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 《 刘承嗣墓志 》 考释

发布时间:2015-02-27 07:21:09
  摘要:辽宁省朝阳市出土的刘承嗣墓志,详细记述了刘承嗣在辽朝为官时的生平事略。通过对墓志全面的分析,梳理出刘承嗣历经四朝,为官仕途颇顺,而且深得民心。刘氏家族繁盛兴旺,子孙众多。刘承嗣之子刘宇杰及其孙刘日泳均在辽朝为官,皆有墓志出土,从中能够清晰勾勒出刘氏家族的谱系脉络。刘承嗣墓志考释,补充了在朝阳市近年发现的同是彭城刘氏后裔子孙刘崇简父子与刘知新三兄弟的最新考古信息,对《辽史》及近人罗继祖先生的《辽汉臣世系表》是重要补充。
  
  关键词:辽代;刘承嗣墓志;刘氏家族。
  
  刘承嗣墓志于1970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县(现朝阳市)西大营乡西涝村沟西山洼南坡。志盖已佚,志石长122cm,宽113cm,厚11cm,志文阴刻楷书竖排41行,满行36字,合计1354字。其后在同一地点又先后出土了刘承嗣之子刘宇杰墓志和刘承嗣之孙刘日泳墓志。这里应是燕王刘仁恭之孙刘承嗣一支的家族墓地。志文首次发表在《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拓片首次发表在《考古》1987年第2期。墓志现藏朝阳市博物馆。刘承嗣墓志出土后,迄今学术界未见有专题考释文章发表。现依志文,并结合文献及其他辽代碑志资料对其进行考释,不足之处敬请匡正。
  
  一、刘承嗣的先祖与家世。
  
  刘承嗣,《辽史》不见记载,据志文首题彭城刘公,知刘承嗣先祖郡望为彭城郡,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刘氏应为彭城的名门望族,应有诸多分支。如《刘继文墓志》记载辽景宗乾亨三年(981)刘继文曾被封为彭城郡王①;还有2011年在朝阳市双塔区中山营子发现的兴宗重熙十六年(1047)的《刘崇简墓志》和其子道宗大安五年(1089)的《刘文学墓志》郡望皆为彭城(墓志资料未刊,此据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蔡强告知);2016年6月在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水泉村发掘的道宗寿昌五年(1099)的刘知新兄弟三人的墓志均记郡望为彭城(资料待刊),可知彭城刘氏的后裔子孙仕辽后多分布在朝阳地区。
  
  刘承嗣祖父刘仁恭,《新唐书》有传②,刘仁恭深州人,其父刘晟以军吏补新兴镇将,事节度使李可举。刘仁恭父亲刘晟名字与河间刘氏家族第三代刘晟(慎行)名字相同①,应不是一人。刘晟起步为营中军校,属低级军官,后以军功补为镇将,至其子刘仁恭时官职已为五代唐之幽州节度使,后至燕王,其子刘守光僭大燕皇帝。如志文所言:“清燕都之万井,慑玄塞之一方。”作为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诸侯,燕王刘仁恭据蓟门而傲视天下。包括契丹在内的各方诸侯都不敢冒犯刘仁恭的属境②。刘仁恭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刘守文、刘守光和刘守奇③。其中长子刘守文被次子刘守光所杀,据《旧五代史》记载④,刘守光囚父杀兄,自立为“大燕皇帝”.而后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都被唐庄宗李存勖杀害,至此刘守文、刘守光两支销声匿迹,不知所终。只有刘守奇一人因降辽而飞黄腾达,其后世子孙在辽、金两代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刘守奇曾任后唐平州刺史、横海军节度使,横海军为后唐沧州军号,又名沧景。《元和郡县图志》:“沧州,治清池,横沧军在州城西南,开元十四年置。”唐沧州故址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南。刘守奇所任横海军节度使一事,史书失载,据志文可补史缺。志文记有:“家国有亢龙之悔,方归北□。”系指“卢龙内讧”.据史载,刘仁恭有爱妾罗氏,其子守光�A之,仁恭怒逐之。开平元年(907),梁遣李思安攻仁恭。时仁恭居大安山,守光自外将兵入幽州,击走思安,自称卢龙节度使。并以兵攻大安山,执仁恭而囚之。其兄守文率兵讨守光,兵败被杀。守光自号大燕皇帝。晋遣周德威将三万人,会镇定之兵以攻燕。后梁乾化三年(913),周德威攻陷幽州,擒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后被晋王李存勖处死。志文所记的“生还本朝,善终横海”,指的是刘守奇降辽之事。据《辽史》记载,刘守奇降辽是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元年(907)⑤。即刘守光囚其父刘仁恭后,查《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等书,皆记刘守光囚父是在天佑四年或开平元年(907)四月。由此可知,《辽史》所记刘守奇降辽时间无误。但另据《旧五代史·高从诲传》后附《刘去非传》记载,刘守奇“以兄守光夺父位,亡入契丹,又自契丹奔太原”,最后“守奇乃奔梁”⑥。从上述记载可知,刘守奇降辽不久又逃回,先投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后又依梁。
  
