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国战争史》一书。认为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仅对中国战争史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而且总结和升华战争胜负之道,展示了历代着名将帅风采,是一部包含国历代战争战略、谋略、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力作。
关键词:《中国战争史》;战争史研究;着述评价
武国卿将军历经三十余年编着的《中国战争史》,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勾画出一幅恢宏浩大的中国战争史长卷,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战争观、战略思想、战争谋略、战争手段、战争过程、将帅贤明聪慧、兵器装备发展等历史信息,深刻剖析了中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脉络,是一部研究战争史的力作。
一、中国战争历史脉络一目了然
这部战争史将上自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含辽、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等二十一个历史断代的战争,归并为八个大卷。
第一卷:包括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汉相争和西汉(汉)时期;第二卷:东汉时期和三国时期;第三卷:东晋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第四卷:隋朝时期和唐朝时期;第五卷: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南宋时期;第六卷:元朝时期和明朝时期;第七卷:清朝时期;第八卷:中华民国时期。在此卷后还附有《中国战争史总附表》《中国历代主要兵学典籍》《中国历代主要兵器装备》等。
每个大卷下设“编”,全书共30“编”;“编”下设章,全书共177章。该书在每个朝代之始,单立一章,作为这个朝代的“总论”.如“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总论”“秦朝时期总论”“西汉时期总论”……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总论”.总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该王朝的建立过程;该王朝的始末(王朝经历的主要阶段和各个帝王的更替状况);该王朝的政权、经济、军事建设及其对战争潜力的影响;该王朝的重要战争梗概;该王朝的战争特点和杰出将帅。从第二章起才展开对战争活动的叙述。
这种编排,可使读者在阅读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战争历史之前,便能对这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国防建设的发展脉络,战争的宏观走向和基本特点,杰出将帅在国家兴亡衰败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尤其是作者取材视角的新颖,概括的精准凝练,对战争史实的敬重,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处处投射出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充分体现出全书重大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战争胜负之道的经典评判
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是开掘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鉴古知今,古为今用。让历史告诉未来,引导人们正确地奔向未来。战争史研究也是如此。它是挖掘战争史上的胜败得失,揭示战争规律、评析战争事件和军事人物的地位、作用,概括升华影响深远和富有哲理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思维,是对后人进行战争战略、战役战术思想教育最权威的导师和引路者。正像这部《中国战争史》指出的那样:“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历史遗产。”
作者继承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的精神,从数千次的战争中总结和升华出战争的胜败之道,概括起来,胜负双方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差距:一是政治统治力和社会生活稳定的状况。二是经济实力与支持战争的潜力;三是国防和军事建设对战争的适应程度;四是军队素质和战斗意志的高低;五是有无治国治军的贤臣和杰出统帅;六是天下人心的向背,而这更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凡此种种的阐述,既是对大量战争史实的追溯,更是对未来战争的启迪。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对匈奴部族的战争最为典型。汉高祖刘邦击败强大的项羽集团后,在北上与匈奴交手中,却兵败平城(今山西大同)。经此一战,刘邦集团自知国力、军力难以与匈奴匹敌,只能暂时妥协,休养生息,实行总体的防御战略。该书指出此时的西汉王朝之所以如此:一是西汉忙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强化其统治力。刘邦立国之后,全力推进消灭异姓诸王的战争,剪除他的心腹大患;以巩固其统治地位,无心他顾。二是缺乏战争必需的经济力。西汉政权建立之前由于经过五年多的楚汉战争,使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极度贫困,整个社会人口锐减,既没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军事实力,也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三是没有对匈奴这个特定作战对手进行战略进攻的可用之兵,以步兵和车兵为主体的西汉军队,无法对抗匈奴彪悍骑兵集团的机动力和突击力。四是缺乏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韩信、彭越等大将的被杀、贤相萧何的下狱,使赤心为西汉效忠之人皆心灰意冷,大伤了军队的元气。因此,西汉此时自然无法与匈奴对阵。
此后,西汉王朝经过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积蓄国力,又经过“文景之治”至汉武帝刘彻继立,西汉王朝不仅逐渐兴盛富强,且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并由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统领,从而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该书向世人提示的这种明显的战争胜负经验教训的反思,在后世的战争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着战争经验传承的大视角、大气度。
