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原生态"文化热潮愈演愈烈,各方人士都在为"世俗"、"质朴"、"带有泥土气息"的美学风尚的出现而欢呼雀跃,但是,清新淡雅的美学风格不仅体现在当代直观强烈的舞台作品,也表现在已有的各类文学作品,以沈从文的作品为例,由"原生态"视角观照其小说创作,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发现沈从文作品中的诸多原生态美学价值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 文学作品; 原生态; 生态美学; 民俗风情;
从原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沈从文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中处处充满对湘西自然生态的细致描绘、对湘西民间风俗与和谐社会的尽情展现、对湘西美好人性的歌颂赞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于现实问题的不断反思,都与21世纪的生态美学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沈从文对于生态、人文的超前思考,因此,运用原生态美学的系统理论解读沈从文的作品,对于当今时代的文学价值研究仍然意义深远。
一。沈从文生态美学观的内涵
沈从文生态美学观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如从小时候的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到后期从军目睹战争对自然、对人类的伤害,也离不开湘西民俗文化和精神思想对他整体成长的长期隐性熏陶,因此,细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发现沈从文的生态美学观可以大致概括为三点:神即自然、美在生命、人性自然化,并且,在他的生态美学内涵中无论是写实描绘还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刻反思无一不体现着他追求人类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在他心里,万物源于自然,自然即神,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在自然中自由生活,不受拘束,感受生命与自然和谐的同时思考生命在自然状态中的真诚、美丽,以不悖于人性发展的生命形式表现爱、感受爱,呈现天然、健康的生命形态,以此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使每个人都可以在各自独特的自然人性中,依托精神内在在外向行为上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醇厚、美好,保证人性发展心口相应,思想一致,克服私欲的过分奢望,不自私、不伪善,自然人性超越物欲人性,尤其是在互相对立的思想对比下更为清晰的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身处其中应有的反思。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自然生态美学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文学作品一般都会体现出作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这一点从沈从文的作品中就可以预见,自身生活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感触,也让其作品中有了"烟火气",更加贴近生活。生活经历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丰富的经验也塑造了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在作品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的沈从文,从小性格外向,亲近自然,尤其是自然界中的水,不仅是在他的作品创作中,他本人也多次提到水对他的影响,塑造了他热爱自然万物的生态情怀,对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有了深刻的阐述,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倾注自身对于自然的观点,也展现着其生态美学观念。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生存之必需,是流动的美,是纯洁的美,在作品中对于"水"这一意象的描写极为常见,指代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身的从容,认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自身智慧的体现。比如: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生态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其小说《边城》中就有细致展现,开篇详细描述川西交界边城小镇茶峒的自然风景,如"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描写了茶峒的小溪,语句优美,处处体现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讲述着风光秀丽的自然中人们不谈功利,真诚相待,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与愿望,详细展现着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
2. 生物之间平等共生。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念是万物平等、互爱,但是人类经常以自我作为自然的中心,无视自然,甚至伤害自然,忽视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必然关系,沈从文作为一个集现实与理想于一身的生态意识作家,自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其作品创作中尽情倾注着对于万物平等的意识渗透,彰显着对于自然万物的珍视与热爱,尤其是湘楚神巫文化对于沈从文的熏陶,让沈从文对自然万物常怀敬畏之心,关注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崇尚自然、敬仰自然,与自然万物互爱相处,质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平等亦是如此,人与人相。处不分高低贵贱,以诚相待,优美健康。比如: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长河》中,沈从文取材广泛,描述从乡村到城市的各色人物生活,如:"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和"几十只商船桅尖,从河坝边土坎上露出,使人想象得出那里河滩边,必正有千百纤夫,用谈笑和烧酒卸除一天的劳累。"以及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时间略久,那两只狗同我们做了朋友,见我们来时,带着一点谨慎小心的样子,走过豆腐铺来同我们玩。"无一不体现着无论是动物、植物、人类,在自然界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应该平等共生、和谐共融。