  刘守奇在晋王李存勖处时间不长,史书有载。如在后梁乾化三年(913)五月,与梁将杨师厚率军讨镇州,后降守将张万进,遂“以刘守奇为沧州节度使”⑦,之后不久,即后唐天佑十年(913)十月,庄宗亲征刘守光,破幽州,刘守光逃走时,仍欲去沧州“依刘守奇”⑧,可证刘守奇确在后梁沧州。刘守奇最后卒于沧州⑨,与志文所记的“善终横海”是契合的。因为辽无横海军号,横海军为后梁沧州军号。后唐天佑十年(913)十一月,庄宗擒刘仁恭。十二月,“燕主(刘)守光将奔沧州就刘守奇,涉寒、足肿,且迷失道,至燕乐之境,昼匿坑谷,数日不食,令妻祝氏乞食于田父张师造家,师造怪妇人异状,诘知守光处,并其三子擒之”����。可证明刘守奇当时的确在梁沧州。至天佑十三年(916)九月,“帝还晋阳,梁沧州节度使戴思远弃城遁去”�����。这时的沧州节度使是戴思远,可以证明刘守奇此时已经去世,故而刘守奇的去世时间应当在公元913-916年。据志文,刘承嗣为刘守奇第四子,其上还有三位兄长,但未具名,是否有弟几人亦未记。今据《刘府君墨书题记墓志》记载与考证�����,刘府君祖父名字为刘承揲即应是刘守奇长子、刘承嗣长兄。另据《刘从信墓志》记载①,刘从信的曾祖父应是刘承嗣三位兄长之一,可惜佚名。在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刘守奇带刘从信七岁的曾祖从契丹前往河东,从此一去不返,而刘承嗣当时只有四岁,刘守奇奔河东时未曾携带刘承嗣,因而刘承嗣这支刘氏子孙才得以仕辽,依据《刘宇一墓志》②及早年发现的金代《刘元德墓志》的记载,使深州刘仁恭一族十二世子孙世系得以理清,我们才能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掩埋已久的深州刘氏从五代末至金代之间三百余年的基本历史脉络③,对近人罗继祖先生的《辽汉臣世系表》是重要补充④。
  
  二、刘承嗣的生平事略。
  
  据志文称刘承嗣于“应历十七年十月二十日薨于燕京私第,享年五十有九”,古人年龄皆以虚岁计,如从应历十七年(967)上溯59年,刘承嗣生年应为辽太祖三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在辽太祖天赞末年间走上仕途,效忠朝廷,历任太祖、太宗、世宗、穆宗四朝凡40余年。初授银青光禄大夫、守平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平州旧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州长史为辽代州节度使(或刺史)下属官,承唐制而置。《辽史·百官志》不载,仅见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已有学者详述⑤。
  
