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坚持文化育人是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也存在着特有的育人功能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巍山彝族的宗教信仰习俗、日常礼仪习俗、婚丧嫁娶习俗、节日庆典习俗等众多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育人功能, 如道德教化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团结凝聚功能以及心理调适功能等。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民俗文化及其所蕴含的育人功能, 认为传承这些优良民俗文化能够彰显巍山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
关键词: 文化育人; 巍山彝族; 民俗文化; 功能和意义;
Abstract: Culture education is a constant theme for a n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folk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in Weishan County also has its special func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many fine folk cultures, such as religious belief, daily etiquette, funeral, wedding, festival and ceremonial celebration, etc. contain many functions of educating people. Such functions as moral education, normative restraint, unity cohes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help to unite people together.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of these fine folk culture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is paper finds that fine folk culture can highlight the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Weishan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 Cultural education; Yi nationality in Weishan; Folk Cultur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一、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相关概述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核心腹地, 位于云南省西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巍山境内共居住着23个民族, 其中汉、彝、回、白、苗、傈僳等6个为世居民族。……彝族是生活在巍山这片土地上的最古老的民族, 是巍山‘土着人’与众多迁徙流动的部落、族群在历史的融合与被融合、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了的。”[1]巍山彝族大多都是南诏王族的后裔, 继承了南诏王室及贵族的衣冠礼仪、信仰习俗、伦理道德。南诏国是由彝族先民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 属于唐朝的一个附属国, 与唐朝处在同一时期, 传世十三代, 其统治疆域辽阔, 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南诏后裔的巍山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 譬如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神秘独特的土主崇拜文化、形式多样的打歌文化等, 数不胜数。这些彝族民俗文化至今对巍山各族人民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等方面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是民众凝心聚力的黏合剂, 为民族团结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已然不合时代潮流, 但那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依然能够挖掘到众多丰富的资源, 让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在当代实现传承与创新, 不断凸显出自身的作用与功能。
“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 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巍山彝族作为古老的一个民族,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许多优良的民俗文化, 通过代代相传保留至今。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来源于巍山彝族历代民众的衣食住行而又渗透于其中,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巍山彝族。传统文化有精华, 也有糟粕, 笔者秉承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中的一些具有时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优良习俗进行探讨分析:
(一) 宗教信仰习俗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巍山彝族宗教信仰主要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神灵崇拜”1。
第一, 祖先崇拜。从巍山彝族对于丧葬仪式、祭祖仪式的隆重性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对祖先极为尊敬和信奉。在彝族心目中南诏彝王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土主,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巍山彝族都会相聚南诏土主庙——南诏彝王大殿, 举行彝族祭祖大典, 以此来祭祀英灵、传承祖德、福佑子孙后代。
第二, 图腾崇拜。千百年来, 不论从神话到传说或是从敬畏到崇拜, 巍山彝族一直把虎作为自己的图腾。据当地毕摩2口述, 相传巍山彝族先民在山中避难时被老虎救下, 彝族先民为了感谢老虎的救命之恩, 从此把虎图腾作为族人的信仰, 以此告诫后代切莫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 要懂得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就连今天“彝族”的彝语翻译“拉罗”“罗罗”都是由“老虎”的化音而来。可见, 彝族不仅仅把老虎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更把它供奉为自己的祖先。据《<南诏土主庙>解说辞》记载, 除了虎图腾之外, 还有龙图腾、火图腾、鹰图腾、葫芦图腾以及绵羊图腾。
第三, 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强调的是巍山彝族对于大自然中的尊重和敬畏, 他们认为山水土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均有神灵, 世间万物都有神力、都有灵性。他们把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人格化, 认为太阳、土地、火, 甚至树木、山川、河流都有神灵在主宰。巍山彝族会请毕摩来祭奠天神、地神、山神等各路神灵, 以此求得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巍山彝族对自然的敬仰深深地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尊重, 即使到人类社会快速发达的今天, 他们依然遵从着那份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二) 日常礼仪习俗
巍山彝族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民族, 尤其在社交礼仪方面有着许多规矩和禁忌。当宾客至家时, 巍山彝族都会通过食物、服饰、器皿、歌舞等形式表达出他们的热情好客和豪爽大方。他们会穿戴好待客礼服, 准备好丰盛的酒肉 (按照隆重程度会分别宰杀鸡、猪、羊、牛) , 摆出家里最精致的餐具器皿, 请宾客入上座进行款待。待宾客酒足饭饱之后, 主人会邀请宾客一起饮酒对歌、跳舞狂欢。在举杯对饮中诉说彼此的故事, 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让宾客感到宾至如归。与此同时, 在招待宾客的时候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在饭桌上宾客入席动筷之后主人才可动筷, 以示尊敬;有宾客来家不能大声喧哗、吵闹喧嚣;妇女和孩子不能上桌等等。
