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融合了荷兰小画派绘画特色,兼具绘画和电影艺术内涵,完美实现了两种艺术跨时空、跨领域的融合。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都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打磨,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17世纪油画般的神韵,创造性地实现了美术与电影的深层次交流。因此,通过构图、光线、色彩三个方面对影片和维米尔的绘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绘画和电影的关系,不断从绘画艺术中提取精华创新影视语言。
关键词:构图; 光线; 色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小画派大师维米尔·约翰内斯的画作,画中少女眼神朦胧,给人活泼、温柔两种不同的感觉。蓝色、柠檬黄、白色色彩相间,珍珠耳环的反光效果营造了非凡的光影效果。彰显了维米尔卓越的光影、色彩运用能力。1999年,美国作家特雷西·雪佛兰有感而发创作同名小说并跃居畅销书榜首。2004年,英国导演彼特·韦伯读书尤见知己,随即将其改编打磨为同名影片斩获多项大奖。影片兼具小说与绘画的浪漫色彩,高度还原了维米尔作品、17世纪德尔夫特小镇的生活场景,合理地将故事与作品联系,赋予影片艺术和传奇的双重色彩。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绘画艺术博大精深。通过对影片的视觉因素剖析进一步探索出绘画与电影的联系,推动中国绘画与电影的融合进步。
一、电影画面的构图
(一)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
封闭式构图:电影和绘画的封闭式构图类似,大都依靠水平线、斜线、曲线等对画面进行切分,以达到叙事与表意的需要。在这部影片中,多表现人物的约束以及无助。影片开头在交代葛丽叶家庭背景时,多采用封闭式画面,比如运用全景拍摄葛丽叶在厨房做饭的画面,与父亲交谈的镜头,加上阴暗的背景和景深,呈现了葛丽叶家庭的简陋,暗示了生活的窘迫。
开放式构图:绘画和电影都强调三维的空间性,绘画以神色、动势来营造空间性,电影则通过声音、运动等与画外空间相联系,因此具有开放式构图的动态效果。维米尔女儿诬陷葛丽叶被发现后,受到外祖母的鞭刑,在这里只是呈现出挥舞鞭子之后妻子流泪的画面,并没有展现女儿挨打的情形。但是通过妻子心疼的表情辅助女儿哭喊的画外音观众早已联想到女儿挨打的画面。同时刻画出一个内心纠结,悔恨以及心疼女儿的女人形象。
(二)几何构图
(1) 中心对称式构图:
影片开头葛丽叶准备去维米尔家的清晨,呈现出了小镇的全景,以中间的地标性建筑为中心进行对称式的划分,两侧的楼房均匀分布,呈现了一个平静、充满诗意与繁华的小镇。
(2) 对角线式构图:
影片中最明显的对角线式构图就是葛丽叶擦拭刀叉为夜宴做准备,以运动的手臂作为前景,背景中的刀叉整齐的呈现出一条对角线,表现出忙碌的氛围与喜悦的效果。而在妻子生孩子的夜晚,葛丽叶被吵闹声吵醒,通过光线的照射形成对角线似的光影,渲染了人物的好奇与不安,和接下来华丽的刀叉对角线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是情绪的对比,更是穷人与中产阶级生活状态的对比。
(3) 方形构图:
在为庆生宴会准备时,岳母给送肉商结算肉钱的场景采用了封闭式的方形构图。两侧的门框组成方形框架将岳母围住,表面岳母与送肉商讨价还价居高临下,实则暗示岳母不断为生计发愁的困顿。
(4) 面积构图:
当葛丽叶拒绝调色后,维米尔说出了"挤出时间"的强迫性要求,维米尔背影占据了画面的一半,而葛丽叶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显示出主人对女仆、男人对女人的强势。维米尔在给富商画葛丽叶单人肖像时,不断受到富商的威胁,为了使女婿尽快完画,岳母强迫葛丽叶接受戴耳环的场景,岳母的肩膀作为前景占据左下部分,后景的墙上挂饰占据了右上部分,葛丽叶被挤在中间,体现了人物的弱小、别无选择。
(三)动态构图与静态构图
(1) 动态构图:
当维米尔偷看到葛丽叶摘掉头巾时,采用推镜头对焦维米尔脸部神情,细腻地表达人物情绪细节变化。既可以使观众看到一个为绘画痴迷的画家,又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神情的变化看出维米尔看到葛丽叶满头棕色秀发后进一步被她吸引,为接下来让葛丽叶戴上珍珠耳环做铺垫,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另外,当屠夫儿子知道葛丽叶要和富商同时绘画时,两人在闹市的交谈运用了动态摄影,以葛丽叶为基轴进行旋转,体现出屠夫儿子对两人关系的担忧和不安。
(2) 静态构图:
当维米尔在画最后的珍珠耳环时,葛丽叶的回眸呈现出静态的画面,这一个静态时空首先反映出葛丽叶的眼神中对维米尔的深情爱慕,另外呈现表现出维米尔和葛丽叶最后相处的珍贵,最后则是对画家维米尔作品的致敬。
(四)虚实焦距构图
光圈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焦距和虚实,用来叙述不同的主体,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情绪,从而达到主题的需要。在葛丽叶被赶走时与另一位女仆道别,先是两人对视,葛丽叶背影为虚,女仆为实,等葛丽叶转过头来,葛丽叶脸部转实,有层次的表现两人的不舍,体现了穷人被富人操纵的命运。
二、电影画面的光线
维米尔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充分利用各种散射光线,尤其是画室窗边的光线,也被称为"窗边的画家".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创作者不仅高度还原维米尔作画过程中的采光方式,还把用光方法应用到电影拍摄中。
