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普修课学生弹跳力的训练方法

发布时间:2017-04-05 18:03:03
   摘要:在校园篮球活动中, 弹跳力的好坏是篮球爱好者关注的一个重点, 而弹跳力的提高离不开下肢爆发力的发展。通对绥化学院30名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恒定和变换高度实验研究, 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实验前后组内、组间的弹跳力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提高篮球普修课学生弹跳力更好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跳深练习; 恒定高度; 递增高度; 递减高度;
 
 
  0 引言
 
  弹跳力是力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运动技术、战术运用、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攻时, 跳投、上篮、扣篮、前场篮板, 在防守时, 盖帽、后场篮板都与弹跳力有很大的关系。[1]跳深练习是下肢爆发力一种传统的训练方法, 对下肢爆发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以绥化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跳深练习与弹跳力的关系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绥化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学专业1班篮球普修课学生。随机抽取30名有一定训练经历的男生, 随机分配形成3个小组 (每组10人) 进行实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于跳深练习影响弹跳力因素的文献资料, 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实验周期为12周, 2次/周, 30分钟次。实验一组采用超等长练习中最为经典的训练方法跳深训练方法, 在跳箱恒定高度情况下进行跳深练习;实验二组采用依次递增跳箱高度进行跳深练习;实验三组采用依次递减跳箱高度进行跳深练习。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对采集的实验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实验的3个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助跑双脚起跳摸高两个指标进行组内、组间的比较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训练形式跳深练习对弹跳力指标影响效果的组内分析
 
  实验采取了配对T检验分析三种训练方式对弹跳力指标的影响, 发现实验前后三种训练方式对受试者的弹跳指标在统计学上都具有显著影响, 说明三种训练方式都能有效提高受试者的弹跳力。
 
  2.1.1 不同训练形式跳深练习对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在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指标上, 实验一组的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65.73cm增长为实验后的69.20cm, 平均成绩提高了3.47cm。实验二组的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62.93cm增长为实验后的67.11cm, 平均成绩提高了4.18cm。实验三组的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63.83cm增长为实验后的67.93cm, 平均成绩提高了4.10cm。说明实验一、二、三组就原地双脚起跳摸高这一变量, 三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对其都有有效的影响。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 实验前后3个组的P值为0.000<0.01, 3个实验组实验前后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的提高在统计学意义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三种训练方式都能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
 
  表1 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实验前后成绩对比及配对T检验合并表 (弹跳力单位:cm)

 
  2.1.2 不同训练形式跳深练习对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的影响分析
 
  从表2可知, 在助跑双脚弹跳力指标上, 实验一组的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72.30cm增长为实验后的76.30cm, 平均成绩提高了4.00cm。实验二组的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68.00cm增长为实验后的72.68cm, 平均成绩提高了4.68cm。实验三组的平均成绩从实验前的71.57cm增长为实验后的76.30cm, 平均成绩提高了4.73cm。说明实验一、二、三组就助跑双脚起跳摸高这一变量, 三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对其都有有效影响。从配对T检验的结果来看, 实验前后3个组的P值均为0.000<0.01, 可见三个实验组实验前后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的提高在统计学意义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三种训练方式都能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
 
  表2 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成绩对比及配对T检验合并表 (弹跳力单位:cm)

 
  2.2 不同训练形式跳深练习对弹跳力影响效果的组间分析
 
  2.2.1 不同训练形式跳深练习对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的影响
 
  经过为期12周的不同方式跳深训练后, 实验对象的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实验一组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3.47cm, 实验二组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4.18cm, 实验三组学生提高了4.10cm。
 
  表3 实验前后各实验组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及LSD检验合并表 (弹跳力单位:cm)