三、历代着名将帅的群英谱
该书认为:“战争史总是和一些杰出将帅的活动及先进军事思想紧密相连的”,故而对他们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均给以应有的评价。作者不吝笔墨对每个朝代的着名将帅或专门立传,或详细的注释评说,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这些重要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
《中国战争史》记述和注释的中国历代着名将帅和军事人物的生平及其指挥的主要战争战役活动及其军事思想,皆来自二十五史等正史资料。民国以后则全部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辞海》《大辞海》《军事辞海》等权威工具书,杂书、野史等一概不取。比如该书对周、秦、西汉时期最着名的军事人物吕尚(姜子牙)、熊侣、司马穰苴、孙武、伍员、吴起、孙膑、赵武灵王、白起、李牧、蒙恬、王翦、项羽、张良、韩信、刘彻、卫青、霍去病等人所立的传记中,除了记述他们的生平之外,还着重从传承他们丰富多彩的战争经验和军事思想精华的视角出发,重点阐述了他们的战争观和治军观念。以汉武帝刘彻为例,该书认为刘彻既是西汉时期一位有宏图大略、勇于开拓进取的君王,又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军事统帅。他亲自决策和指挥的战争长达四十多年,开辟了我国战争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即骑战时代,战略思维和作战、治军观念就很值得汲取:一是重视对战争全局的谋划;二是强调备而后战;三是实行积极的战略进攻;四是行兵布阵皆以骑兵为主体,多路配合、协调作战;五是赏罚严明的治军理念等等。
该书对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农民革命军的着名将帅也同样予以立传记述。对他们在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和作战思想,均以相当的篇幅进行了真实公正地记载和评说。该书对当代着名将帅也以相当多的笔墨进行了记述。虽然没有专门立传,但都以注释的形式对他们的生平、参与的主要军事和战争活动摘要列举。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的一些重要将领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人民解放军的一些重要将领,均根据《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大辞海》《军事辞海》等权威工具书摘编叙述,史料翔实而公允。
古人云,“居功名之地,谗构易兴,能免之者少矣”.作者对那些忠贞为国家统一大业而被贬斥和冤杀的将帅皆愤愤不平,给予了无限的痛惜,还他们以公允的历史评价。
总之,作者以恢宏广阔的独特视角和纵横捭阖的文笔,将中国历代着名将帅的丰功伟绩和一些将帅不幸的历史结局奉献给读者,既使后人获得生动鲜活的史学知识和洞悉内涵丰富的中国古近代军事思想,又激发后人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从中获取教益。
四、体现中华民族战略思想精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什么样的战略思想便会产生相应的战略、谋略、策略方针。故而,战略思想通常体现着这个国家治国治军平天下的思维层次。
这部《中国战争史》在其《代序》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既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竞赛,也包括主观能动性的激烈较量。”所谓“主观能动性的较量”,就是指交战双方由各自的战略思想导出的不同战略、谋略、策略方针的较量。我认为这部战争史既着墨于历朝历代战争历史大事的记述,更着墨于战略思想层面的战略、谋略、策略方针的凝练升华。所以,它是一部自宏观到微观、从正反两方面研究战争和学习战争知识、进行战略理论思维的难得的教科书。阅读这部战争史,通过对历朝历代呈献给读者的多种多样的战略思想的哲学思考,又可以概括升华为三个方面颇具教益的战争哲理和基本规律。
一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导出的战略、谋略、策略方针均具有深谋远虑的前瞻性。历史上,刘邦在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取胜,是因为刘邦能够采纳部下的建议,在贬为汉中王(今陕西汉中)后西撤汉中时为麻痹项羽,烧毁所过栈道,向世人宣示永不回归关中之意。反观项羽集团所采取的“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放弃关中,封王西走,鸿沟划界等等行动,均显露了其战略思维能力的低下,缺乏战略远见,将本已唾手可得的天下拱手让与刘邦,导致了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
二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导出诸多战略、谋略、策略上前无古人的独创性。作者在这方面的记述也颇下功夫。公元前204年,西汉大将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韩信深谙“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作战方法和善于利用自己将士死中求生的心理变化所产生的巨大战斗能量,与敌背水一战,取得胜利的作战实践,成为千百年来战争史上前无古人、也鲜见来者的战略奇谋妙策。三国时期诸葛亮亲自率军平定南中之战也是这方面的典型。诸葛亮摒弃强攻硬打的战略思想,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思想和“攻心为上”的策略,以古代战争史上罕见的政治与军事巧妙配合的斗争艺术,对孟获“七擒七纵”,孟获最终心悦诚服,表示永不再叛。
三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导出的战略、谋略、策略方针具有不可违逆的客观现实性。该书记述了大量流血牺牲的战争场景,反复印证了一个战略、谋略、策略方针的确定,必然是切合交战双方的现实情况方能克敌制胜,否则便会滑入失败之途这一基本规律。如:唐代末年的黄巢农民起义战争,黄巢军在起义之初便根据当时唐朝统治集团贪官污吏横行,民生凋敝的现实,明确提出“冲天”和“均平”的战略思想。此后,黄巢更自己冠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等称号。成为黄巢宣传、动员和组织百姓起而推翻唐王朝最有力的战略思想武器,舍此,黄巢起义军就不可能取得那样辉煌的起义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