在巍山彝族居家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生活礼仪和习俗。传统的巍山彝族家庭里都会有一个火塘, 火塘四周都会安床, 俗称“火炕床”。白天可以在上面烧火做饭和用餐, 到晚上可以取暖睡觉, 它既是烹饪的场所, 也是聚友会客的中心。因此, 巍山彝族禁止踩踏火坑床、禁止打闹嬉戏, 妇女不能上炕, 只能在旁边负责烧火做饭等。巍山彝族一直遵从孝道, 注重长幼尊卑。如:与长辈同行时, 要让长辈先行;吃饭时, 先让长辈入座;在路上若遇上长辈、熟人, 必须要上前问候;若是骑马去赴宴或办事, 到村口要下马行走等。这些优良的习俗和礼仪在巍山彝族中代代相传, 流传至今, 有些过时的、腐朽的东西也一直在被彝族摒弃和修正, 现在对待妇女已经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禁忌了, 巍山彝族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
(三) 婚丧嫁娶习俗3
喜事和丧事对于巍山彝族来说是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自然也就会有一些固定的习俗和传统。在巍山彝族婚俗上, 最独特和与众不同的是“哭嫁”。“哭嫁”是巍山彝族千百年一直沿袭下来的婚俗。女儿在出嫁前以“哭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和养育之恩的感谢。“哭嫁”的传统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集喜悦、忧伤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哭嫁歌”“哭嫁调”。除了喜事之外, 彝族特别重视父母长辈的丧葬仪式, 在仪式上子女要请来具有威望的毕摩进行祭典, 还要用牛羊肉来祭祀已故亲人, 然后再把其牌位供奉到自家的祖公堂, 逢年过节时都要祭拜, 一方面是表达对先祖的追念与缅怀, 另一方面是教育后代尊敬长辈, 遵从孝道, 牢记家风家训, 它彰显出来的是忠、孝、礼、义的核心思想。
(四) 节日庆典习俗4
巍山彝族除了过汉族传统节日外, 也过属于本民族特有的节日, 其中最隆重最有特色的节日就是农历二月八的祭祖节和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彝族是一个信奉祖先崇拜的民族, 巍山彝族祭祖节从公元714年至今从未间断过,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成千上万的彝族民众和其他民族的群众纷纷涌上巍宝山 (南诏土主庙) , 以打歌、对唱山歌、杀猪宰羊等形式共度延续千年的祭祖节。在巍山彝族心中的祭祖节是圣神、严肃、庄重的一个节日, 举行彝族祭祀大典, 是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心、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异之举。
彝族的另一个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彝谚说“生在火塘边, 死于火堆上”, 正是体现了彝族对于火的崇拜。关于火把节的神话传说有很多, 巍山彝族过火把节是为了纪念火烧松明楼 (南诏王为了统一六诏在松明楼设鸿门宴用火烧死五王的故事) , 歌颂柏洁夫人的忠贞与聪慧, 也是为了通过祭祖、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 共同祈祷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一同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
二、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育人功能
每个民族都会从日常衣食住行中产生一些相应的习俗、习惯, 最终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一个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实践塑造了相应的特殊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3]这些民族独有的心理、性格、思维或价值观念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着本民族。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使它具有了强大的育人功能, 延绵不断地对本民族起到道德教化、规范约束、团结凝聚和心理调适的作用。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一代代巍山彝族, 在宗教信仰、日常礼仪、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习俗中实现育人功能。
(一) 道德教化功能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正面的灌输教育和引导, 但是“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 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样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巍山彝族来说, 民俗文化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道德教化作用。一方面, 从内容上来说,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丰富的内容能够完整、全面体现出育人功能。如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时刻告诫着子孙要谨记祖先、遵从孝道;对自然的崇拜告诫后代要遵从积德行善、敬仰万物、尊重自然规律;在居家日常生活中, 时常对孩子的礼仪进行规范和教育, 让孩子在口口相传和言传身教中日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 从形式上来说,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多样的形式能够有效、深刻地实现育人功能。巍山彝族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促使了人们在教育子女时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场所涉及广泛, 日常礼仪习俗中的家庭教育、宗教祭祀中的毕摩教育、节日庆典中的社会教育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中不自觉的接受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通过受教育者切身的感受加上教育者的正确引导, 让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和他人教授的过程中真正实现道德品质的内化与外行, 这就是文化育人的力量, 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道德教化, 既深刻又有效。
(二) 规范约束功能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道德约束, 以此来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若要做到内化外行、言行一致, 还需要进行规范和约束。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仪和禁忌, 它们能够规范人们的言行, 约束人们的行为。那些看似繁琐或复杂的礼仪和规矩, 是巍山彝族一直教育孩子的宝贵资源和有效工具, 它能够让孩子从小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学会规范和约束自己。巍山彝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数不胜数。巍山彝族善于把祖先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榜样以诗歌、民谣和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 以此去教育和规范他们的子女, 使他们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有正确的行为规范, 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 团结凝聚功能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不论在宗教活动、节日活动或家庭活动都突显了它固有的团结凝聚功能, 正因为具有这种功能, 才使巍山彝族一直团结友爱、生生不息。第一, 巍山彝族祖先崇拜首先就推动了彝族的民族认同感, 无形中搭建了民族团结的纽带, 发挥了增强民族意识, 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 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推动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形式多样的一些民族活动为彝族提供了的情感交流、互助合作的机会和场所, 能够让居住于各地的彝族聚集到一起祭祀共同的祖先, 庆祝共同的节日, 让同胞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心理归属感、增强认同感。第二, 起到团结凝聚功能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巍山彝族的语言和文字, 共同的语言总能让人们沟通自如, 合作顺畅, 彝语让彝族更加关照彼此, 更加团结和睦。第三, 巍山彝族的家谱教育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家庭和睦。家谱是一种记忆家支家族世系的口传谱牒, 构成方式主要是父子连名。巍山彝族家通过家谱的形式使族人牢记祖先、族人, 家族内部世代团结和睦。总之, 巍山彝族以祖先为纽带, 以庆典为场所, 以语言为核心, 以家谱为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
