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保卫”建设的现实难题和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1-10-19 12:29:48

  摘  要:  军队保卫工作作为军队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必须积极适应新时代国防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把现代科技应用作为保卫工作现代化的大战略大引擎,全力建设打造基于军事智能化发展的“智慧保卫”,努力实现保卫工作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智慧保卫”建设,意义,困境

  一、“智慧保卫”建设的价值意义

  “智慧保卫”是军队保卫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驱动,通过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方式,整合军队保卫工作信息资源,促进智能技术与保卫工作深度融合,提升保卫部门服务备战打仗、维护部队安全稳定的能力。

  (一)“智慧保卫”是服务备战打仗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军队保卫工作必须向战聚焦、为战服务。随着战争形态不断向信息化深度演进和向智能化快速发展,军队保卫工作要提升服务备战打仗的能力水平,就必须瞄准未来战争形态演变,探究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掌握信息主动权,使保卫工作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战争相适应。“智慧保卫”是一个以信息化应用为支撑、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于指挥决策和实战为目标的工作体系,在注重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强化直接作战功能,充分运用加载“数据链”、借鉴大数据、使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全面打通反间防谍、案件侦办、安全警卫、舆情管控等关键信息链,无缝对接军委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数据链,打造“情报主导、体系作战、军地协作、平战一体”的大数据支撑保卫部门备战打仗的新模式,最大限度挖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潜力,将大数据优势转化为服务备战打仗的新增长点。

  (二)“智慧保卫”是提升保卫部门核心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智慧保卫”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快工作速度,严密工作精度,将大数据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指挥优势、打防优势。如,通过上下贯通扁平化指挥,加快信息流动,达到快速反应、及时联动;通过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智能研判和挖掘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敏锐感知、精确预警;通过应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立体化动态数字防控体系,实现更精准的管控和更精细的治理;等等。总之,“智慧保卫”将保卫工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将传统的保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上来,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保卫部门整体核心战斗力。
 


 

  (三)“智慧保卫”是推进保卫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智慧保卫”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度融合的一种发展方式,瞄准技术前沿、聚焦实战需求,推进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不同领域间数据信息资源整合和联通共享,实现各项业务高度集成、高位协调、高效运行,极大地创新了管理方式,从源头上解决制约保卫工作整体效能的机制障碍和瓶颈问题,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保卫工作快速、高效、灵活、智能的需求,拓展了保卫部门工作职能的新空间。可以预见,在世界级基础结构“智慧化”的大背景下,“智慧保卫”将推进保卫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智慧保卫”建设的现实难题

  “智慧保卫”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要求,坚持科技引领和问题导向,把握科技信息化发展规律。然而,当前军队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距离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强保障的目标要求仍有明显差距。

  (一)“智慧保卫”建设所需的全员共识尚未形成。

  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由此才能带来行动措施的变革。全体保卫干部只有凝集“智慧保卫”建设应用共识,才能主动融入大局、把握大势,积极投身“智慧保卫”建设这场新的变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保卫干部囿于固有工作模式,对“智慧保卫”认识不到位,思维理念相对滞后。有的认为数据共享不可行,不仅徒增工作压力,而且还存在泄密风险;有的认为“智慧保卫”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持存疑、观望态度;有的觉得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高深莫测,存在畏难情绪。同时,有的单位急于出成果,追求“短平快”,不沉下心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而是乐于推动一些投入小、见效快、博眼球的小项目,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忽视长远的发展,简单地以单个项目来代替“智慧保卫”整体建设,不自觉地陷入了“微创新”的窘境。诸如此类的思维理念问题,成为当前加速推进“智慧保卫”建设的思想障碍。

  (二)“智慧保卫”建设所需的数据基础尚显薄弱。

  “智慧保卫”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有全军性共享需求的军队内部数据和地方政府部门、社会行业的外部数据,但是在现有管理体制和政策下,数据存储分散,壁垒没有打破,信息整合共享程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实现“智慧保卫”互通、互联、互用的功能还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现有的信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和数据不规范、不统一等情况较为常见,数据的实时性、鲜活性、准确性难以保证。此外,保卫系统内部信息数据采集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整体规划和综合统筹,数量少、更新慢,整合度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无论是数据基量还是数据质量都与“智慧保卫”建设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些信息数据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共享、整合、加工的力度、广度、深度,制约了“智慧保卫”的建设发展。

  (三)“智慧保卫”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尚为短缺。

  “智慧保卫”建设既要实现智能高效,又要确保安全保密。因此,无论是软硬件研发还是系统平台维护,都应该坚持自主可控原则,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技术人才团队予以支撑。同时,在应用层面上,也需要有一批既懂数据分析、信息研判又懂综合管理、指挥调度,既有军事素养又有侦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保卫干部队伍整体上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信息化理解不深,同时各级保卫部门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方面也缺乏相关的规划和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力量尚为薄弱。“智慧保卫”建设人才保障与需求之间的落差会造成理念更新缓慢、科技创新不力、信息采集应用维护滞后,使人工与智能不能有效结合,影响“智慧保卫”建设进程。

