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25 05:51:02

  摘    要:从概念层面来看,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是指利用体育产业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由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效应愈加突出,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地提升策略对其实施拉动和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 经济效应; 存在的问题; 提升策略;

  目前,体育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愈加显着,产业重心逐渐偏移,国家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激励制度,力争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改革,进而体育事业的经济效应实现了全面提升和拓展。我国举办的一些具有国际性标志意义的体育赛事通过合作商赞助费、门票收益等数据分析来看,其经济成效明显,且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赛事承办经验。站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城市通常是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都期望利用低成本的投资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过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一期望极难实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体育事业的经济效益"课题,由此来看,大众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这是造成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现阶段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如何?体育产业结构分布存在哪些不足?体育赛事发挥的经济效益如何?笔者利用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数据展开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讨和解答。

  一、体育产业社会经济效应的内涵及动力效应

  1. 内涵。

  社会经济效应是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体。社会效益是指尽可能地发挥有效社会资源的价值,使其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效益的内容丰富,主要是指:政治效益、思想文化效益、环境效益等,其是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的。不过,经济效益则是利用商品与劳动的互换而获得的社会劳动节约,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以最少的劳动成本获得最多的经济成效。由此来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增强经济效益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现代体育已不再是指单纯的运动锻炼,其已经转变成一项具备较强经济效应的社会活动。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大众提供与体育事业服务相关的活动的统一体。根据我国体育局颁布的《体育产业具体分类标准》的要求来看,其包括三大内容,即:核心层、外围层及相关层。其中,核心层是指体育场馆活动、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外围层是指以本体产业服务为目的而组织的一系列服务活动;相关层是指以生产、销售体育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活动,其是促进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大众体育需求的不断提升,体育运动已不再局限于强身健体等单一目的,而逐渐变成一种独特的能够为人们提供文娱活动的一种产品。其与其它单纯注重经济效益的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且也担负着增强人类身体素质、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不但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要实现社会文明发展。

  2. 动力效应。

  目前,体育产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其在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中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商业化经营的一个最直接体现。很多体育赛事都具有辐射面广、经济价值高、参与人数多等特点,其自身的价值必须借助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评价,其中,经济指标则是地方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数据。

  (1)直接效应。根据以往我国举办的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额进行分析,承办方获得经济利益的渠道有三个:门票收益及衍生产品销售额、出售媒体转播权的收益、赞助商的广告投入收益。这三个经济收益来源是直接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间接效应。除了以上三大收益渠道之外,体育赛事在举办期间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例如,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额明显提升,进而对地方城市的经济指标造成影响。并且,比赛结束后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资产,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有序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体育资产延续效应。通过赛事承办的累计经济效益情况来看,最直接的表现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由不完善至完善,城市软硬件得到全面升级,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另外就是明显地提高了就业人数,经广东省旅游局统计得出,自亚军会举办之后,省旅游从业人员的递增率超过10%/年,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存在的问题

  1. 产业规模有限。

  基于我国人口数量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现状来看,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若要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尽管在其经济结构分布中体育产业发展侧重点不一,不过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体育产业价值显着,在促进本国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过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并未得到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缺乏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2. 生产及消费结构不完善。

  在全球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有待提升。产业产品多见劳动密集型类,并未顺应产业更新的发展趋势。并且,国内市场环境缺乏包容性,上至国家机关,下至民营企业都对体育产业结构分布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错误的做法。体育产业在结构改革中并未充分地突出第三产业的劳动效应,并且其内部结构发展存在很多缺陷,主副体育产业发展本末倒置,体育产业的经济推动效应亟待增强。

  3. 区域发展水平失衡。

  由于我国基本国情、地理位置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并且由于各地市场营销战略的差异化则导致这种失衡现象愈发严重。一些地区发展并未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等价值,出现资源严重浪费、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也会对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影响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例如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具备丰富的体育资源,资金来源充足,配套设施及反馈体系相对完善,能够最大化地凸显出体育产业的价值;不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地方经济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且无法与周边地区实现有效地互动和协作,自身发展实力薄弱,且缺乏良好的发展机遇,导致综合效应差。

  4. 产业形式单一。

  现今我国传统体育制造业一般包括运动器材、文体用品等生产。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且创造能力低下、生产效率不高,造成整体发展水平受限。另外,在实际发展中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无法设计出融入文化创新理念的商品,忽视产品营销管理模式改革,则会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并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必然要面对着产业实践方面的挑战。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提升策略

  1. 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强调政府宏观引导。

  体育产业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受到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普遍关注。虽然体育经济离不开市场力量的推动和引导,不过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相关体育经济理论体制的优化,使其能够为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并且,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传统理念的更新和变革,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引导,运用外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体育产业的综合潜能,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基本需求。体育赛事的初期规则制定、后续事宜安排等也需要受到广泛关注,避免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盲目兴建场馆,不应追求"面子工程"而造成资金严重浪费,需要严格遵循"共享""绿色"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高效利用发挥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

  2. 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扩大融资范围。

  资源的高效流通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规范化发展,解决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根本问题是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整合社会资本也是促进产业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的垄断会造成资金严重不足,产业缺乏发展后劲,大部分项目推进进度延缓。对于一些有活力的市场而言,必然能够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构建一个成熟的优化体制,打造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持续增强产业的服务质量,使其朝着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3. 健全产业链布局,促进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体育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促进地区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较强的发展潜能。地方政府应该以此为契机,对其实施高效地利用,高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扩大其发展格局,有效解决结构失衡等问题,拉动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促进经济高效发展。对于产业链布局来说,不单纯地涉及到资源整合问题,也需要对于一些具备资源充足或过剩地区或产业实施合理、科学地分散化管理,并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程度对其实施层次化发展。唯有如此,方可创建体育强国,实现高效发展,由此才能够真正地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为确保体育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彰显出其巨大的经济效应等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在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一定要颁布相应的扶持政策,为其应用全新的体育经济投资模式、实施新型的发展理念、优化产业链格局等提供指导和帮助。体育产品具备较强的商业属性,其在市场发展中拥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利用体育赛事的热度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旅游业、文娱业等都能够寻找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增长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实施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方可确保体育产业真正地担负起振兴国家经济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喻晓。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与提升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19(0):52-54
  [2]吴军。基于经济效益提升的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0(10):207-208
  [3]辜伟,陈志军。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15):248-249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