  嗣圣皇帝都城大礼,当指太宗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时的天显六年(926),嗣圣皇帝为耶律德光尊号。太宗会同二年(939),刘承嗣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刘承嗣步入仕途之后,即屡遭辽朝宫廷变故,先是“宫车晏驾”,指辽太宗大同元年(947)太宗灭后晋后于返程途中死于滦城(今河北�城西南),死前对近侍说:“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栗,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节度还镇,三也。”既着名的“三失之训”.“帝子承祧,曾陈献替之谋。”太宗乃太祖第二子,其兄突欲未得皇位而封人皇王,不满,后携高美人浮海奔后唐,客死他乡。突欲子兀欲时随太宗大驾伐晋南入大梁。而耶律�Z则居国内。太宗死后契丹诸将已密议拥戴兀欲继皇帝位。刘承嗣当时随太宗南征伐晋,应参与此事的密谋,即志称“是效忠贞之节”.永康王耶律兀欲(即耶律阮)登基后称天授皇帝,改元天禄。
  
  刘承嗣因为参与拥立世宗耶律阮登基有功,官职一再升迁,仕途颇为顺畅。天禄元年(947),转司空,守右威卫将军,天禄二年(948),迁司徒,奉宣宜霸州城,通检户口桑柘。宜州即今辽宁义县,霸州即今辽宁朝阳市。宜霸二州,民多织任,多技巧,地宜桑柘。《辽史·地理志》记载,宜州弘政县“世宗以定州俘户置,民工织�,多技巧”,可知刘承嗣奉命通捡宜州、霸州的户口桑柘,即清查二州蚕丝户的户口桑田。会同三年(940),太宗招有司教民播种纺绩。会同九年(946),太宗诏微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大同元年(947),掠晋之方技百工、图籍等上京。世宗天禄二年(948),诏刘承嗣通检宜、霸二州户口桑柘,当与前几项政策密切相关。天禄四年(950),刘承嗣除兴州刺史转太保,兴州为辽东京道所辖州之一,地即今辽宁铁岭县新台子镇懿路村城址。作为辽朝的封疆大吏,统军理民,治理地方,深得百姓拥戴。世宗天禄五年(951),世宗耶律阮在南伐途中被杀,太宗长子耶律�Z继皇帝位,是为穆宗,称天顺皇帝,改元应历。
  
  志文里有“遇朝庭之更变,随蛮辂之验驰”.其中“朝庭之更变”应指天禄五年(951)九月,泰宁王耶律察割谋反,世宗遇弑。《辽史》记载,帝伐周,至详古山,察割以谋告耶律盆都,是夕同率兵人弑太后及帝,因僧位号。而“随蛮辂之验驰”指的是刘承嗣随寿安王(穆宗)平耶律察割叛乱。志文里有“始终宜州大内”之语,不知何意。按中国古代习惯称天子宫殿之内谓之大内。但宜州并非京都,何以有大内?探其原因有二,其一宜州最早是耶律倍(太祖长子)俘定州人户,在自己牧地上所建之私城;其二是耶律倍生前为东丹王,生前及死后均享受辽朝皇帝待遇。《契丹国志》云:“先是,突欲镇东丹时,乃渤海国亦有宫殿,被十二旒冕,服皆画龙象,称制行令。”又《辽史·地理志》亦记耶律倍徒居东京辽阳府,仍如帝制,“城高三丈”“幅员三十里”,“有八门”“宫殿在东北隅”,“大内建二殿”.宜州大内则为耶律倍在私城所建。耶律倍死后葬于辽宁北镇市医巫闾山显陵,谥让国皇帝,庙号义宗,并置显州作为奉陵邑守护显陵。
  
  据志文记载,“南北京城,霖雨摧塌”,指的是穆宗应历二年(952),发生地震一事,这场地震涉及范围很大,由于地震,造成幽、莫、瀛等州发大水,民多流入他境。连南京析津府及中京大定府一带均受到波及。刘承嗣临危受命,主持震后修建工程,监督工匠,“妥度版筑,备历修完”.至应历十二年(962)才“得归燕京”,充左骁卫将军。而于应历十七年(967)十月十二日薨于燕京私第,享年59岁。三年后于景宗保宁二年(970)迁葬于霸州西原十五里与先逝的杨氏夫人合葬。今刘承嗣墓所在的朝阳县西大营子乡西涝村恰位于朝阳市西15里,与墓志所记的方位、里程皆相符。迁葬之时,“亲族隔于关山,匍匐迎于棺柩”.辽时丧葬制度,在外为官者,死后多归葬族墓,族扶其棺,绕其坟,方为全礼,以容祀奠。其选师、择日、卜地、安葬,一承唐文化制式。
  
