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韦庄的诗歌中一共有六首曲江诗,曲江承载了他在人生不同时期感情的变化。在早年落第时(862-879年),曲江是抒发落第的惆怅之地;寄寓浙西周宝幕下时期(883-887年),曲江是抒发对科举自信的兴奋之地;江南漫游时(887-890年),曲江是抒发唐王朝巨变之后的沧桑之地;客居婺州时期(890-892年),曲江是抒发思念长安之地。曲江所承载的感情由前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到后期关注国家、思念长安。在这个过程中,“曲江”的符号意义也由“科举”变为了“故国”.
关键词:韦庄;曲江诗;科举;晚唐
韦庄,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生于京兆杜陵(韦庄生年,史无记载,兹从夏承焘《韦庄巳年谱》)[1].韦氏世代簪缨,房房显荣,是货真价实的关中名门望族。韦庄的远祖虽然声望显赫,但韦庄的父祖及其仕履已不可考[1].《唐才子传》说:“(韦庄)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2]可见,韦庄远没有他的先辈那样的幸运,有祖荫庇护,门阀特权已如昨日黄花,家族的荣耀早已经是十分遥远而又渺茫的光环。因此他能做的只有依靠自己“力学”来积蓄求仕的资本,直到唐昭宗干宁元年(894年),韦庄五十九岁获得“苏检榜进士,释褐校书郎”[2]之后,才结束了他长年奔走在科举途中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曲江”这个地方对于韦庄大半辈子追求功名仕途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韦庄的七首曲江诗,反映了其人生四个重要时期,即对科举功名孜孜不倦的追求之心。
1早年落第时(862-879年),曲江是抒发惆怅之地
在韦庄的早期诗作中,有两首出现了曲江杏园,《曲江作》和《下第题青龙寺僧房》。据齐涛的《韦庄诗系年》认为这两首诗作无确切的年代,考定作于862-879年[3].在《下第青龙寺僧房》中,韦庄写到:
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果自伤。题柱未期归蜀国,曳裾何处谒吴王。马嘶春陌金羁闹,鸟睡华林绣羽香。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4].胡以梅《唐诗贯珠卷二○》评解此诗:千蹄万毂止争一枝丹桂之芳,予因无要路之媒,果然不中而自伤也。题桥之愿未遂,蜀国难归,欲作客而曳裾又无王可谒,但见得意者马嘶金勒而喧闹,如鸟睡华林园中,绣羽皆香,羡之至也。酒薄恨浓,不能消愁,唯惆怅而问上人耳[7].韦庄誓取功名之愿未遂,拜谒又无门,落第者的忧伤又无处倾诉,只好借佛家的遁世来安慰自己。此时的落第韦庄,抱着惆怅心情,以及浓恨来到了曲江青龙寺求抒发。
这个时期的韦庄曲江情,正如《曲江作》:
细雨曲池滨,青袍草色新。咏诗行信马,载酒喜逢人。性为无机率,家因守道贫。若无诗自遣,谁奈寂寥春[5].
在细雨蒙蒙的曲池之滨,诗人吟诵着诗歌信马而行,青袍在草色的衬托下,显得更新。最后一句的“若无……谁奈”的句式便将自己无法建功立业,百无聊赖的身世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细雨中,韦庄信马与曲池之滨,载酒逢及第之人,眼看别人都已经进士及第了,自己一事无成,只有咏诗,聊以慰藉,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的高中。此时此刻的曲池,不属于韦庄,他也无心留恋曲江的景色,所以诗中对曲江春色着墨不多。
类似这种借曲江景象表达落第惆怅心情的诗歌,在晚唐诗中也大有表现,如杜荀鹤的《入关寄九华友人》:“无多志气禁别离,强半年光属苦辛。箧里篇章头上雪,未知谁恋杏园春。”[4]赵嘏的《出试日独游曲江》:“双鹤绕空来又去,不知临水有愁人。”[4]《春日书怀》:“暖莺春日舌难穷,枕上愁生晓听中。应袅绿窗残梦断,杏园零落满枝风。”[4]这是一首落第诗,诗中虽然没有落第的字眼,“杏园零落满枝风”,比较明显地说明杏园花开花落都与自己无关。追求功名仕途的士子,在落第之日,往往会带着一颗失落的空心,在曲江边彷徨。当见到中举之人的得意情态后,更觉显出自己无限的惆怅与哀愁。
韦庄自862年开始,到879年这十余年间一直都在积极应试,但却屡试不第,然而他的功名心却从未减退。儒家的熏染,进士科的诱惑,把他牢牢绑在了这辆没有止境的战车上。社会的动荡、民众的呻吟好像都与他无关。这一时期的诗歌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抒发的只是个人的喜怒哀乐。韦庄这一时期的两首曲江诗作,正是晚唐诗人落第心情的真实缩影。
2寄寓浙西,周宝幕下时期(883-887年),曲江是抒发科举自信的兴奋之地
韦庄在这一时期写的曲江诗只有一首---《代书寄马》:
驱驰曾在五侯家,见说初生自渥洼。鬃白似披梁苑雪,颈肥如扑杏园华。休嫌绿绶嘶贫苦,好着红缨入使衙。稳上云衢千万里,年年长踏魏堤沙[5].
