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4-02-06 12:23:4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要素驱动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粗放型增长方式终究不可持续,未来中国应转变发展方式,重塑经济增长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成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心。目前中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实现路径和测算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首先通过Citespace对近几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行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系统梳理;然后综述了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演化脉络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最后提出了可拓展的两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 概念梳理; 实现路径; 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 王锋(1974-),男,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王瑞琦(1994-),女,山东日照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五个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以来,中国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1].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日趋明显,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3].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社会各界纷纷开始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相对于高速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为复杂,因此现有研究虽然均认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实现路径、以及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存在一定研究空间。

  为了系统梳理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我们首先通过Citespace对近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和研究单位进行分析;其次从提出背景、理论内涵的角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梳理并与经济高速增长的概念进行比较;再从五大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角度解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然后在整理各个阶段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测算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提出该领域可拓展的研究空间和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方向。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目前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截止2020年1月,以"高质量发展"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数为32 766条。本文选取被引频次大于100的前1 500篇文献,用Citespace对这些文献进行聚类分析。

  如图1所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关键词主要集中于"高质量发展""高速增长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此外还有少数文献关注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标体系""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等。从关键词的类型可以看出,目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探讨,仅有少数文献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利用Citespace进一步对作者研究单位进行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除了政府机构,西南财经大学和西北大学是发文量相对较多的两个院校。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比重较大的研究单位,还存在很多因发文量较少而没有显示出来的研究单位。这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未来以高质量发展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也会逐渐增多。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梳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新格局的时代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4].本部分从提出背景和理论内涵两个角度出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内涵以及评判标准同经济高速增长进行比较,以深层次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适应纷纭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重要决策,接下来我们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背景。

  1. 国内经济形势

  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和环境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动力衰减。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廉价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业部门,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5].然而2012年以后,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技术创新约束收紧,经济增长约束条件也发生了变化。2013年后,中国经济增速由10%降低到7%左右,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这说明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耗散"型增长方式已无法继续维系[2,6,7].除了增长乏力,由收入差距增大、社会阶级固化等因素导致的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激化(洪银兴等,2018;张军扩等,2019)[8,9].为重塑增长动力、缓和社会矛盾,相对发展速度,在未来中国应该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环境资源约束日益收紧。目前,由低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使中国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收紧,也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5,9,10].习近平(2017)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此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在未来应该转变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 国际环境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方面,相对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一直以来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供给的"低价工业化增长模式"推动贸易增长[5].习近平(2014)[12]指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13].当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经济的"低增长困境"以及美国强权政治的复苏都为中国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5].为应对复杂的经济时局,中国应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稳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理解。从狭义角度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效率和经济活力的提升[14].从广义角度理解,除了效率和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9],也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下面本文将主要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解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1."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3]."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个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方向和基本行为法则[8].

  "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目标。"更高质量"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原有经济增长方式,而是通过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和进行结构性调整等方式,激活现有经济活力,实现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15,16].从微观角度上分析,"更高质量"意味着通过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等途径,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9,15].从宏观角度上分析,"更高质量"不单是指某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提升,而是社会再生产整体环节的全面提升。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国的经济体制越完善,市场机制越有效,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经济的发展质量就越高[14],因此"更高效率"是"更高质量"的进一步阐述。目前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垄断及行政干预行为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因此优化产业结构、纠正要素价格和要素配置的扭曲、提升经济效率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方向。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进一步阐述。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中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问题,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提出便是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缓和社会矛盾,最终推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

  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层层递进,由"创新"动力入手,最终落脚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进一步阐述,深入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前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由投资和人力等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然而由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红利的消退,传统要素收益逐渐递减。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已被不同文献证明[17,18].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创新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并改善产业结构,最终驱动经济增长[14];另一方面,创新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逐渐化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保障经济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发展。因此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着力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新增长点[19].