(四) 心理调适功能
如前述,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和歌舞文化两方面。宗教信仰方面, 巍山彝族信奉祖先、神灵、图腾等, 他们往往会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对神灵的祈祷来求得风调雨顺、子孙安康。巍山彝族会在庙宇中会设各类宫殿, 以此祈求平安健康、祈求考取功名等。虽然这些做法带有一些迷信色彩, 但是确实能够调试人的心理, 使人们得到心理慰藉和情感寄托, 让人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所有事情。歌舞文化方面, 巍山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 他们能够通过欢快的歌谣和优美的舞蹈忘却一天的疲惫和烦恼。巍山彝族用自己丰富独特的文化形式, 将歌、舞、乐、信仰、习俗及礼节等有机的融入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彝族打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 使人们在放松愉悦的同时, 有助于激发团队精神, 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调和人际关系。它不仅能够焕发出民间艺术特有的韵味和魅力, 同时也能调试人们的心理、调整人们的状态、放松人们的神经, 以此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
民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 具有传承性、渗透性、稳定性的特点,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俗对于人生的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主要靠无数民俗事象的重复出现, 从而使受教育者依靠动作上的模仿、心灵上的体会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受教育者完全依靠耳闻目睹和置身于民俗事象的无数重复中而心领神会, 是在民俗氛围中生活的人们长期被熏陶的一种结果。”[5]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变迁和融合中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 承载着许多宝贵的人文财富, 对促进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价值。“在彝族家庭可以说从孩子一出生到耄耋之年都在强调品行教育, 这种品行教育往往与家法、家规、习惯法和社会礼俗交织在一切, 其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婚丧、道德、礼仪、继承财产等。”[6]如在祭祖典礼上, 让后代了解祖先所取得的成就, 知道自己的家谱, 使后人与祖先产生关系, 用宗教观念来规范他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导向;在日常生活中, 长者往往会用史诗、传说、故事或歌谣来对子女进行启智审美教育, 培养子女分清是非、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底线。在礼仪禁忌法方面, 父母总会为子女做示范, 注意言传身教, 让子女学会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规范, 时刻注重自己的礼仪, 铭记禁止触犯的禁忌, 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巍山彝族大多民俗事象的重复出现和长期的民俗氛围熏陶中, 促进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塑造, 实现了对自身品行的锤炼和人格的完善。
(二) 有利于彰显巍山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只有传承才能延续着文化的魅力, 只有创新才能焕发出文化的活力。巍山彝族文化也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活力才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的宗教文化让人肃然起敬, 他们的传统服饰文化让人流连忘返, 他们的语言文化让人为之赞叹, 他们的歌舞文化让人为之陶醉。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 已经深深地渗透于巍山彝族的衣、食、住、行中, 把彝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尊老爱幼的美德、团结和睦的精神、随遇而安的豁达彰显得淋漓尽致, 具有强大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巍山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发展到今天巍山彝族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达形式, 极大地引起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家现已将“彝族打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台灶火、二月八、火把节等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学者和游客前来调研和考察。因此, 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增强了彝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 促进了民族团结, 推动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巍山彝族文化不仅彰显了本民族的特色, 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绚丽多彩, 是因为有各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绚丽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为各民族文化提供前进的动力。巍山彝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宗教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毕摩文化、歌舞文化等等, 它们都以独特的形式凸显出当代价值, 作为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它弘扬了民族文化, 振奋了民族精神, 加强了民族团结, 促进了社会稳定。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用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和包容性。因此, 积极传承巍山彝族民俗文化, 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一种可能、多一份色彩。
参考文献
[1]大理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俗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3:6-7.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1.
[3]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327.
[4]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2.
[5]毛艳, 洪颖, 等.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9-11.
[6] 普忠良.中国彝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91-92.
注释
1 关于对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神灵崇拜的记载来源于由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区彝学学会, 编.《南诏土主庙》解说辞[Z]。
2 巍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编.蒙舍遗萃--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Z].关于南诏彝族的丧葬嫁娶、二月八祭祖节、火把节以及火烧松明楼等方面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