诗人以白马自比,虽说现在沦落到此,但仍然希望自己仕途能稳上千万里,年年能长踏魏堤沙。齐涛认为此诗作于周宝幕下时期,即883-887年[2].中和三年(883年)二月,韦庄完成《秦妇吟》后便携之南下,投谒镇海节度使周宝,居其幕下三年有余,甚见亲用。周宝对他的一些建议也比较重视。韦庄到了江南不久,黄巢军就退出了长安。他对整个形势一片乐观,尤其是农民军被镇压、僖宗返京后,他更认为中兴可期。在这种兴奋之情的影响下,作出了高昂的《代书寄马》,以马自比,希望能再次在科举场上奋发,求得功名去扑杏园花和长踏魏堤沙。
这种即使经过无数次落第后仍然对科举考试充满自信的态度,在晚唐诗人中大有显现。如赵嘏的《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杏园花落游人尽,独为圭峰一举头。”[4]这句话既可以说是诗人在凸显他落地时的孤独,但也可以说是他在显示自己的兀傲和对未来的信心。再如贯休的《送李�赴举》:“明年相贺日,应到曲江滨。”[4]诗人对于明年的科举考试可谓信心十足,已经能预想到明年应该到曲江滨去祝贺。又如李群玉的《赠魏三十七》:“莫放焰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4]诗人设想大胆奇特,对于来年的科举考试信心满满,来年能“烧杀杏园花”.即使历经无数次的落第以及社会的变迁,晚唐诗人对于科举考试的热度仍然不减。
3江南漫游时(887-890年),曲江是抒发唐王朝巨变之后的沧桑之地
在江南漫游时期,韦庄写下了《送福州王先辈南归》:
豫章城下偶相逢,自说方今遇至公。八韵赋吟梁苑雪,六铢衣惹杏园风。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闽山书障中。明日一杯何处到,绿杨烟岸雨蒙蒙[5].
齐涛认为此诗作于龙纪元年889年春。在此之前,唐王朝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僖宗返京,旋卒去,昭宗继位,史称“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祚之始,中外忻忻焉”[6].这年的秋天,韦庄便离开睦州而往江西,寻求新的出路。888年冬,至南昌。此后将近一年,即889年,他一直在南昌和九江一代流连,在此地送福州王先辈南归。此时的他,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以及唐王朝的巨变后,进取之心依然如初,但写出来的送别诗已有沧桑之感。尽管昭宗继位带来了一点希望,但他觉得还是很渺茫。“明日一杯何处到,绿杨烟岸雨蒙蒙。”明日的那一杯不知道何时才有,如烟雨蒙蒙一般渺茫。杏园在他的眼里仍然是新进士荣耀的幸福之地,但是他已经流露出自己这辈子怕是没有机会去好好畅游杏园的失意。“明日一杯何处到,绿杨烟岸雨蒙蒙。”从今一别,埋藏在他心底的那个“杏园”怕是无法再见到。
虽然诗人远离长安,远离杏园,身在千里之外的地方,诗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长安城,还是长安城中的曲江,还是那个令人陶醉的杏园。既是在烽火连连的晚唐,诗人这种对曲江念念不忘的心情还是存在,如朱庆余的《赠凤翔柳司录》:“杏园北寺题名日,数到如今四十年。”[4]即使距离题名已经过了四十年,但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依然是在雁塔题名的那天。韦庄这首《送福州王先辈南归》,从侧面看出韦庄此时对科举还是念念不忘的,送朋友南归,可以叙述的事情很多,但是诗人偏偏就选取了王先辈当年中举时的场景,可以看出韦庄对于中举这件事情是十分在意的。
4客居婺州时期(890-892年),曲江是抒发思念长安之地
在这一时期,韦庄有两首关于曲江的诗作---《江上逢故人》和《送范评事入关》。同一时期的两首诗却有着不同的格调。先看《江上逢故人》:
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怀土莫凄凄[5].