  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2017)[3]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贯彻协调的发展理念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国家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8].相对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协调可能在短期内不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反而因为需要平衡各地发展情况而使国家承担额外的社会发展成本;但长期来看,协调不仅可以实现提升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协调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绿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2017)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8,20].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策优惠,在短时间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建厂,并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导致中国在世界价值链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无法有效支撑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虽然出口仍是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但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复苏缓慢,中国出口需求明显减少,出口增速也持续下降[2,5].上述两点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习近平(2017)[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中国要继续贯彻开放的理念,提升开放质量,从而逐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4]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坚持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这一原则在经济发展初期能够有效激励经济主体,然而长期实行却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和财富拥有结构的严重失衡,激化社会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与人民共享成果,才能缓和社会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

  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不同的提出背景,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内涵和评判标准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1. 提出背景的差异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资源也相对短缺,所以运用一切手段把资源集中到某些最需要发展的部门,并在短期内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当务之急[21].但是这种通过规模的扩大实现财富创造的增长方式虽然使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也为中国带来了一些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问题,这意味着高速增长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2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能重塑经济增长动力,还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因此相比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适合当前的中国。

  2. 理论内涵的差异

  Huang(1990)[23]提出,经济上的增长(growth)和发展(development)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量"的增加,主要靠总体规模的简单扩大;后者是"质"的发展,指的是单位收益的增加。经济高速增长属于"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增长;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属于"质"的发展,除了保障经济正常运行,还对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是"量与质相协调下的演进发展"[24].

  3.评判标准的差异

  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内涵比较单一,评判标准也相对简单,经济产出的规模和增速是评判高速增长的主要依据,比如GDP、GDP增速、以及财政收入等等。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相对丰富,除了一些规模指标,经济体制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也被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考量范围。因此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相对高速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优于经济高速增长。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虽然粗放,但也确实在短时间内提升了中国的经济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经济增长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才有资格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能简单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优于经济高速增长,两种发展方式都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经济情况的最优选择。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的理论内涵意味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现有研究也主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来论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3]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部分从五大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两个角度出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

  (一)针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进一步阐述,因此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文将依次梳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求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创新

  一般来说,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技术进步。中国增长率下降的微观原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4].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加强科研成果的保护,同时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9];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一批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保障科研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投入使用[2].

  (2)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人力资本发展。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26].经济发展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形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长期的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劳动力数量增速逐渐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27,28].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衰退,应提高劳动力素质,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逐步推动人力资本发展[29,30].

  (3)鼓励企业家精神,营造创新环境。企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微观载体,而企业家精神又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当社会中的企业家越多时,创新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快,因此激发企业家精神是创新驱动的本质要求[31].培育企业家精神,首先,需要优化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家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其次,需要精简行政审批手续,加大减税和降息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最后,还需要加强对企业家产权与合法收益的保护,为保护企业家精神提供制度保障[32].

  (4)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创新。中国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中有效产权激励缺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33].因此在未来应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协同创新。具体应协调各个创新主体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使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将前沿技术引入生产中来,最终推动协同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9,14,32].

  2.协调

  贯彻协调理念,一方面意味着在未来中国应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应建设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具体实施路径如下所示。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不仅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解生产要素流动中所遇到的机制性障碍,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提高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9];另一方面,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并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34,35].

  (2)协调区域发展。中国早期"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协调区域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逐步完善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联动机制等方式,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9];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增强东中西部和东北这"四大板块"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战略的协同实施,努力体现各战略推进的精准化、差别化导向,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35].

  (3)协调行业和部门发展。在经济发展初期,中国将有限的资源倾斜于重点战略部门的发展,试图用产业关联效应拉动其他部门发展。这虽然可以快速推动重点部门的扩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不均衡。协调行业和部门发展需要政府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35,36].

  (4)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相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将分配重点由"效率"转移到了"公平"."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分配体系的实施将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具体来说,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首先应健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次,还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妥有序提高公共服务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最后应确保完成并巩固深化脱贫攻坚任务,强化对特定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同时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9,33,35].

  3.绿色

  推动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从源头入手,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24];另一方面,还应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转变当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解决目前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调整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当前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进行绿色改造,并通过设置排污权交易等方式,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市场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主动减少污染排放[35].其次,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推进资源再生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最后,还应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而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8,36,37].

  (2)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完备的生态环境制度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一是需要完善产权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价格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二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考核、奖惩制度[8,9].三是需要深化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和环境司法体制改革,优化监管组织结构,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37].

  4.开放

  提升开放质量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开放质量首先应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建设[9].其次,为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地利用境内外优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还应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投资有效引导、投资保护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安全审查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9].最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还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多边经贸合作,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公平、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5].

  5.共享

  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七个方法是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路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方式缩小贫富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14].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同互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内容。可见,上述七个方面不仅涵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还额外提出了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强调了市场和政府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1. 推动市场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质量的产业体系。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以高污染高耗能工业为主,低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不仅是化解产能过剩、消灭"僵尸企业"的主要途径,也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措施。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应鼓励优胜劣汰,通过产业内企业和资源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36];其次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5];最后通过绿色改造、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内部转型,使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28].

