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公文写作教学的一大弊端是片面强调“写作思维”,而忽视“办事思维”。脱离“办事”情境的公文写作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学生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写作任务时会感到难以下笔。因此,在强调“写作思维”、传授公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要强调“办事思维”,讲究在“办事”情境中进行公文写作教学,在“情境化”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写作思维”和“办事思维”结合起来。
[关键词]公文; 写作教学; 办事; 情境
公文写作是秘书人员必备技能之一,因而公文写作类课程是各类院校秘书学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但公文写作类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差强人意。一方面,公文写作的诸多规范令人有“戴着镣铐跳舞”之感,学生觉得枯燥难学,教师觉得刻板难教。另一方面,目前公文写作课教学内容侧重于行文规范与写作技巧,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程度脱节,加之在校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工作并不熟悉,即使系统学习了公文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面对实际写作任务,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下笔。怎样才能提升公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归根到底,要从公文写作的“实用性”出发,既强调“写作思维”、传授写作技巧,又要强调“办事思维”,讲究在“办事”情境中进行写作教学。公文写作教学要走向“为了在真实情境中能办事而学习”和“通过真实办事情境中的写作来学习”。
一、片面强调“写作思维”是传统公文写作教学的弊端与困境
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具体包含选题立意、材料选取与组织、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各环节中的思维活动。长期以来,公文写作教学都强调“写作思维”,甚至是脱离“办事”情境而片面强调“写作思维”。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错误假设: 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可以独立于它们的情境背景,学习者总是可以采取预定方式自如地将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
受这种错误观念影响,当前公文写作教学呈现出一种不良倾向: 把公文写作教学视为写作思维和策略训练或语言文字运用技巧训练,甚至简化成功利的公文格式规范强化训练。这种倾向影响下的公文写作教学必然缺少对实际写作任务流程、环境背景因素的分析,停留在谋篇布局、文字技巧和格式规范层面,处于相对静止和封闭的“象牙塔”状态。这易导致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而不愿学,或者即使熟练掌握了公文基本格式规范,在考试中取得较高分数,但面对实际写作任务时仍无从下笔,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肯定无益于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谋求可持续职业发展。
以上思考及由此而展开的系列教学改革实践,缘起于对学生一次习作的点评: 这次习作是根据背景材料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拟写一篇通知,这篇通知要下发至广西所有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有此前已分析过的范文作为参考,这次作业难度并不大。学生提交的作业大都格式规范、要素齐全、内容完整,除了语言表达尚存在口语化倾向之外,最大的问题出在“主送机关”的写法上。很多同学都将该文“主送机关”拟写为“全区各中职学校”、“各中等职业学校”。这种写法会带来“教育厅越过各市、县教育局直接给市级或县级中职学校下文”的“越级行文”问题。
“越级行文”是指下级机关越过直接领导机关向更高层上级领导机关直接行文,或上级机关越过直属下级直接向基层单位行文。越级行文是一种非正常行文方式,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能轻易采用。几乎每一本公文写作教材都会强调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特意援引了几个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越级行文以及为何不能越级行文。可是面对具体写作任务,仍有学生写出了存在“越级行文”问题的“主送机关”写法。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办事”流程,因而难以将对抽象的公文写作原则的理解由课本示例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脱离具体情境的公文写作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因而,融入“办事”情境是改善公文写作教学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融入“办事情境”使公文写作教学更符合公文写作规律
诚然,公文写作要依靠写作思维,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行文技巧,也特别强调格式的规范性。但如果仅将公文写作理解为此,不免失之片面。“办文”是围绕文字、文件、文书所展开的工作,撰拟公文、收发公文都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所以,“办文”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但是,“办文”又与“办事”、“办会”紧密联系,“办事”和“办会”离不开“办文”。例如,常用的交办事务方式之一就是以文书形式交代办事意图,一些事务的办理措施、处理方案都要通过文书形式来呈现和传递; 而很多会议要通过文书形式收集信息、征求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会议决议、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等也往往需要通过文书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公文写作教学不能只看到“办文”工作系统,而看不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办事”、“办会”工作系统。
写作思维中最关键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公文写作的这两方面都与“办事”密切关联。公文“写什么”是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比如,要向上级请求划拨资金,需要写“请示”;要写对这篇“请示”的主送机关,需要了解资金的划拨程序,从而明确向谁请示; 要写好请示缘由,就要清楚为何需要资金支持,也就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搞清楚; 要写明申请资金的金额与使用安排,就要懂得怎么做经费使用计划。“怎么写”是对立意的表现,通过谋篇布局、材料积聚与筛选、遣词造句来将观点、主题等转化为文本篇章形式。这必然涉及到文章主次、详略安排和材料取舍。在公文写作中,只有当写作者真正具备“办事”思维,才能在大量材料、数据、事例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重要的,哪些是能增强文章力度的典型材料,哪些则可以舍弃。
公文写作教学“不是单纯地按照范文进行写作训练,而应该在动笔之前和学生一起筹划这件事该怎么做,思考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这乍看之下与“写作”无甚关系,实际上更贴近公文写作规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实用价值。要先了解如何做事,然后才能真正学会写公文; 先思考怎样把事情做好,然后才能把公文写好。若脱离“办事”情境讲授公文写作,无异于隔靴搔痒。
三、融入“办事情境”的公文写作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的革新
公文写作教学要在注重“写作思维”的同时也注重“办事思维”,这就要求要以写作实践为切入点,拓宽写作教学空间,将课堂与工作岗位、与社会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不能再沿袭以往的“例文分析、先讲后练”套路,而要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既然情境是未来调用知识的纽带,那就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以秘书人员身份去揣摩公文写作实例中的工作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
具体做法是把实际情境下的写作训练或对特定情境下的写作案例的评价研讨作为教学起始环节,然后让学生把习作文本与典型范文进行对比分析,或者将自己的习作与同学的习作进行交互评价和研讨,通过对他人写作成果的点评引起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公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对案例文章、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进行修改,从而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拓展至具体实践,形成“规范—评价—修改—规范”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所选择的情境和文章实例最好来自学生熟悉的单位、部门,比如学生所在院校或所在地市的行政管理部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评改的兴趣。
按照以上思路,笔者改变上文提到的“通知”习作点评课教学方式,不再仅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指出优点、分析缺点、给出修改建议和推介优秀作业。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自治区教育厅直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名单,然后与学生们讨论“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兴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不在区直属学校名单之上的中职学校的管理权归属。经过一番分析讨论,学生能够用简图表示自治区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和区直中职学校、市级中职学校、县级中职学校之间的关系。完成这些看似与“写作”无关的环节之后,笔者引入真实案例: “自治区教育厅于2014 年1 月面向全区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公布2013 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名单”,请学生分组讨论此篇公文应采用何种文种、如何撰写。各小组展示了各自撰写的通知之后,笔者再将教育厅《关于公布 2013 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原文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教育厅正式文件进行比较,找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由于有此前关于各级中职学校管理权归属的讨论作为铺垫,学生们未再写出“全区各中职学校”这样的错误写法,也能够很好理解教育厅此篇文件的主送机关为何写为“各市教育局、区直各中等职业学校”。笔者还引导学生思考:
各市教育局在收到教育厅的这篇公文之后,如何将该文件转发给市级中职学校和各县教育局。如此一来,通过对这一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整流程分析,学生不但对“逐级行文”、“越级行文”有更深入理解,还巩固了“转发性通知”相关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公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办事”情境,必然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因此要加强秘书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