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分类与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4-07-20 02:45:26

  摘    要:鸟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次数多、频率高,可以说是贯穿始终;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高鸟,象征着其立志高远的少年时代;羁鸟,代表其形迹拘役的仕途生涯;而归鸟则是其归隐田园的真实写照.诗歌中对鸟意象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陶渊明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心境变化,清晰地描摹、勾勒出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陶渊明在选取和建构鸟意象时呈现出了显着特色:真实具体的个性化意象、传情达意的媒介、物我交融的境界和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鸟; 意象;

  作者简介: 苗澍萌(1996-),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Abstract:The bird images appear frequently in Tao Yuanming's poems, which can be said to appear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The bird images in Tao Yuanming'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high bird, a symbol of the aspirations of the youth; captive bird, acting on behalf of the detention of his official career; returning bird, a true portrayal of his hermit pastoral life. The use of bird images not only vividly shows Tao Yuanming's life experience and mood chan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stages, but also outlines 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poe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ao Yuanming's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bird images show notable features: real and specific personalized images, media to convey feelings, realm of material and self blending, and plain and natural language style.

  Keyword:Tao Yuanming; poem; bird; image;

  一、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分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着有《陶渊明集》,他开创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钟嵘曾这样评价他:"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1]陶渊明在诗歌中善用意象,鸟意象更是贯穿于其作品中.据唐满先编着的《陶渊明集浅注》统计,在陶渊明流传下来的120多首诗作中,写到"鸟"的达40多首,占据了篇幅的1/3,可见鸟意象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鸟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诗人的化身,反映了陶渊明在不同时期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从立志高远的少年时代,经过形迹拘役的仕途生活再到归隐田园后的平淡自然.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种类繁杂多样,本文仅以高鸟、羁鸟、归鸟作简要分析.

  (一)高鸟--立志高远的少年时代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意指在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把握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想研究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必然要先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家世显赫,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陶家三代为官.陶渊明在诗歌中,清楚而鲜明地表达了他对家族光辉历史的自豪感,如《命子》中"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此诗通过讲述陶氏历代祖先的功德荣耀来激励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有抱负的人.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但长期生活在朱门之中,难免受到门第观念的影响,陶渊明由此步入社会,时刻不忘家族的荣耀与功德,"振兴门庭,光宗耀祖"就成为他奋斗的目标;加之受到儒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陶渊明希望自己能"济苍生,安天下",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尽展宏图大志.这一时期,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主要表现为振翅高飞的高鸟,象征其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荣木》中提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诗人虽感叹生命匆匆但并不叹老嗟悲,而是仍然坚守依道从善的志向,表达了陶渊明的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则表明陶渊明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远翥的高鸟.

  当陶渊明真正走上仕途之后,其诗歌中高鸟意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他抬头望见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再对比自己当下形迹拘役的处境,深感自愧不如."望天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句中的"高鸟""游鱼"两个意象象征着自由,与他年少时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有一定的差别."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通过哀蝉和丛雁的对比,来反思自己的人生,表达了对高鸟的羡慕.因此,陶渊明少年时代的诗歌中高鸟的意象大体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是代表着积极进取,渴望实现远大理想与抱负的自我形象;二是出仕之后对自由飞翔的"高鸟"的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羡慕.

  (二)羁鸟--形迹拘役的仕途生涯

  陶渊明29岁时因"亲老家贫",同时怀着"济苍生,安天下"的远大理想,踏上了他的仕途之路,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是41岁时出任彭泽令.但诚如范文澜所言:"六朝社会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2],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中,陶渊明切身体会到仕途的艰辛,官场的狡诈,同僚的勾心斗角,以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正如《饮酒》(其四)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诗人以"失群鸟"自比,表达了他的孤独苦闷,徘徊不定,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操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交代了他辞官的原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但实质上,从《感士不遇赋》《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中可以发现,他辞官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意识到官场的黑暗,不仅宏图大志无法实现,还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在陶渊明之前已有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遭到陷害,如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郭璞等,诗人回想这一幕幕惨象,只觉触目惊心;另一方面,陶渊明从小便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而在《感士不遇赋》一文中,陶渊明又揭示了辞官的客观因素:"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陶渊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深感政治之不可为与理想的虚幻性,于是毅然选择解甲归田.