  (2)完善产权制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市场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中国要素市场建设尚未完成。一个经济的实际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取决于该经济的要素价格体系[38].因此中国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就需要纠正扭曲的要素价格,使得实际要素价格体系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使企业的最优化尽量接近整个经济的最优化。一般而言,要素价格是否有效取决于市场机制是否健全。若市场机制健全,政府干预较少,市场中垄断和寡头厂商较少,则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也一定是有效合意的,因此推动要素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干预,激活市场活力:一方面要利用资本市场的内在功能,改善关键要素配置效率[36];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倒逼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根据科斯定理,产权明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所以除了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和合理性,还应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尽可能减少交易成本[9,39].

  (3)推动国企改革,激活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的存在,部分国企经营效率不高,还存在一部分"僵尸企业",使得市场机制在部分企业难以发挥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升[32].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首先应通过推进国企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其次,应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坚决破除无效供给,提高市场运行效率[4].最后,还应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分割,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虽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强调发挥市场作用,但是因为市场壁垒和行政壁垒的存在,要素市场的垄断和市场分割仍然严重,竞争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21].此时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各行业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制度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21].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核心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因于制度的失败或者失效。目前要素市场的垄断和市场分割仍然严重,此时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消解传统制度的强大惯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要求政府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的矛盾和问题[10].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是管理者和规划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先行者和示范者,因此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除了推动制度创新,还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9].一方面,应通过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监管体系、完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建立激励相容的权责分担机制,从而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政审服务便民化、信息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服务体系[4,33].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时间较短,因此目前指标体系的构建尚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也有少部分学者尝试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内涵角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但是总体而言,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社会认可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部分将先对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2000年以来,党中央根据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不同的阶段性战略性目标。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对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传承,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相比之前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延续性。梳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化脉络,对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学者们便开始探讨如何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早期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少,选取的指标数量也比较有限。陈友华(2004)[40]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和社会公平出发,选取10项指标,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并从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五点要求,随后学者们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多从这几个角度出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测算。宋林飞(2010)[41]和肖宏伟(2014)[42]均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不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9月19日,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衡量和谐社会建设程度便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6)[43]基于"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6个基本要求,构建了包含25项指标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齐心和梅松(2007)[44]基于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6)的研究,又将社会信任度、人际友爱度、社会发展乐观度等主观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2012年11月17日至11月23日,党的十八大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因为"五位一体"的理念内涵非常明确,因此现有研究均是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大方向选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创新点主要集中于研究范围的拓展和指标类型的创新等方面。齐岳等(2018)[45]建立了包含五大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在2008-2015年"五位一体"建设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周永道等(2018)[46]基于"五位一体"思想,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及政治生态进行了全面衡量。李旭辉(2019)[47]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5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

  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理念得到不断升华,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评价重点逐渐从衡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也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指标,逐渐扩展到政治指标、社会指标、文化指标和生态指标,甚至有些研究还考虑到了社会发展乐观度等主观指标。而随着理论研究渐趋完备,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也会逐步固定,后续研究主要从拓展研究范围、创新指标类型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被提出之前,已经有学者关注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48]建立了包含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等11项分项指标、28项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宋明顺等(2015)[49]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易昌良(2016)[50]以五大理念核心内容为指导编制了中国发展指数体系,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00个地级城市、100个县级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此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未明确,所以学者们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彼此之间差异很大,难以进行可比性研究。

  相较于之前的发展理念,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为了缓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部分学者选择从这一矛盾着手构建指标体系。李金昌(2019)[16]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着手,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部分共27项指标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徐鹏杰和杨萍(2019)[51]从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出发,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和"三大攻坚战",从社会平衡发展、环境治理、保障民生3个维度选取12个三级指标,测算中国省级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有一些学者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张震和刘雪梦(2019)[52]从经济发展动力、新型产业结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开放性、经济发展协调性、绿色发展、经济发展共享性7个维度构建了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方大春和马为彪(2019)[53]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5个方面,并分别选取指标测度了中国高质量发展。魏敏和李书昊(2019)[54]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包含创新驱动、市场主导、结构均衡、绿色环保、资源高效和以人为本6个子系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度体系,对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对进程进行评估。

