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声乐唱腔从某种意义上更可以说是民族声乐的楷模,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对比和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唱腔,剖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探讨民族声乐演唱在发展过程中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揭示传统艺术的融合与革新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多样性.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戏曲唱腔; 地方戏曲;
作者简介: 卓莉莉(1980-),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声乐艺术研究.;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方戏曲与民歌一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戏曲文化,作为现代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先驱,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有了多元化的元素.很多保留下来的戏曲艺术作品,在与多元化元素进行融合的同时,将民族声乐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地方戏曲中的唱腔和咬字等方面,使得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发展为多元化、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体系.
一、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唱腔之间的联系
(一)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传统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在审美取向上有一定关联.民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唱法或是戏曲唱腔,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都比较少.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的是,民族唱法对气息控制的要求很高,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进行偷气、抽气等方式,使得演唱变得自然而顺畅,甚至对于演唱者的呼吸方式都有独特的要求.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带来的爆发力与穿透力,我国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往往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沉丹田,使得声音浑厚.与咽鼻开合的发声方式不同,我国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采用的是口腔与胸腔产生共鸣的发声方式,实现表演的自然流畅.[1]
民族声乐唱法与戏曲唱腔都对吐字发音有很高的要求.在古代,字正腔圆是评价戏曲唱腔的重要标准,吐字清晰,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民族声乐演唱的表演者,还是传统戏曲的表演者,都要保证表演过程中吐字清晰,咬字发声也是练习的重要步骤.京剧有一套专门的音韵学表演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从多角度诠释了吐字收声的重要作用.而在民族美声唱法中,吐字是否清晰,也是判断作品等级的标准.民族唱法的表演者通过练习波音、擞音等方式,提高表演的质量,实现发音的标准.
民族唱法和戏曲唱腔都注重声情并茂,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不仅要有清晰的吐字,同时要能够在演唱过程中传达出作品表达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乐曲中蕴含的情感,并感受到演唱者情感的抒发,使听众与作品与演唱者产生共鸣,感受情融于声的艺术魅力.
(二)两者之间的内在继承
第一,民族唱法对呼吸换气的方式要求严格,演唱者要胸部与腹部联合起来进行换气与呼吸.戏曲唱腔在练声方面就借鉴了这一方式,通过练习,调整演唱者的气息.演唱者通过发声部位的共鸣,使声音更加浑厚.很多的京剧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都采用了民族唱法的发声方式,使得传统戏曲与民族唱法的精髓有机融合,高低音的处理更加巧妙,在表达感情上也更加充沛.
第二,戏曲唱腔对于咬字和腔调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对于民族唱法的演唱者来说,咬字与腔调并不是练习的重点.在两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许多民族唱法的演唱者进行了咬字吐字的练习,并学习了戏曲唱腔的相关乐韵理论.使得民族唱法的发音更加圆润,演唱过程更加轻松流畅.在树立作品风格方面,戏曲腔调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并巧妙处理了高音与低音的变化.民族唱法的部分表演者,将戏曲腔调的这一特征融入到表演过程当中,使得歌曲更具有个人风格与民族风味,同时戏曲腔调中的一些拖腔方式,使作品带有了戏曲的韵味,使得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2]
二、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的特点
(一)气息的借鉴
戏曲唱腔讲究丹田运气,通过腹部对气息进行收与放.气息的控制是戏曲唱腔最基本的技巧,为了提高演唱者对气息控制的能力,有很多关于唱腔的相关专业研究.民族声乐对于控制气息的重视不亚于戏曲唱腔,其借鉴了戏曲唱腔中的丹田运气,在音调的变换上,遵循一定规律.在演唱过程中,气息提至横膈膜上方位置,使得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调具有万般变化,并能够更轻松地进行气息的调节.民族声乐演唱中偷气、换气等气息调节技巧,也是借鉴了戏曲唱腔的气息控制,演唱过程中,歌词能够不露痕迹地紧密衔接.同时表演者的脸部表现与气息的运用息息相关,将气息沉于胸腔,能够精确地表达惊讶的表情,而在表现恐惧时,则需要将气息沉于肾.表演者的眼神与面部表情,通过气息的调节,更富有感染力.另外,气息的调节对于是否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首民族歌曲十分重要.民族歌曲中高低婉转的曲调和直观生动的情感内容,均需要通过气息的调节来完成,这与戏曲唱腔对气息的要求有很大的一致性.