  这一时期,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可以概括为"羁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其仕宦生活的概括,他在归隐田园后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鸟和鱼本是自由的生物,可以自由翱翔、畅游于天空和深海中,然而有了网和罗的羁绊,便不再自由,正如"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时刻在担惊受怕,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在为官期间自己仿佛就是笼中鸟或池中鱼,不仅身体受到限制和束缚,而且精神十分痛苦;其他诗歌中也流露了这种羁绊感,如"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杂诗》其二),"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其九)."羁鸟"和"池鱼"此时成为了诗人的化身,"羁鸟"对"旧林"的思念,"池鱼"对"故渊"的期盼,恰好象征着诗人对仕宦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看似平淡,但却是诗人发自内心的一声呐喊,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形反抗.由此可见,陶渊明对诗歌中"羁鸟"的意象寄予了颇为深沉的情感.

  (三)归鸟--恬淡自然的归隐生活

  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渊明最终归田隐居.经历了少年时代的"高鸟",仕途生涯的"羁鸟",诗人这一段复杂的人生经历和艰辛的心路历程必然有一个回归.回归田园使陶渊明在形体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释然,其笔下的鸟意象也有了转变.《归鸟》一诗最具有代表性:"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D缴奚施?已卷安劳."这首诗通过归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行踪来隐喻诗人自己由仕而隐的经历,反映了诗人由满怀壮志到出仕不遇而归隐的过程,通过建构归鸟意象,抒发了诗人孤高傲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表达对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寄托了对归鸟的歆羡之情.诗中的归鸟,无忧无虑,生机盎然,不用担心遇到网罗而受到束缚和羁绊,也不会在日暮时独自漂泊无依无靠.这首诗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同时,归鸟意象也象征着他在回归田园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圣地与精神家园.《饮酒》(其五)描写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景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里,陶渊明和鸟仿佛混为一体,一起投身于宇宙之间,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真趣,诗人不禁为自己放弃仕途,归隐田园而感到心情舒畅.

  归鸟意象不仅象征着诗人归隐田园,同时凝聚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索,陶渊明在三次出仕,三次辞官的人生路上不断寻觅、摸索,内心经历了痛苦、彷徨、蜕变、超脱之后终于找到了精神家园,正如叶嘉莹先生评论:"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更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3]由此可见,终老归田,绝不是诗人的无病呻吟,而是陶渊明历尽一生坎坷换来的.陶渊明的回归,不仅象征着人类回归精神家园,而且具有深度的人格力量和跨越时代的意义;在魏晋的玄学之风中,陶渊明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人类生存与精神家园的归隐道路,也达到了后世诗人永生敬仰却无法企及的境界.

  二、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中所描绘的鸟意象,数量繁多且形态各异,诗人对鸟意象的精心刻画,有其深刻的用意,想要对其准确地把握,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陶渊明精挑细选的鸟意象,特别是高鸟、羁鸟、归鸟这三类意象,具有深刻含义,不仅能够形象地反映诗人的人生经历,折射出诗人心路历程的变化,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具体的个性化意象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在数量和种类方面,前不及阮籍,后不及李白.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中,描写飞鸟意象的诗达到了27首,在严酷的政治夹缝中,阮籍的宏图大志难以实现,他有自己的爱恨憎恶,有自己的理想和苦恼,却敢怒不敢言,于是"鸟"便成了他倾诉发泄的一种工具,因此阮籍笔下的飞鸟意象大多不是来自现实生活,而是诗人希望通过建构一个飞鸟世界,来诉说自己的苦闷,表达自己的不满,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清风吹我襟."(《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徘徊不定、孤独苦闷的孤鸿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不仅如此,阮籍在描写飞鸟意象时运用的比兴手法,使鸟意象的种类显着但不够丰富,缺乏飞鸟本身活泼和自然美的个性.李白诗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粗略统计,李白的诗歌中共描写了60余种鸟意象,出现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是大鹏鸟,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的无拘无束,勇往直前,象征着李白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以及放荡不羁的个性;在李白笔下,再现了《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且更加生动真实,但大鹏在生活中非常罕见,而且其姿态和飞翔的场景大多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因此存在虚幻性和缥缈性.