  可以看出,目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所以指标体系彼此之间差异较大,无法进行可比性研究。其次,目前指标体系主要涵盖的还是以可衡量的反应经济建设的指标,而缺少体现质量的指标。比如经济高质量发展关注到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应该如何对这种主观指标进行衡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部分重要指标的测算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然而其测算方法却尚未统一,这部分指标的存在也为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带来一定影响。

  五、结论和启示

  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粗放式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相对于高速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为复杂也较难把握,因此虽然社会各界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发展路径和测算方面尚未达成共识。此外,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时间较短,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研究领域尚存在较大的可拓展空间。根据本文的研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方向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现有研究虽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但目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未达成共识,也没有文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系统论述,本文虽尝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综述,但仍存在一定完善空间。因此,后续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着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实现难点进行探讨。

  另一方面,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研究也存在一定拓展空间。首先,虽然有少数文献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进行了测算,但是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不够清晰,导致指标体系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可比性研究。其次,目前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是借鉴了以往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式,然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比经济"高速增长"更加丰富全面,其对应的指标体系也必然有别于此前的指标体系,综合全面地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最后,除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能用于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金碚。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7): 5-14.
  [2] 王一鸣。 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 管理世界, 2017(2): 1-14.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 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17-10-18.
  [4]吕守军,代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意蕴及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19(3):16-22,2.
  [5]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5):35-43.
  [6]张雨。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国际贸易,2016,(4):38-44.
  [7]乔晓。创新模式"换角"驱动高质量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9(6):32-41.
  [8] 洪银兴,刘伟,高培勇,金碚,闫坤,高世楫,李佐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8(9):4-73,204-205.
  [9]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10]洪功翔,洪阳。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8(11):34-4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
  [14]逄锦聚,林岗,杨瑞龙,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谈[J].经济学动态,2019(7):3-19.
  [15] 周振华。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结构[J]. 上海经济研究, 2018(9):31-34.
  [16]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1):4-14.
  [17]彭泗清,李兰,潘建成。经济转型与创新:认识?问题与对策--2013·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13(9):9-20.
  [18]何小钢,张宁。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动力之谜:技术?效率还是要素成本[J].世界经济,2015(1):25-52.
  [19]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2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21]任保平。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发展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创新[J].学术月刊,2019,51(8):27-36.
  [22]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6):25-34.
  [23] HUANG,PC. 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5-113.
  [25] 王一鸣。培育新动能在于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EB/OL]. http://ip.people.com.cn/n1/2018/0627/c179663-30089982.html, 2018-06-27.
  [26]刘伟,蔡志洲。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及产业结构升级[J]. 管理世界, 2018(1):16-24.
  [27]方慧,韩云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1):5-13.
  [28]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1):5-12.
  [29]高淑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8(9):63-68,77.
  [30]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培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4):31-36.
  [31]孙早,刘李华。社会保障、企业家精神与内生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2019,36(1):79-93.
  [32]郭春丽,易信,何明洋。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及破解之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9(1):7-14.
  [33]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孙学工, 郭春丽,等。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9(2): 5-17.
  [34]周跃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与逻辑框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8(3): 12-18.
  [35]何立峰。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18(7):4-6.
  [36] 刘志彪。 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 学术月刊, 2018(7)。
  [37] 高世楫,李佐军等。用制度创新促进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38]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13-21.
  [39]王一鸣。改革开放新时代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学习时报,2018-11-16.
  [40]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4(1):90-98.
  [41]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J].南京社会科学,2010(1):6-14.
  [42]肖宏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4(9):27-34.
  [43]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等。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5):23-28.
  [44]齐心,梅松。大城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统计研究,2007(7):17-21
  [45] 齐岳,赵晨辉,王治皓。 五位一体总布局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目标决策建模研究[C].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十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320-334,406.
  [46]周永道,孟宪超,喻志强。区域综合发展的"五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5):19-25.
  [47]李旭辉。"五位一体"总布局视角下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综合评价研究--以中国"十二五"期间实证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6):63-71.
  [48]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26-40.
  [49]宋明顺,张霞,易荣华,朱婷婷。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2):35-43.
  [50] 易昌良。2015中国发展指数报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51] 徐鹏杰, 杨萍。 扩大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 经济体制改革, 2019, 214(1):34-40.
  [52]张震,刘雪梦。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19(6): 20-31,70.
  [53]方大春,马为彪。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J].区域经济评论,2019,38(2):67-76.
  [54] 魏敏, 李书昊。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11):4-2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