艺术的有效策略。
一、当下民歌发展现状
很多年轻大学生在接触音乐时会更偏向于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音乐,缺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喜欢交响乐,而喜欢民歌的则少之又少。从调查数据上看,只有17%的学生了解民歌并喜欢民歌,而这部分学生又多为民族乐器或民歌演唱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这样的调查数据值得深思。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拓宽了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渠道,但是信息的爆炸式发展也使得人们会更盲目地追寻感官刺激。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捧更新潮的外来音乐,则会忽略本民族特有的音乐,忽略了文化的根基。
在围绕青年学生欣赏民歌作品的相关调查中发现,过半的学生只是当电视或网络中恰巧出现和民歌相关的内容时会关注一下,只有不到10%的学生会主动搜索民歌进行聆听和欣赏。当代音乐受众只要拥有手机以及耳机就能收听歌曲,然而大家听得更多的是流行歌曲或抖音神曲,缺少对民歌的关注以及重视。从调查结果上看,缺乏受众群体的音乐类型也会逐渐失去市场,那么当民歌逐渐被边缘化时,我们的传统艺术应当如何传承?这个问题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和音乐从业者们给予重视。
青年学生对民歌缺乏足够的兴趣的原因在于一些学生认为听民歌没有用、浪费时间,同学之间并不会围绕民歌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歌对自己缺乏吸引力,这和青年学生的娱乐方式以及视听习惯有着直接关系。学生们会更倾向于在快餐式的文化中获取快感,而传统音乐文化需要一定的欣赏基础以及足够的耐心,因而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
根据民歌演唱相关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有过半的青年学生会零散地演唱几首民歌,例如《茉莉花》等等,只有不到20%的同学能够完成整首民歌的演唱,而这其中大多都是音乐专业的学生。[2]民歌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反映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却几乎有学生一首民歌都唱不出来。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流行文化的侵蚀,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在教育阶段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加强民族音乐的渗透,对个体的审美意识发展有多么重要,而民歌的教学和欣赏又是很多教学中尤其忽略的点。民歌这门艺术从创作到传唱都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以群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未来的发展也需要一代代年轻人付出努力,然而只有19%的学生愿意学习民歌,还有2%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学习民歌以及了解民歌。这样的数据需要音乐教育者深刻反思,思考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未来应当如何调整。
大部分80后、90后在小时候都听过《摇篮曲》《茉莉花》,听过小白菜的故事,然而对于00后来说,这些内容则较为陌生,难以想象在00后成人之后,中国民歌是否会面临失传的危险,如果我们只会演唱流行歌曲,那民歌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呢?
二、当代民歌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民歌发展较为困难,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主要是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新潮文化的冲击,压缩了民歌的生存空间,这些文化新形式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新选择。[3]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增多,通过国外音乐,学生能够了解到国外的风尚以及价值观,这些快速更迭的文化信息是符合年轻人的信息获取习惯的,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夜生活成为了生活领域的新延伸,电子音乐等新潮音乐充斥其中,娱乐媒介也在不断推进新音乐风格的诞生,这些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严重压缩了民歌仅剩的生存空间。自媒体的发展使短视频背景音乐也成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不断涌现的音乐新形式让民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人们在流行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渐忘却了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及文化渊源,从而导致当代民歌发展困难。
(二)内部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的重要影响之外,民歌发展困难也和内部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外部带来的更多的是民歌发展环境的阻力,而内部因素则会影响民歌的纵深发展。民歌之所以发展困难,原因在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民歌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教育理论的选择、教材的使用等环节上,并没有立足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例如,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就偏向于西方音乐,学生学习的是国外的歌曲,欣赏的也是西方作品,虽然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作品都是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模块,但是中国本土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是明显缺失的。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一些音乐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西方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以西方课程为主,而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门类,有其特有的文化根源以及演唱方式,是离不开实践的,尤其是民歌演唱者对乐曲的把握以及塑造,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艺术呈现,缺乏文化认知能力以及表现力的演唱者,是很难将民歌的精髓传递出去的。学生缺乏的是演唱过程中的二度创作能力,无法对民歌的艺术内涵进行系统化的归纳以及呈现,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断层,不利于民歌未来的传承以及发展。
三、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议
传承民歌艺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只有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民族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灵魂,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文化传承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民歌艺术学习,将这门艺术带到更为广阔的舞台上。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现实,加强传统音乐的熏陶,让学生以民族音乐作为立足点,构建自身的音乐素养,改变对传统音乐的错误看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很多民歌作品讲述的都是中华历史文化故事,教师需要强调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面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现状,要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让音乐教育更好地凸显出中华民族的音乐特色,改变学生的片面认知。音乐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教育素养,加强对民歌的了解以及提升发掘民歌魅力的能力,将民歌的美感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注重利用现有资源,对民歌艺术进行发展以及传承。当下流行音乐平台是明显多于民歌艺术传播平台的,虽然已经有人尝试在平台中加大民歌的推广力度,但是和流行文化相比,推广力量仍然较为薄弱[4].音乐工作者要打开思路,将民歌艺术和现代音乐进行创意性结合,例如,在电子音乐中应用民歌素材,让民歌元素成为歌曲中的亮点。这种过渡似的资源利用方案,可以快速抓住年轻受众群体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民歌的魅力,从而爱上民族音乐。除此之外,音乐工作者们也要深入研究民歌的内涵以及灵魂,将民歌的精华予以发扬,去其糟粕,运用现代化的音乐运作手段,让民歌艺术登上新台阶。例如,杨丽萍的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就是将原生态民族歌舞放在现代舞台上的成功案例,原本是田间地头的民族歌舞,通过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成功走向世界,这也为音乐工作者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民歌运作模式。这些都是利用现有资源传承发展民歌艺术的有效策略。[5]
最后,要完善制度。在民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制度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宣传以及保护,避免文化流失,并为民歌艺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为民间艺术提供更为肥沃的发展土壤,积极对乡村文化进行引导,让优秀民歌艺术有机会走到更多人的面前。各地文化部门也要加强对所在地区民歌艺术的挖掘,通过定期开展民歌文化艺术活动,在当地营造文化保护的氛围,让公众都融入到感受民歌、传承民歌的氛围中,从而为民歌的发展提供助力。[6]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歌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及机遇。新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歌艺术,需要音乐工作者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精神认知,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步伐相贴近,从而实现民歌艺术的传承发展。要针对民歌艺术的特性推陈出新,强化教育环节,完善制度,注重资源利用,让民歌艺术在新时代进入正向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魏慧莉。全球化语境下徽州民歌的生存困境及发展路径[J].当代音乐,2019,(06):98-99.
[2] 张炜聃。民歌<茉莉花>的由来及发展[J].当代音乐,2015,(01):136-138.
[3] 纪俊娟。汉族民歌的当代回响[J].当代音乐,2017,(12):8-10.
[4] 孔明霞。浅析中国民歌流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0(001):130-132.
[5] 高颖。音乐社会学视野下的汉代乐府民歌产生与流行[J].当代音乐,2016,(19):87-88.
[6] 伊丽媛。新时代中国民歌的创作社会环境及传播趋势[J].艺术评鉴,2019,576(0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