  三、“智慧保卫”建设的实践探索

  能否在军事智能化变革中勇立潮头,事关国家总体安全。在全军保卫部门广泛开展“智慧保卫”信息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聚焦实战、军地合作、改革创新、求实重效,从思维理念、方法机制和人才培养等层面,加速推进“智慧保卫”建设。

  (一)练好智慧保卫理念“硬内功”,构建现代化组织体系。

  一是更新思维理念。各级保卫部门要站在军队现代化和军事智能化建设发展态势的角度,牢固树立大数据理念,深刻把握“智慧保卫”建设工作体系的内涵和服务于备战打仗的外延,对“智慧保卫”的理论原理、技术原理做到充分掌握、学懂弄通,在思想上彻底根除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二是做好建设规划。“智慧保卫”建设要牢牢把握政策方向,发掘政策资源,坚持需求调研、厘清思路,把握科技创新潮流,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做好长、短期建设规划,充分论证方案,科学组织实施,有序推进“智慧保卫”建设应用。三是完善配套机制。要建立完善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对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的规范管理。要研究制定军队内外部数据资源共享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明确保卫部门利用内外部数据的权限及范围,促进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程度开放共享。四是建立保障体系。推进“智慧保卫”建设,要注重保障体系与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深度融合,推动管理保障由重数量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重质量效能的集约化发展转变,尽快建设信息化智能运维系统和安全保密系统,实现保障更加有力、监管更加到位。

  (二)建好智慧保卫云平台“杀手锏”,构建一体化智能中枢。

  构建高效的一体化智慧保卫“云”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信息感知、数据挖掘、情报分析研判、智能指挥功能,实现智能分析、研判、指挥。一是让平台“感知”世界,获取全方位数据。要深度整合保卫业务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壁垒”;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全军性共享需求的军队内部数据,实现全军范围信息联通共享;要加快对接政府管理数据,全力获取社会信息资源,为大数据平台提供标准化、结构化信息数据。二是让平台“思考”分析,挖掘深层次情报。利用数据模型,对大数据平台中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数据进行关系挖掘,通过数据碰撞、文本语义分析等,抽取出人、物、地、组织机构、服务标识号等实体,并根据实体的属性联系、时空联系、语义联系、特征联系等建立相互的关系,挖掘数据中深层次情报。三是让平台“说话”指挥,推送实战化指令。数据挖掘到的信息情报,通过系统自动运算和智能研判分析,把结果用数据图像化、数据可视化等方式进行展示,实现敌情、社情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估,同时推送预警预测信息和打防实战化指令。四是让平台“提供”知识,打造学习型保卫队伍。通过创办云学院和开设保卫讲堂、云课程等,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通过打造一批“微”平台,宣传军队保卫文化,普及安全保卫常识,提升保卫部门形象。

  (三)用好已建系统资源“兵器库”,构建军地合作应用格局。

  一要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坚持把智慧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区分层次、统筹建设,从源头上解决分散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壁垒、规划不科学等问题,最大限度做到集约实效。二要强化军队保卫情报指挥中心建设应用。按照全军保卫工作统一部署,依托现有指挥中心建立指挥调度平台,强化情报线索、情况信息等高效流转和实时共享,无缝融入联合作战指挥链路,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安全保卫席位提供支撑。三要建好军队移动保卫业务平台。按照军地合作、统一建设、集约共享的思路,引入公安机关移动警务系统,建好军队移动保卫业务平台,实时对接公安部移动警务共享平台和军队安全保卫大数据中心,打通数据从平台中心到移动终端的互联互通,连接从决策指挥到一线“打防管控”实战的“最后一公里”。四要建立顺畅高效的军地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引入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等部委,以及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的信息资源。按照军地协作有关规定,建立重要情报实时通报机制,建立畅通的军地信息共享链路。

  (四)打好人才队伍建设“组合拳”,构建多层次人才战略。

  积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战略,为“智慧保卫”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一是制定人才规划。围绕保卫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人才梯队规模和层次,要涵盖设计规划、系统建设、日常运维、深度应用等领域和通识人才、应用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及专家人才等各个层次人才。二是创新人才选拔。善用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创新大赛和技能竞赛等活动选拔特殊人才,建立相关人才库,通过多种形式引导,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适。三是强化内部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外出考察、网络教学、专题辅导等方式,加强全员教育培训,提高保卫干部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四是借用网络智力。积极借鉴互联网众筹、众包等方式,解决保卫工作实战中的数据共享、模型算法和战法应用等典型问题,充分发挥人才的网络化规模应用效应,使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五是尝试自主研发。注重发现和捕捉高新科技信息,及时、合理、科学地应用于保卫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研发一批具有军队特色的信息科技产品,助推智慧保卫建设。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