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泳运动员的心理作用对训练状态和比赛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练员结合游泳运动的特点, 在不同的训练时期, 运用多种手段, 从多个视角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助于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 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心理作用, 提高竞技水平提供保障。
关键词:游泳训练; 心理作用; 心理素质; 培养;
众所周知, 游泳运动是一项耗费大体力的运动, 其运动能量损耗量是同距离陆地项目地几倍到十几倍。因此游泳项目要求练习者除了具有高超的技巧, 坚强的意志品质, 笃定的理想信念, 还要求成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专业体育训练是以取得好的比赛成绩为目的的训练。它不同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个体练习, 个体练习可以通过选择感兴趣的锻炼项目, 如娱乐性游泳项目, 通过对运动员负荷量控制等方式获得轻松愉悦的良好心理状态;而专业体育训练是要求运动员通过自我调节, 主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去克服训练比赛中的困难, 战胜挫折, 取得优异成绩, 对于专业或半专业运动员说, 平时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 保持一定的紧张心理, 教练员应把握好赋给运动员的这个心理压力的程度。
对于专业、半专业游泳运动员来说, 当其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心理状态的好坏将决定了其日常训练的成绩和比赛发挥的水平高低。因此, 要培养出优秀运动员, 一定要使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很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本人在指导游泳训练的实践中发现,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竞技状态和比赛的临场发挥。因此, 教练员应改变只重视体能与运动技巧的练习, 而应将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作为必要的进修内容纳入到日常的训练课中, 以此来弥补运动员心理素质差的短板, 全面提升运动员内在和外在能力, 为培养优秀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人认为,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游泳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培养。
1. 享受运动训练的心理意识培养
对于刚开始练习游泳的队员时, 教练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她们不惧怕水的勇敢心理, 到了专业从事游泳运动的初期, 少年运动员常常会感受到游泳运动带来的乐趣, 并且经过各地市选拔上来的佼佼者参与到专业或半专业的训练中来, 又经常代表原市队甚至代表所属省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一些赛事, 还能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因此, 小运动员们获得了训练比赛带来的愉快感和满足感, 这种愉快感和满足感在带给她们强壮健美身材和充满青春活力面容的同时, 也给他们带来了自信、健康和满足的心理, 这个阶段的训练管理中, 队员大多保持积极的参与心态, 教练员无需太多的心理引导教育。但是另一方面, 小运动员兴趣持续时间短, 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能力差, 因此, 在这个阶段, 教练员应重点培养运动员的耐心和恒心, 同时, 阶段性地提示小运动员获得比赛奖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让队员在每一次的重温和回忆中保持对游泳训练的新鲜感和热情。这样, 小运动员就会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 逐步建立起不畏艰难的雄心。
2. 基于运动目标的心理意识培养
对于年少的小运动员来说, 其运动的目标非常具体而明确, 如即将进行的某项市级比赛、省级比赛或国家级比赛, 教练员通过设定比赛获奖要求来激励队员积极训练。
对于青年组的运动员来说, 其训练目标的设定应与其自己想法相吻合。青年运动员经过了长期的训练生活, 已经过了仅依靠享受运动愉快感来维持训练的过程, 成熟的思想考虑的是国家、家庭和个人问题。因此, 教练员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运动员心理意识的培养, 即为国争光, 改善家庭家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
首先, 为国争光而积极训练, 这是每一个运动员心中都必须具备的理念, 教练员必须无时无刻地将这个理念灌输到队员的心里, 使之成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强大心理动力。具体方法有:1.教练员可以在游泳馆张贴国旗, 每次训练课前, 带领全体运动员向国旗行注目礼, 带领队员参加定期 (如每周一次) 或不定期的升国旗仪式, 如中国女排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 教导队员树立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意识, 当感受到训练的苦累甚至吃不消时, 通过队员自觉地为国拼搏的心理反应, 来支撑队员完成训练和比赛, 最终提升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为国家争荣誉而练, 这是包括游泳运动员在内的所有中华健儿永恒的拼搏动力。2.通过观看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高级别赛事活动, 让运动员感受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的那一刻是多么的荣耀, 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的无数个永恒瞬间成为队员攻坚克难的心理助推器。3.通过本省本运动队以往的优秀运动员 (如世界冠军运动员) 现身说法, 分享她们在为国争光后的心理自豪感, 以此来激励现役运动员建立起顽强不气馁的坚韧心理, 保持愈挫弥坚的心理状态。