3. 个体生命的自由奔放。
在沈从文看来,人只有自由自在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才可以彰显活力,闪耀生机,并且越是不受约束的生命越可以在充满原始之美的生活中感受强劲的生命魅力,散发阳光朝气,因此,沈从文的作品中处处都体现着对不拘泥于世俗,热爱生命、自由大胆的个体生命及自由精神的赞美与歌颂,尤其是对于自然纯美的爱情的极致描写,通过描绘湘西人的爱情世界,展示着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不受约束,大胆、勇敢的爱的天性,透露着发乎自然、不被压抑、纯粹健康的生命呈现形式,在合乎自然、合乎天性的意识里彼此尊重、互相爱慕。比如:在沈从文的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中描写的语句,"就即刻入地狱也死而无怨"、"花帕族的女人,在恋爱上的野心等于白脸族男子打仗的勇敢"等,都体现着湘西花帕族女子对爱情的真诚与奔放,主动追求爱情时热烈大胆,自由、随性的选择倾心之人,在爱里丰盈缠绵,美丽大方,自然的给予爱、接纳爱,沉醉在自然爱河,让爱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生态美学
1. 朴实、真挚的风俗民情。
沈从文的作品里,除了有对美丽自然风景的诗意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描写,也涉及到对社会、人文的描写及思悟,不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绘,人与社会生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也包括对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的细致描述,处处体现着沈从文对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态理想。尤其是湘西风俗,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而风俗作为人们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范或规范,久经沉淀而形成,放在湘西而言,最为知名的就是端午节赛龙舟,毕竟不同的地方对于同样的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都不尽相同,湘西龙舟不仅体现着端午节在湘西悠久的文化底蕴,还是当地人们组织过节形式中释放的才情、热情、风情的重要体现,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创作中对于的端午节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挖空心思,不仅从环境、气氛的描述展现节日喧嚷,还从人们的衣着打扮、面部表情等的描写烘托端午节的热闹忙乱,比如:出自沈从文《边城》的《端午日》中的:"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等,着重赛龙船场面的详尽描写,体现湘西民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2. 自然质朴的女性形象。
道家文化在沈从文作品中除了"道生万物",遵循自然法则,人与自然和谐契合的体现及传承外,也呈现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实践标准,尤其是女性与自然的有机契合,细细研究沈从文的诸多作品不难发现,沈从文的女性关怀体现着其"女性与自然同为一体"的自然崇拜与女性崇拜情结,在他看来,女性作为创造、滋养生命的伟大生命体可以等同于孕育生命、保持生命的广博自然,因此,在沈从文的诸多作品中赞美自然都是通过歌颂女性来表现,通过对于纯真素朴的传统女性的描绘展现人性未经污染的美、自然未经工业侵蚀的美,女性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象征。比如:沈从文的短片小说《三三》中关于三三这位女性的细致塑造,从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侧面描述在清新、质朴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三三的纯美,再注重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体现三三的灵动、活泼、独特,如:"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以及梦境的侧面虚写,结合实写与虚写为三三的人物塑造双重增彩,凸显三三的天真可爱、美丽俏皮,以此赞美湘西的人杰地灵与淳朴美好人性。
3. 重义轻利的城乡观照。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存在着两个好似割裂的社会世界,一个是极尽纯美、质朴的乡村世界,一个是工业文明的都市世界,但二者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渗透、相互对应,从沈从文对淳朴乡村的理想化描写到基于他个人战争经历、城市经历的对于都市的摒弃描写,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人类回归朴实自然充满殷切期待,是他一直推崇的生态理想世界的实际展现,并且在乡村与都市的对比描绘中着重展现了沈从文对于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生态破坏的不齿及厌恶,因此,沈从文透过文字描写反思人与自然、并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于自然的破坏,对于人性的腐蚀,是他在呼唤人类正视自然、敬畏自然。比如:沈从文的作品《船上岸上》中买梨时,那我们多把你这点钱也不要紧的老妇人对应回答既然多给钱也赢多添几个梨子引出的"一种诚朴的言语,出于这样一种乡下妇人口中,使我就无端发愁。为什么乡下同城里凡事都得两样?"以及《绅士的太太》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假、势利、丑陋的描写,处处都对比凸显着真诚乡村的美丽之处与都市文明的虚伪之处,借助对比中引人深思,呼唤人性复归,构建理想社会。
综上所述,在沈从文的作品创作中,不仅有对于湘西自然、和谐社会、纯美人性的歌颂与赞美,也有以湘西为核心展开的都市人文反思,因此,通过沈从文作品展示的原生态美学可以开启"以特定地域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崭新视角,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文学作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不断挖掘其作品中的生态审美观,可以延续、深化、颂扬文学作品中的生态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旭。从沈从文作品《边城》观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J].戏剧之家,2020(06):203-204.
[2]罗义华。梦断:沈从文"伟大中国文学作品"理想的寂灭及其内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1):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