  与前人相比,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则显得真实且具体,在诗歌中,陶渊明通过捕捉最具特征性的东西,对自然景物、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他置身田园山水中,充分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即事兴怀,建构意象,抒发情感."翩翩飞鸟,息我庭柯"(《停云》),"朝霞开云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其一),"����松标雀,婉娈柔童子"(《杂诗》其十二),三句诗中,陶渊明都抓住了特定情境中最具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描写,由此便体现出了飞鸟意象在特定情境中的深刻内涵,这样的飞鸟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毫无陌生和不适感.所以,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是真实的、具体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的.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他不再是诗人,而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通过白描手法刻画出鸟意象,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

  (二)传情达意的媒介

  意象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自东晋以来,玄言诗作是诗坛的主流,但大多数的玄言诗都枯燥地直陈玄理,缺少形象可感的意象,使得诗歌缺乏其应有的艺术效果.钟嵘曾尖锐地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4].玄言诗人在创作时,一味机械地把哲理融入诗歌中,没有意识到哲理与意象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意象传情达意的作用.王夫之认为玄言诗的弊病关键不在于说理,而在于诗人没有发自内心去感受,没有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就进行创作.后期,玄言诗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山水意象,但是"以诗论道""借诗说理"的风气并没有完全消散,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对哲理的追求.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歌中全力刻画山水的诗人,尽管他的诗中大量描写山水景色,但是他依旧没有摆脱玄言诗人借山水之景表达哲思理趣的流风余韵,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等六句诗描写了游览石壁的乐趣以及归来时所见的晚景,"虚谈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后四句则表达一天的游览中得到的理趣.山水和哲理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还是山水意象未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陶渊明和玄言诗人不同,他最大程度地利用意象这个媒介的作用,在诗歌中充分抒发思想感情,表达哲理内涵.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透露着他对宇宙的观察,对个人生活及实践的独特思考,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但这些思想感情与哲理内涵恰恰是通过意象传达出来的.陶渊明从自然、现实生活以及自己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和感悟人生,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中提到了八个意象:南山、杂草、豆苗、月亮、锄头、草木、露水、衣服,然而陶渊明通过这8个意象,40个字,描写了诗人隐居田园后下田劳动的情景,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这首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躬耕劳动的场景;后四句为第二层,表达了作者在经历岁月的打磨、生活的磨练,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之后,与现实社会以及官场的决裂,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由此可见,意象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充分发挥了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正是因为陶渊明善于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选取意象,才能使意象既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又透露着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更好地体现意象传情达意的媒介作用.

  通过研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发现他诗中的鸟意象不是随意选取,而是经过精心挑选,便于表情达意.陶渊明不巧构形似,不注重细致描摹,而是追求神似,取其神理.以《己酉岁九月九日》为例,此诗前四句首先描绘了秋来时万物凋零的衰败景象,露水凄寒,草木枯萎,木叶凋落,让人感到了秋的萧瑟寒凉;"清气澄余滓"则展现了秋空的澄明高远;"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澄碧如洗的天空中,秋蝉停止了哀咽,只有群雁在声声鸣叫,秋蝉和丛雁的一息一鸣,一静一动的对比,把时节的更替表现得更加明显,响彻云霄的雁鸣声,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读者的悲凉情绪.诗人精心选取一系列意象,使读者不仅在生理上感受到"凉",更是在心理上体会到"悲";眼前的万物凋零,不禁使人联想到人生的短促:人生晚年恰如暮秋,渐渐走到尽头,无情的时间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无论你有多么不情愿都无法改变,自古而然,概莫能外.综上,陶渊明在诗歌中充分重视意象作为媒介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现了情、景、理的融合,意象的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