(一)"以光作画"的显影方法
达芬奇曾在《论绘画》中说过:深色的背景会使物象显得明亮,反之则黯淡。如同维米尔擅长以深色打底,随后叠加色彩显画的方法,电影多次借助光线打破黑暗或者人物走出暗处的方法进行显影。葛丽叶第一次来到地下室时,通过人物和光源的移动,展示地下室的布局,呈现流动优雅的动态美感的同时,更能通过灯光照射的局限性表现地下室的狭小紧凑感。
除了动态光破画之外,人物走出黑暗也有"以光作画"的视觉美感。妻子生孩子的晚上,葛丽叶被吵醒,从暗处起身,直至半张脸裸露在侧面的冷色调散射光中,表现了葛丽叶的清纯之美。
另外,影片创作者还借鉴了光线来源的方法,充分利用那个时代蜡烛、火把等光源,把它们放入影视画面中进行补光和点缀。如桌面上的烛光可以照亮人物面部,起到美化修饰的作用。宴会桌面上的蜡烛除了增加华丽气氛的效果外,还可以补充餐桌上方打灯的底子光,达到光效平衡。
(二)光线在影调中的象征作用
(1) 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维米尔的每次出场画面都带有浓郁的灰色暗调氛围,比如第一次出场时身穿绿色风衣从暗黑处的帷幕中走出,看到葛丽叶置若罔闻的神情加上暗黑的散射性光源,表现出维米尔外在的冷峻与内心的忧郁、孤独。后来发现葛丽叶在绘画上的天赋,寻到精神的知音后,维米尔身边的暗黑影调渐渐减少,伴随更多的是与葛丽叶相处时柔和明亮的光线。
(2) 烘托场景气氛。
光线有明暗之分,亮调多表现轻快喜悦的氛围,暗调则烘托悲伤、恐怖的气氛。影片中,亮调常常出现在天真的葛丽叶的场景中。比如葛丽叶在工作后第一次与家人在教堂做祷告的路上,清晨的阳光洒满街道,配上街道熙熙攘攘的声音,明亮的阳光烘托出葛丽叶内心的喜悦。当葛丽叶搬入阁楼时,阳光从侧窗洒进,映衬着葛丽叶白色的睡衣和微笑的面庞,给人一种安逸、温暖的舒适感。
(3) 明暗对比的象征性。
创作者可以通过利用光线和场景布置,制造明暗对比的仪式感,传达一种隐喻。影片中,进入画室需要通过一条阴暗的走廊,通过门缝透过画室的光源,突出画室的神圣色彩,与妻子、岳母所处的世俗生活形成对比。另外葛丽叶与维米尔默默道别时,葛丽叶面部在画室光照射下与周围的暗黑形成对照,突出了葛丽叶的不舍和无助的命运。
三、电影画面的色彩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最大的特点就是巴洛克油画色彩的呈现,把维米尔喜爱的柠檬黄色调作为影片的主色调,并通过果蔬、服饰颜色增加色彩的饱和度,还巧妙地借助绘画颜料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与艺术特性。
(一)色彩的时代性
巴洛克风格流行于17世纪的欧洲,追求华丽的色彩与浪漫主义的激情。同时这个时代产生了荷兰小画派,以风俗画,市民阶级日常生活为主,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影片的色彩基调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叠加维米尔喜爱的柠檬黄色调,整体上具有17世纪时代性和维米尔式绘画风格的特点。影片不只是借鉴维米尔深色背景作画的习惯,此外还借用绘画中色彩的搭配使每一帧画面都极具油画般的视觉美感。比如影片开头葛丽叶对蔬菜的色彩搭配,市场上猪肉的红色,孩子衣服黄色和绿色,饱和而富有层次感。另外,在画室中调颜料的场景,增加了影片的艺术色彩,契合影片男女主人公心灵沟通,灵魂相爱的主题。
(二)色彩的情绪化
色彩是视觉元素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因素,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相较于绘画更具有延续性,是对角色情绪的渲染和延伸,能最大化的带动观众进行情感的互动。维米尔和葛丽叶一同在暗箱中观察时,笼罩着温馨舒适的柠檬黄色彩,尽显两人近距离接触的暧昧。电影《过春天》男女主角在互绑手机的片段中也采用了烟红色的光效,和两人近距离的接触的场景,从而产生同样的暧昧感。人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不同的色彩,是因为光波的反射,所以光线在影视色彩构成和表意上相辅相成,由此形成了冷暖、亮暗色调。葛丽叶和屠夫儿子在河边金色丛林中漫步,黄色的叶子在户外阳光的反射下显得格外浪漫,显示出年轻男女特有的活力,同时与暗箱中暧昧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色彩的表意性
不同的色彩蕴含不同的寓意,影片中不同色彩的运用饱含了创作者象征性的内涵。在影片中,维米尔的服装颜色以深色居多,象征了维米尔内敛、厚重的性格特征。葛丽叶的衣服以亚麻色、棕色浅色衣服为主,体现了人物清纯温柔的特点。妻子凯瑟琳娜着宝石绿盛装,佩戴深红色发带,暗示了她爱慕虚荣的个性。
四、结语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和创新性,能够在不断借鉴各类艺术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绘画作为最早的艺术门类,其历史悠久,有更多的文化积淀,绘画和电影画面且有更多的共通性。
参考文献
[1] 杨达维。从绘画到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镜头画面语言解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徐亮。古典主义色彩的银幕再现--以影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例[J].大众文艺,2012(04):186-187.
[3] 赵剑峰。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