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探析
【内容摘要】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网络舆论 政治认同 舆论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体现在理论内容上是对我们既定和坚持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可和接受;体现在实际行为中是当代认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涵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认同和践行。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包容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继承性与实践创新性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仅停留于“写在纸上、喊在嘴上、挂在墙上”的空头理论与政治口号,不能单纯依靠理论上的“自圆其说”、“自证其明”,而应该“如水银泻地般”
与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各个社会生活层面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相碰撞、相融合、相同化,在各种社会实践领域、各类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中表现出其价值所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整合、规范和凝聚功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权、建构权及话语主导权,最大范围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力和认同度。在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情民意和传情达意的主阵地,形成于其中的网络舆论也成为现实社会的晴雨表,因此,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来影响网络舆论,其实质上就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意识形态话语在实践中的解释权、建构权及话语主导权。当今世界,以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为动力的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的全球化。
而与前一个建立在火车、轮船、汽车基础上依靠运输成本下降的全球化不同的是,后一个全球化则是建立在芯片、卫星、光导纤维、因特网基础上依靠通讯成本下降的全球化,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无一例外地被卷入这场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一体化体系当中。这种全球化,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最大的变化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在这个阵地上,西方国家依靠其掌握的网络技术打着“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旗号全方位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并以“普世价值”的名义传播西方价值观念。
这种全球化所采取的引诱性的认同方式比之前依靠坚船利炮的殖民化认同方式和依靠市场经济力量的强制性认同方式更能达到宣传西方价值观念的目的。
20世纪以前,西方国家主要是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强大优势在全球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以殖民化的方式强行将非西方国家纳入其统治范围,在非西方国家强行灌输资本主义价值体系。
20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意识和主权意识渐趋增强,单纯依靠殖民化手段来强制征服非西方国家的做法不断遭到强烈抵抗,于是西方国家在继续保持武力征服的同时,更多地依靠其先发优势支配“世界市场”的游戏规则而使非西方国家被动地纳入市场化轨道,被迫认同强加于其上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及其所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
不仅以其发达的综合国力来增强其自身的诱惑力和吸引力,还动用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一切手段不遗余力地对它们加以强化,借以输出其价值观念。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肯德基,名目繁多的各类奖学金、慈善机构以及西方式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方式,等等,均成了西方国家对外输出其价值观念的全球化使者。
今天的互联网突破了天然的地域屏障和时空限制,正日益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其文化霸权的最有效载体。掌握着信息强权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敌对国家的武力征服与和平演变一刻也未停止过。
例如,在阿拉伯地区武力实行“大中东民主化战略”、在中亚、东欧国家策动街头政治的“颜色革命”、在亚洲实施企图演变中国的“扩大自由和民主主义”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同盟”战略等等。
这种基于利益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极为尖锐,并且这种斗争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斗争的形式日益多样,斗争的手段日益隐蔽,斗争的强度日益加大。
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始自终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演变和策反的重点目标。
他们一方面不断宣称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宣称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以此贬低、矮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另一方面不断抛售出中国威胁论、崩溃论、不负责任论等论调,抹黑和妖魔化中国,借以损害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网络上盛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以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儒教思潮、新左翼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等,无不在冲击着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
意识形态领域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国家战略制定和国家前途命运,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必将长期存在。只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建立起广大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的广泛认同,才能不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所迷惑,也才能在充斥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网络舆论中站稳阵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仅是对这一体系所包含的科学理论的认同,更是对其所蕴含其中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认同。这种认同,在情感上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意义上的支撑,创造一个意义世界,使人们对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在行为上,能够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一种精神动力和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自觉践行其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与价值规范。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分化为特征的社会,人们基于利益分化与价值观念的分化而使得社会认同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阔步前进的跨越式改革更是使得社会处于一种思想观念大碰撞、文化价值大交融的历史时期。
人们在享受着市场经济的自由、个性化的同时,也在饱尝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的精神煎熬。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人们的价值多元、价值混乱甚至于价值冲突和价值缺失,造成了人们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与迷茫,进而出现了价值观的相对化、庸俗化、物欲化和虚无化。
这种丧失了精神家园的漂浮不定的“无根”感最终造成了人们的认同危机。这种价值观上的混乱表现在网络舆论上便是舆论的正向共识难以形成,口诛笔伐、群体极化、民粹主义等非理性行为盛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建设性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舆论的监督、教育、整合、沟通及信息功能也难以真正实现。而共识是舆论形成的本质体现,也是舆论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
但是当今这种基于价值共识危机基础上的思想意识领域内的分化又不能单纯依靠权威和刚性的力量来达到强制性整合,否则,只能会适得其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共通的价值观,一种柔性的力量,既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又彰显“中国特色”,其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能够满足人们心中对“共享价值”的渴望,因而一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能够真正得到人们抵及心灵的认同,就能被人们普遍认可而达到一种认同性整合,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这种建立在认同基础上的共通的集体意识能够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产生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就为网络舆论建设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思想上的前提,有利于网络舆论质量的提升和网络舆论功能的发挥。
马克思曾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的抽象物,人是不能离开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属于社会精神生活范畴的。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念,个体不是认同这种价值观念,就是认同那种价值观念。社会共识的形成便是个体认同基于对话与协商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个体认同以外化的形式向社会共识转化,“让个体成为某社团的一员”;同时社会共识又以内化的形式向个体认同转化,“让社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个体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共享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在人们的个体认同、社会认同、社会共识的相互转化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便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这种传播中介便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当下的客观存在,其深层动因来源于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其形成和兴起则离不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交流的互动性和多媒体特性,离不开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因素。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他认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产生发展,都是由结构性怨恨、结构性诱因、触发性事件、一般化信念、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造成的。
在这六个决定因素中,“一般化信念”即是属于个体或群体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当这种价值观念大体一致时,便会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而发生相对一致的集体行为。而至于这种集体行为对现实社会而言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取决于个体或群体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性质。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能体现人文精神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体愈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愈高,认同力越强,在网络舆论互动传播的过程中,个体由于在内心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就越会用这种价值观念所希冀的社会角色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思想上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与其他个体追求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目的和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绝不是一种同一性认同,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基础上的认同。
由此而形成的舆论共识也是包含着差异的共识,即罗尔斯所称的“重叠共识”.
因此,人们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所形成的舆论共识,并非单纯的舆论一律,这种共识本身也是一种多样化基础上的“重叠共识”.如此,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表现才会更自然,更理性,互动交流才会更热烈,更有建设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许静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党的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J].人民论坛,2015(2)。
[2]王建润,陈延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3]何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及路径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6(6)。
[4]周梅玲。网络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攀登,2015(12)。
[5]郑爱龙。网络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因素[J].理论视野,2014(5)。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