 
  表3为实验前后各实验组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及LSD检验合并表。通过对实验前后3个组在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上的LSD检验后得出P12为0.047<0.05, 说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的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证明在训练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上, 实验二组所采取的递增跳深高度的练习方式优于恒定高度不变的跳深练习方式。实验一组和实验三组, 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P值均大于0.05, 说明在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得出恒定高度跳深练习方式和递减高度跳深练习方式、递增跳深高度的练习方式和递减高度跳深练习方式在训练原地双脚弹跳力上不存在较大差异[2]。从原地双脚起跳弹跳力的提高幅度上和对其LSD检验上可以得出在训练原地弹跳力指标上, 递增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优于递减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和恒定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这是由递增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和原地起跳的动作机制决定的, 递增高度的跳深练习是在进行练习中随着锻炼的进行, 不断增加跳深高度, 从而更大地刺激肌肉神经, 促进了肌肉力量的发展。[3]
 
  2.2.2 不同训练形式跳深练习对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的影响
 
  经过为期12周的不同方式跳深训练后, 实验对象的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实验一组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4.00cm。实验二组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4.68cm, 实验三组学生提高了4.73cm。
 
  表4 实验前后各实验组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及LSD检验合并表 (弹跳力单位:cm)

 
  表4为实验前后各实验组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及LSD检验合并表。通过对实验前后三个组在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上的LSD检验后得出P12为0.020<0.05, 说明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的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证明在训练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上, 实验二组所采取的递增跳深高度的练习方式优于恒定高度不变的跳深练习方式。P13为0.007<0.01, 说明实验一组和实验三组的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证明在训练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上, 实验三组所采取的递减跳深高度的练习方式优于恒定高度不变的跳深练习方式。实验二组和实验三组P值大于0.05, 说明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提高幅度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可以得出递增跳深高度的练习方式和递减高度跳深练习方式在训练助跑双脚弹跳力上不存在较大差异。从助跑双脚起跳弹跳力的提高幅度上和对其的LSD检验可以得出, 在训练助跑双脚起跳这一弹跳力指标上, 递增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和递减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均优于恒定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 递减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略优于递增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4]。递减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的优点在于随着练习疲劳的积累, 降低高度使机体减少落地缓冲时间来增加下肢肌肉离心收缩到向心收缩的快速转化[5]。而助跑双脚起跳在起跳的一瞬间, 下肢肌肉离心收缩到向心收缩的转化越快, 所得到的离心收缩转化的正功也就越多, 起跳速度也就越快, 那么跳得也就越高[6]。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通三种不同方式跳深练习后, 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实验三组组内对比发现弹跳力指标都与实验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说明三种方式的跳深练习都能有效地提高篮球普修课学生的弹跳力。
 
  3.1.2 通过三种不同方式跳深练习后, 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实验三组在组间的弹跳力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4个弹跳力指标的变化上可以得出变换高度的跳深练习要比恒定高度的跳深练习效果好。在原地双脚起跳、连续双脚起跳弹跳力指标的训练效果上, 递增跳箱高度的跳深练习比递减跳箱高度和恒定高度的跳深练习效果好。
 
  3.1.3 恒定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在两个个弹跳力指标上都没有变换高度的练习好, 这是因为在群体训练中每一个人适宜的高度都不同, 而恒定高度的跳深练习不能满足群体训练中每一个人的适宜高度, 所以取得的训练效果就不如变换高度的跳深练习。
 
  3.2 建议
 
  3.2.1 在进行跳深练习时, 不论是哪种方式的跳深练习都要根据被训练者的弹跳能力进行练习, 必须要求被训者在不影响跳深动作练习结构的情况下尽量跳过所能跳过的最大高度。如果训练者人数众多, 就要求在训练时根据其弹跳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练习。
 
  3.2.2 提高篮球运动员助跑双脚起跳的弹跳力时最好采取递减跳箱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 提高篮球运动员原地双脚起跳的弹跳力, 最好采取递增跳箱高度的跳深练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雪春.同步发展法提高下肢爆发力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37-40.
  [2] 王学良.核心稳定性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4 (4) :112-114.
  [3] 李利伟.少年篮球运动员发展弹跳力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06, (5) :80-82.
  [4] 王加强.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及其生理依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77-80.
  [5] 韩秋.篮球运动员弹跳训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8) :1139—1140.
  [6] 卢桂兵, 廖顺建, 席莉.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的实验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8, 18 (1) :95-9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