  刘承嗣乃中原汉族名门望族之后,迁葬葬俗显然受到唐代葬俗的影响。《刘承嗣墓志》中“殷户之民”和“迁徙之民”的民字,省略了最后一笔,目前尚不知是避何人之讳,而《刘宇杰墓志》的“求瘼安民”、《刘日泳墓志》的“下顺民心”等民字,并没有缺笔。在较早的辽墓志中避讳民字,晚者不避,这应该不是避辽代帝王的讳,也有可能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这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与研究。
  
  三、刘承嗣的妻子与子女。
  
  刘承嗣两娶妻室,先娶杨氏夫人为应天太后弘农郎中之爱女。应天太后,疑指刘守光之妻,据《新五代史·刘守光传》:“守光以梁乾化元年八月,自号大燕皇帝,改元曰应天。”从志文分析,应天太后在嫁给刘守光之前,似曾嫁给杨姓郎中,弘农为杨氏郡望,杨氏乃弘农名门望族,有诸多分支,其中一支自唐以后即迁居营州(今朝阳市),有唐杨律墓志①和辽杨从显墓志(资料待刊),均称郡望为弘农可为佐证。郎中为皇帝近臣,品低职高。唐宋时,往往充翰林学士知制诰,再经转官升迁。辽代郎中一职未见着录,此杨氏弘农郎中一职应指五代官职。
  
  刘承嗣次娶契丹夫人牙思应属辽代皇族才女。二位夫人共生九男十女,九个儿子之中,只有六子刘宇杰有官职,并有墓志出土②。据墓志记载推算刘宇杰生于辽世宗天禄三年(949)。景宗保宁二年(970),22岁时步入仕途,从初授东头供奉官起步,历任景宗、圣宗两朝凡30余年,于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52岁时死在易州商税都监任上。刘宇杰两娶妻室,太原郡王氏夫人、清河郡张氏夫人,都是名门才女。合生三男六女,其中长男刘日泳有墓志出土。据志文可知,刘日泳在辽圣宗朝内,以初授阁门�侯起始,步入仕途,仕途一帆风顺,先后历任西头供奉官、中京天积库副使、上京大盈库副使、中京绫锦使等职,并多次出镇地方,作为封疆大吏,镇守一方。刘日泳两娶妻室,梁氏夫人、李氏夫人,合生六男三女。
  
  刘承嗣十女之中,长女适豪州副使李琼璋,豪州地即今辽宁彰武县四堡子乡小南洼村西南城子城址③。次女适滑州节院使皇甫继绩,北宋有滑州,治白马,即古滑州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辽史·地理志》未见滑州之名,但在出土的辽代碑志里曾屡见有滑州之名,除此志之外,还有朝阳北塔天宫发现的《都提点重修塔事题记》④《耶律胡咄墓志》⑤《刘宇一墓志》①,可见辽代确有滑州,其地待考。节院使为辽代军州节度使府内属官,是承仿唐、五代以及北宋的制度。《辽代·百官志》并没有记载,仅见于辽代的石刻文字资料,已有学者举例详述②。三女适于越都提举使杨威仪,于越王都提举使,不见《辽史·百官志》及出土的辽代碑志资料,疑为于越王府总管事务官员,可补史缺。
  
  四、墓志撰者冯�^。
  
  刘承嗣墓志由其八妹夫婿冯�^撰写,其署衔为“齐国王府记室参军、朝议郎、尚书司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冯�^撰”.其中的齐国王,应指罨撒葛,《辽史·皇子表》:“太宗五年,罨撒葛第二,会同二年,封太平王,景宗封齐王。”又《辽史·景宗纪》,保宁四年闰二月,“戊申,齐王罨撒葛薨。”按罨撒葛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次子,此人工于心计,反复无常,其封王时间与封号均与志文所记相符。记事参军一职应是辽代王府内属官,《辽史·百官志》不载,可补史缺。据《新唐书·百官志》:“王府记事参军二人,掌表启书疏。”应是品秩不大的文职属官。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