此处,韦庄以仲宣自比,表达自己的思念长安的感情。清贫如洗,加上江西之行失意,使韦庄陷入了进退维谷之中,醉酒和思乡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此时的醉酒,已经不同于十年前客居洛阳时伤时感世了,他又回到了自身,写自身的悲哀与呜咽,诗歌也写得凄切、动情,令人回肠。这一时期的诗歌如《残花诗》:“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5]《送人归上国诗》:“送君江上日西斜,泣向江边满树花。若见青云旧相识,为言流落在天涯。”[5]从“红杏园中醉似泥”“来时旧里惹谁在”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韦庄醉酒以及思乡背后的强烈的求仕之心。尽管历尽沧桑,盼归去求取功名的心却依然存在,当这种心态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唯有求醉酒来暂时忘记。但他还是没有忘记代表着功名的“杏园”与“曲江”.
晚唐后期,很多诗人都被迫远离长安,期间多有思念长安之作,如郑谷的《蜀中春日》:“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属尘。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不嫌蚁酒冲愁肺,却忆渔蓑覆病身。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雪曲江春。”[4]诗人即使身在千里之外的蜀中,春暖花开之日,仍然想起了长安,想起了曲江的春日。春日花开,借酒浇愁,晚来微雨忽至,锦江春色几似曲江,诗人思念长安的情绪含蓄地表达出来。又如催橹的《南阳见柳》:“还把旧年惆怅意,武安城下一吟诗。”[4]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晚唐诗人在思念长安背后的强烈的求仕之心。
892年秋,韦庄便与陆谏议一道离东阳北上,准备应明年春的进士考试。《送范评事入关》中写到:
寂寥门户寡相亲,日日频来只有君。正喜琴尊长作伴,忽携书剑远辞群。伤心柳色离亭见,聒耳蝉声故国闻。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5].
此诗韦庄以终军自比。此时他义气昂扬,思乡之情虽有,但相比于前一首诗歌的意境淡了许多,全诗只出现了“故国”两个字,也没有了上一首诗歌的醉酒。最后一句诗,更显得对明年的进士充满信心和希望,并且还要友人先做好接待“杏园客”的准备。最后一句“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比《代书寄马》中的“稳上云衢千万里,年年长踏魏堤沙”口气更为狂妄,更加自信,让人惊异诗人的自信是从何而来的,诗人此时已经不得不自信起来了,他已经无路可退,在科举这条路上走了太久,想退出也不行了,唯有看着自己向着这个吞噬人的生命和年华的无底洞一步一步挺进,一步步沦陷。
5结语
直到唐昭宗干宁元年(894年),韦庄五十九岁获得“苏检榜进士,释褐校书郎”[2]之后,才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韦庄高中之后,他的诗作中也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他一直魂牵梦萦的曲江和杏园。
曲江在韦庄中举之前一直都是他心中一块神圣的地方,是一个不可及的梦想,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进入这个代表着功业名位的曲江。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由于人生经历、社会的变化,他的曲江诗也随着其心态的变化而变化。在他早期的曲江诗(862-879年)中,曲江成了他抒发落地时惆怅的地方。但尽管屡试不第,他的功名之心却从未减退。虽然落第时会有感伤,甚至“却将惆怅问支郎”,也会羡慕别人高中,甚至妒忌杏园人将春色都带走,但还是能重拾信心,“咏诗信马行”.在寄寓浙西时期(883-887)所作的曲江诗《代书寄马》反应了他在黄巢起义之后,重拾了对朝廷的信心,以马自比,希望能再次在科举场上奋发,求得功名去扑杏园花和长踏魏堤沙。在江南漫游时期(887-890),曲江成为了他抒发在经历了人生的变故以及唐王朝巨变后的沧桑之地。但《送福州王先辈南归》从侧面反映了韦庄对功业梦想仍然心存幻想。在客居婺州时期(890-892年),曲江所承载的感情已经由个人的进取变为了对故国、对长安的思念。
在这四个不同的人生时期,韦庄对长安,对曲江的态度是由前期的自我抒发,到后期的关注国家、思念长安。曲江承载了诗人功名人生的曲折感情,同时“杏园”“曲江”的符号特征,也由“科举”变为了“故国”.但贯穿在这四个时期的还有对科举考试的信心,对中举的渴望。这种渴望成就成名的心情,在晚唐诗人中大有表现,既是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晚唐的诗人都还会对科举充满信心,既是远离长安,仍然怀念长安,其背后依然充满强烈的进取之心。
参考文献:
[1]任海天。韦庄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唐才子传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齐涛。韦庄诗系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9-51.
[4]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韦庄。韦庄集笺注[M].聂安福,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七[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