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 可以使运动员牢记最高使命, 建立并保持顽强的争胜心理, 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 从改善家庭家人生活条件为训练目的的角度来培养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心理意识。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家庭并不富裕, 实际上, 以来自城市工薪阶层和农村家庭的运动员为主, 从事运动训练, 打比赛出成绩拿奖金, 这是运动员最朴素最直接的想法。我国各省各市都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 从物质奖励到精神奖励, 这些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最明显的是各级别运动员, 在训练比赛中的自动性增强了, 自觉地具备起了忍受挫折、勇于竞争的心理调控能力, 构建起了较为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我国着名的女子排球运动员朱婷, 在为国争取巨大荣誉后, 获得国家和地方的物质奖励, 拥有了二层洋房别墅和豪车等, 使得朱婷有能力大大改善整个大家庭的穷困面貌;中国女子排球队在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后, 每名队员获得国家和企业奖励的豪车和不菲的奖金。这些实例都会直接刺激到现役运动员, 教练员应当以国家奖励政策, 队内奖励政策和相关实例来激励运动员, 在训练中不懈怠, 比赛中全力以赴的争取好成绩, 让队员明白:为了家庭、为家人生活的更好, 他们肩上担负着一份责任, 他们必须保持顽强的心理状态, 完成好一次次训练任务, 用坚韧不拔的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拼搏到底。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培养运动员持之以恒参加训练的心理。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考虑到个人发展道路, 他们常常会想:如果继续练下去的话, 将来能不能有学上?能不能上好的大学?能不能依靠游泳专项技能得到体面的工作?将来能不能获得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 一定会影响到他们参加游泳训练的心理状态, 进而也就影响着他们竞技水平的提高。作为教练员, 应当以国家奖励政策和以往优秀运动员的实例来进行心理疏导, 化解运动员对个人前途的担忧, 使运动员看到, 通过她们的刻苦努力, 获得优异成绩之后, 一定会有光明而广阔的前程。这种心理疏导的结果, 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运动员紧张焦虑的心境, 使运动员带着平和的心理投入到每一次的训练课中, 并且在实现美好前程这种信念的支撑下, 即使是面对有较大强度的专业训练阶段, 运动员也会自觉树立不畏艰难的勇敢心理和持续奋进的坚韧心理, 也会带着勇往直前的必胜心理完成训练和比赛。
3. 基于比赛战术心理意识的培养
对于400米及以下为主项的短距离游泳运动员来说, 要培养其快速反应的心理能力。但快速反应是建立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之上的, 只有在稳定的心理基础上, 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快速应变, 及时调整节奏, 获得最后的胜利, 如比赛起始的出发瞬间, 要做到精神贯注心不慌, 具有稳定而敏捷的心理, 途中游和冲刺时, 要能够及时建立调整呼吸和动作的心理。另外还需要训练其顽强的心理素质, 因为短距离比赛往往在最后几米或最后一两个动作时才能分出胜负, 谁的心理更顽强, 谁就能赢得胜利。
大多数游泳单项更偏向于耐力性能力, 要求运动员具有稳定的神经系统和坚韧的心理状态。对于400米以上为主项的长距离运动员来说, 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耐力, 定时定期地加大训练量, 以提高运动员对生理上和心理上极度疲劳的忍受度, 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品质, 训练中还要模拟真实的比赛情境, 训练运动员排除干扰的心理能力, 这既包括来自于对手个人和集体的战术干扰, 还包括来自于非主场观众的干扰;此外, 还要训练运动员心理承压能力, 使之在比赛中根据对手游动的情况, 适时地对调节自己的战术和节奏, 冲击对手的心理。
4. 结语
游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训练成绩和竞赛水平的临场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培养中, 教练员结合游泳运动的特点, 在不同的训练时期, 从多个视角, 运用多种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助于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 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比赛成绩提供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战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汤景之。心理干预在提升高校游泳专项训练质量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6, (11) :158-159.
[2]靳晶, 党波。浅谈青少年游泳训练中心理活动及动机[J].才智, 2010, (09) :110-111.
[3]梁辉, 沈国华。心理训练提高游泳运动员的专项控制能力[J].科技信息, 2010, (31) :289-290.
[4] 苏大鹏。论述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培养[J].体育时空, 2015, 6B:156.
[5]徐彬。锻炼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6]田哲嘉。心理干预在提升游泳专项训练质量中的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 14 (14) :155-156.
[7]李昌军。应重视抓好少年游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游泳, 1997, (01) :10-11.
[8]李丽娟。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训练[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14) :109-111.
[9]赵夏娣。运动与心理健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10] 田麦久。群项训练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