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在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 面对祖传“裕泰茶馆”日趋惨淡的生意, 虽然从小从父辈那儿学到了精明圆滑和和气生财的处世之道, 但终究抵挡不过衰落的结局, 通过此等现象反应了中国旧社会的必然走向。通过研究《茶馆》这部话剧,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即让我们更加了解老舍先生极富性格化和口语化等语言的精彩和绝妙。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自然技高一筹, 能够将极其平淡的日常语言进行提炼, 来表达深邃的文学思想和宏大的艺术场面。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老舍先生善于抓住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为特点, 以通俗又不失精简的语言表达方式去表现各色人物的形象, 从而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或旁白来绘制一幅真实的社会图景, 表达出酸甜苦辣般地人生哲学。
1、《茶馆》之幽默化语言
《茶馆》所表现出的幽默感, 是让人“笑中带泪”的, “是同对旧社会和对反动人物的讽刺联系在一起的。”老舍先生擅长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来代替简单直白的讽刺, 以给予读者想象和品味的空间, 这样就得到了幽默。曹禺先生在为《老舍的话剧艺术》一书作序时说:“我一直从他的着作中, 感到老舍先生的幽默藏着令人心酸的眼泪, 刻骨的讽刺, 又使人开怀畅笑, 笑出心中的一腔闷气。”黄胖子是流氓头子, 他的第一次出场, 是连人带话一齐出来的。因为患有严重的沙眼, 黄胖子一进门就开了个响亮的话头:请安。他可是不知道, 为着鸽子要打架的那帮人不在前厅, 而在后院。进门就请安问好, 却搞错了对象, 我想, 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 看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的笑一笑, 或觉得滑稽, 或觉得讽刺。是的, 看到这样一个人怎能不发笑?一个被社会所唾弃的败类, 有着不知哪来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带着自负的语气说出那句:“有我黄胖子, 谁也打不起来!”可见此人的丑恶和可笑之处被表现得淋淋尽致。
2、《茶馆》之性格化语言
戏剧语言, 是表现戏剧人物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凡是优秀的戏剧作品, 都因其具有性格化的语言, 而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有棱有角, 活脱脱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 仿佛确有其人。“剧中人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 这就是性格化。”《茶馆》中的人, 他们都说自己的话, 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茶馆》中出场人物多达几十人, 每个人的话都不多, 但是老舍先生就像画家拿着画笔一样, 三言五语就将一个人的外貌、性格、社会地位, 以及身处的历史背景都一一准确地勾勒出来。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朋友, 又都是靠吃“铁杆庄稼”生活的旗人, 可他俩一出场就给人以不同的印象, 以小黄鸟来衬托松二爷胆小怕事的性格, 以画眉鸟来衬托常四爷刚强不屈的性格, 短短几句话, 通过描写两个人物手里提着的鸟笼, 就轻轻松松刻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真实。
秦仲义是王利发的房东, 在第一幕中显得血气方刚、志向远大, 具有维新思想, 主张实业救国。常四爷是满族旗人, 拥有“铁杆庄稼”, “正直, 体格好”, 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符合他“雄赳赳”的气质。两人对于国家独立富强有着共同的期待和愿望, 可面对占据国家大部分人口数量比例的下层贫苦百姓, 他们显示出来的态度和举动却截然不同。
3、《茶馆》之动态化语言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 展现了旧时代近五十年的社会大变迁, 其中描写的人物众多, 老舍先生以人物带动故事的写法, 将时代命运和人物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主线辅线相互交织, 形成了大背景下的社会脉络。王利发是整个话剧中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角色, 因此关于对他的描写, 随着情节的推进演变, 发生了动态化的发展。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王利发从第一幕中表现得谨小慎微, 时刻讨好和奉承茶客, 到第二幕中变得老气横秋, 一直到最后一幕眼看生意无法维持, 终于说出了这句无奈又愤恨的话:“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这是一个循规蹈矩、踏实本分的市民对于黑暗社会的最后的控诉。动态化的描述, 向我们展现了人物应时代变化而做出的适应环境、努力生存的改变状态, 揭露了旧时代、恶势力欺压百姓的罪恶行径, 以及呈现出各色人物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之下, 受到无情摧残后走向死亡的绝望心境。
4、 结语
本文探究《茶馆》关于语言艺术的几个方面有: (一) 幽默化的语言是使人笑中带泪的, 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之后反思这社会背后的悲哀现状; (二) 性格化的语言给每一个人物都带上了标签, 使他们一开口就能被辨认; (三) 动态化的语言紧扣时代发展脉络, 将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表现出旧时代下的百姓生活状态。这些语言艺术展现出了《茶馆》这一部三幕话剧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位, 以及老舍先生对于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运用和掌握。《茶馆》作为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 受到了文艺界和戏剧界的高度赞扬, 是戏剧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这是老舍先生花费了几十个春秋的精力和汗水, 孜孜以求、呕心沥血地去研究和创作从而提炼出的文化结晶, 是人类文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克莹、李颖。老舍的话剧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2.
[2]王惠云、苏庆昌。老舍评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5.
[3]王行之。老舍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