  (三)物我交融的境界

  王国维在其着作《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即将主体融入客体之中;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不知何为主体,何为客体[5].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数量多,种类多,具有丰富的象征色彩,如"翼翼归鸟"(《归鸟》)、"栖栖失群鸟"(《饮酒》其四),这两句诗中的鸟意象其实是诗人自己;而"昔我云别,仓庚载鸣"(《答庞参军》),"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固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九首》其三)中的鸟意象则是诗人的知己或伴侣.但无论诗人的作品中鸟意象呈现一种怎样的姿态、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都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无论是高鸟、羁鸟、归鸟,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表面是写鸟,实际上都是在写人.鸟意象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王士祯曾在《古学千金谱》中分析陶渊明的这首诗:"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6]在这首诗中,诗人与鸟宛如一体,置身于宇宙天地之间.鸟飞回山林,象征着诗人回归田园;山林是飞鸟栖息的巢穴,而田园则是诗人的生命家园与灵魂圣地.在此,鸟就是诗人,诗人就是鸟,主体真正融入客体之中,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四)平淡自然的语言

  研究者多用"平淡自然"来概括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但陶诗中的语言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平淡,还体现在深藏于其平淡外表下的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明显的感情特征,诗歌因此富于启示性,令读者回味无穷.前文中提到陶渊明多用白描手法,这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质朴平淡,撇开晋宋诗歌惯有的争奇斗艳的风格,陶渊明选择了质朴平淡、接近口语化的语言,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特色在描写鸟意象的词语和句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陶渊明在描写飞鸟形态时多选用叠字叠韵,如"翼翼归鸟""栖栖失群鸟""迟迟出林翮",这种叠字叠韵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诗歌变得舒缓而绵长.《归鸟》每一章开头句重复出现"翼翼归鸟",同时每一章更换一个韵脚,如"林""岑""心""阴"和"飞""依""归""遗",既富于变化,又具有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的音乐效果.明代钟惺曾评此诗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有一种清和婉转之气在笔墨外,使人心平累消."[7]

  其次,陶渊明描写飞鸟时多选用骈散有致的句式,他不讲求工整对仗,只是放在整首诗中来达到篇章的完整,营造整体的意境,形成独具个性化的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不能对仗,他的一些诗句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这两句诗从句式上看,均为对仗,但又没有雕琢之痕;从意象的组合上看,鱼和鸟两个意象并列呈现,两个部分相互对应,陶渊明通过整齐的对仗和协调的音节,使二者之间相互映衬,互相补充,既显得朴素自然,又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正如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所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8]因此,陶渊明诗歌中的语言大多是平淡自然,但其诗歌作品最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就是寓璀璨华美于平淡自然之中.

  三、结束语

  鸟自古至今都是诗歌意象中的高频词汇,而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更是贯穿始终,宛若诗人的化身,反映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心路历程.通过研读陶诗中的鸟意象,可以清楚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在怀着"济苍生,安天下"的远大理想,出仕为官却"有志不获骋",经过五次"出仕-归隐",夹杂着痛苦矛盾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归田隐居;田园生活固然贫苦,有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无奈,但诗人却乐在其中,对于诗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体会到了"心远地自偏"的恬淡自然.分析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的分类与特色,加之与前代诗人作比较,可以看出陶渊明是鸟意象的集大成者,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鸟意象的内涵,陶诗中的鸟意象,既继承了传统手法,又形成了个性化的特征.

  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极其丰富,陶诗中关于鸟意象的分类及艺术特色还有待更深入的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着有大量佳作,创造了极高的诗歌艺术成就,其在诗歌方面达到的境界是后人难以企及的,陶渊明及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54.
  [2]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3.
  [3]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50.
  [4] 钟嵘.诗品译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7.
  [5]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5:2.
  [6]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G]//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
  [7] 钟惺,谭元春.古诗归[G]//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29.
  [8] 许学夷.诗源辨体:卷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0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