(二)吐字的借鉴
在歌曲演唱中,歌词的发音以汉字为单位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这种发音方式与汉字的发音方式是相对应的,并在汉字发音的基础上与唱歌的技巧规律相结合.作为唱腔的基本内容,咬字和吐字通过这种技巧加以练习,使得歌曲表演者发音清晰,这种咬字清晰的发声方式是对戏曲唱腔的重要借鉴.
戏曲唱腔对于发音的字正腔圆有严格要求,演唱者在训练过程中,咬字和吐字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民族声乐演唱中,民族声乐演唱为了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保证字与字的衔接,将戏曲唱腔"以字行腔"的要求应用在演唱之中,使得民族声乐演唱的表情达意变得严格.
根据作品情感因素的不同,不同戏曲唱腔作品,在吐字这方面也有着一些差异,主要分为"软咬"与"硬咬".经典作品《枉凝眉》情感凄美婉转,作品表达的意境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与转折,这类作品通常采用转咬的形式,这种方式使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情感温柔.民族声乐作品《黄水谣》情感起伏变化较多,为了更好地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表演过程中采用硬咬的方式.例如"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中的"乡"字,为了更明显地展示情感的变化,还采用了软收的方式.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两种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歌声余味隽永.[3]
(三)腔调的借鉴
地方戏曲在行腔方面注意声音的圆润饱满,主要讲究的是"轻、重、缓、急",这种戏曲的行腔元素也大量应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戏曲讲求的"跌宕、起伏",注重腔调的婉转,在咬字清楚的基础上要求声要圆熟,腔要饱满.在戏曲唱腔中,演唱者需要掌握共鸣、出字、归韵、收声等技巧,同时对于不同的字要掌握字的发声部位,以及字的音韵,这种行腔方式,在一些民族声乐唱法作品中,被发展成为了装饰唱法.还有一部分作品,借鉴了戏曲唱腔的行腔方式,对原有的唱腔加以装饰、润色、美化,形成润腔,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例如戏曲唱腔中的哭腔和拖腔,经常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表达人物情感变化时被借鉴应用.民族声乐中的"喷口"充分应用了戏曲润腔的发音与吐字方式.在演唱过程中,在达到上扬、沉重、急促清晰、悦耳、响亮的基础上,采用唇音的形式,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表演者在应用喷口的方式对作品人物形象加以塑造时,能够使人物内心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四)其他元素借鉴
戏曲唱腔的行腔、润腔、咬字都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戏曲中的韵味、板式、形体表演也给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戏曲唱腔的气息运用技巧和情感表达等技巧也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多方应用.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民族歌曲作品《前门情思大碗茶》很好地应用了戏曲唱腔的气息运用技巧,以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展现了京剧的板式.再如《故乡是北京》,虽然在审美角度上与戏曲唱腔有所不同,但是运用戏曲唱腔的情感运用方式,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细腻的表现了出来.[4]民族歌曲与戏曲唱腔存在差异,又互相融合,使得两种艺术形式均有独特的魅力.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可结合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对戏曲唱腔中的艺术元素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合适的技巧和规律应用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通过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戏曲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现文化融合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艺术.
戏曲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对象,经过长期的积累,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作为宝贵的艺术精华,在与其他文化进行碰撞的同时,逐渐发展与融合形成了很多的分支,其中就包括民族声乐艺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进一步了解民族声乐艺术与戏曲唱腔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借鉴戏曲唱腔来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将更多的戏曲唱腔元素融入民族声乐演唱中,从而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任粉平.浅谈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9(14):27.
[2] 杨晓秀.探讨民族声乐演唱中地方戏曲唱腔元素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9(21):58-59.
[3] 王惟惟.民族声乐中戏曲唱腔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6):30-31.
[4] 肖一萌.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技法的探索[J].艺术教育,2017(2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