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学中“长安”意象美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3-06-17 09:33:18

  【摘要】在日本文学中,长安是一个深受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他的传统审美在于静,奈良,针对此问题的分析是中国产痛美学研究的核心意象之一。在艺术活动范围内,长安美学是在热日本美学中审美的表现,这样的审美是日本民族的审美追求,日本对于长安的美学意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证明,而且整体影响了日本对于长安美学的研究说明,在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对于长安美学与日本文化的交相辉映,又是日本在文学中必须经历的,因此这样的意象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慢慢的长安意象也慢慢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掌握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美学具有研究意义和文学意义。
  
  【关键词】长安意象审美追求日本文学交相辉映
  
  在日本的文学中,奈良城是属于小型的长安城,长安的格局在日本别名叫做条纺制,在日本,人们迁徙频繁,日本的一切都在模仿唐代的长安城,在结构面积塑造上,坐北朝南,长安城什么样子,日本模仿效忠,同样长安意象在日本文学中是影响深远的,因为在文学中,包括当朝制度都在模仿当时的长安城,当时的日本是没有墙体的存在的,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当时的日本是不需要墙的存在的,只需要一面屏风,这是最大的区别之一。问道日本为什么没有墙体的存在,是因为日本感觉当时是属于和平全盛年代,是不需要墙体保护的,另一面是觉得日本家里是不需要坐在椅子上的,他们需要做到地板上,在两者之间,只需要屏风隔开就可以的,所以在本质上,日本人还是相对开放的。
  
  1 长安的意象美学
  
  长安的意象让日本人精神世界有了不同,相反,长安的美学意象对于日本的影响其形成是和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可分开的。其意识源于日本,和其岛国地理环境有关系。由地理条件分析,世界上只有日本是在一个如此狭小的地方,集中了这么多美景,温泉、峡谷、森林、雪山、也没有如日本一样多灾多难,海啸、地震、战乱……他们看到的美景,一下就消失,化成虚无。因此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都是不稳定的。如樱花只是短暂的绽放,而凋零后寄托着日本人的悲剧意识[1].
  
  在东方的文学上,中国对日本文学影响极大,特别是中国的魏晋玄学,在思想上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到了隋唐时期,旺铺是带来了文化交流的高峰。自《诗经》到日本后诗里的悲秋审美情趣更影响着日本文学。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等,都有一种美学哀伤的情愫。像长安城,规模大、内容多,所讲的是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生活,体裁类似于我国的传奇,行文典雅,而其中的爱情故事又可见《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故事。
  
  日本一位着名的学者加藤周一说过,长安的佛教文化也影响深远,而是禅宗成就了室町文化。可见禅宗在日本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极大。禅宗所追求的是空寂、幽玄、枯淡的精神,这也成为日本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学自然也在其中。
  
  禅为日本文化基石,弥漫于茶道、书道、花道等,不单远离物质文明的素雅、淡泊,还有就是夹杂着一丝悲哀。禅宗乃佛教的另一支派,禅宗基本精神是人生无常,是对世间万物来去的哀伤,也正是从这种消极人生态度出发才可提倡在短暂而喧嚣尘世保持着宁静之心[2].
  
  2 意象及长安意象
  
  为了明确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和本质上的意象的分析,我们应在日本传统的意象内涵,这样对意象的理解才是对于分析长安意象对于美学的表现
  
  2.1 意象
  
  意象顾名思义是审美活动的一个基础,意象,侧重面在于实体性,而这种实体性是意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审美活动产生的最有效结果。所以在于日本文学中对于美得意象也就是意象的美。但在意象的理解中,意象是两个分别的词,意指的是情意,事理,的整体。象指的是感性形象和理性形象,意象指的是二者合一[3].
  
  2.2 长安意象
  
  在传统文学中,研究者会将意象这种优美词句划入抒情系列,长安意象作为都城形象出现在日本文学中,会有多方面的情感因素出现,对应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去理解,以物象本身的存在去带动意象的存在。在日本文学中,长安意象是受到文人群体而言的研究群体。对于长安意识的表达也带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3 日本文学
  
  在古代日本,文学的引进都是从中国引进,成熟时期的日本文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上古日本文学。2)古典日本文学。3)中古日本文学。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3.1 上古日本文学
  
  上古日本文学兴于八世纪,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⒚�) ,纯 日本文学粹假借一套指定汉字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在日本奈良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包括712年的《古事记》(为神话与史实参半的史书)、720年的《日本书纪》(以编年体写成,为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和759年的《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假名即是以此书命名)等。此时在文学创作上所使用的日文,无论在语法和音韵等方面更接近上古日语,与后来的日文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同时各地方言上的差异还很明显[4].
  
  3.2 古典日本文学
  
  古典日本文学兴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着源氏物语。古典日本文学与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女性文学家紫式部的着作《源氏物语》被视为当时最杰出的经典名着,该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此外同时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为一部和歌总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品(散文集,描述对生活、感情与贵族生活等的观察与感想)。吕波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是该诗歌的首三个音),同样创作于平安时代前期。 相较于同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的诗歌黄金时期,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杰出的诗人,诗歌大都是宫中朝臣或女性所创作,而贵族气息则反映在诗歌的端庄、老练,并注重修辞表达情感上。
  
  3.3 中古文学
  
  中古日本文学兴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近代日本文学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文学 (1868年-1945年)近现代文学。
  
  3.4 奈良时期 (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着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5].
  
  3.5 平安时期 (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 ,《 宇津保物语 》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3.6 镰仓室町时期
  
  12~16世纪,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 《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 )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3.7 江户时期
  
  17~19世纪,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6].
  
  3.8 明治时期
  
  1868~1911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着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3.9 大正时期
  
  1912~1925年,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学流派竞生,作家辈出。《静静的群山》,以及老作家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等优秀作品,都获得好评。战前即已成名的川端康成以《雪国》 、《千羽鹤》和《古都》3 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战后新作家中、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水上勉(1919~)的《越前竹偶》、松本清张的《日本的黑雾》。60年代中期,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除一些严肃作家写出许多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小松左京(1931~)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及一些破案推理小说等也颇有读者。70年代 ,内向文学的代表作家阿部昭(1924~)等人的作品,及描写当代商潮的经济小说等,都对文坛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城山三郎、高杉良、安土敏等一批作家活跃在 80 年代,他们的创作把日本经济小说提到一个新高度。进入90年代后,随着他们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经济小说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同。
  
  4 长安对于日本文学的整体影响
  
  长安意象是日本文人效仿的楷模,在他们心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更是他们心中所想,丰功伟绩的场地所在,将两者合二为一,因为在日本文学与研究中,长安美是一项抒情的存在,日本又是一个美得城市之都,二者融合的恰好。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讲述了长安的美在日本文学中体现的意象美,在两方面叙述,一方面是在长安意象与意象中去叙述,另一方面是理解到日本文学分为那几道文学,经历的时期,去诠释两者关系,在恰好的将意象美学融入到日本文学中,两者合二为一,充分体现日本文化底蕴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叶荭.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世界文学评论,2016,01:229-232.
  [2]陈晓敏.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9:202-203.
  [3]孙卫萍.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日语教育文学,2016,20:8-9.
  [4]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文集�D�D《花未眠》[M].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 .
  [5]毛执剑,裴永蕾.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J].文学教育(上),2014,(12).
  [6]王萌.浅谈日本文学中的悲剧情结[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4-35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