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厢记》在封建制度下一度被认为是淫欲之作的代表, 不断遭受着抵制, 但作为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还是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影响传承至今。本文即是对文化钳制视角下《西厢记》的禁止与传承进行探析。
关键词:《西厢记》; 文化钳制; 禁止传播; 传承发展;
引言
文化钳制是政治和文化进行专制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是国家意志的一种反映形式, 当权者通过文化钳制控制民众思想意识形态, 进而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政治手段。文化钳制最常用的手段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禁毁, 从先秦时期的“焚书坑儒”到十六世纪罗马教廷颁布的《教廷禁书录》, 可见古今中外均运用文化钳制统治人们思想, 并禁止和打击对立思想。在我国的封建思想下, 《西厢记》作为“淫秽戏曲”的代表作, 在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中, 必然是备受诋毁打击, 在文化钳制的背景下艰难地延传至今。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简述
《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由元代着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 这部戏剧是古代最成功的描写爱情的戏剧, 实现了人们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深得男女青年的喜爱, 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与《西厢记诸宫调》相比下, 思想更为深刻, 它的结局是将爱情圆满化, 并提出有情人应成眷属的主张, 对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具有明显的反对意味。其次, 《西厢记》以描写爱情为创作基础, 继而对封建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和联姻方式进行抨击, 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相国小姐和清苦书生的相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门第观念、财权势力为条件的婚姻观的反抗。莺莺和张生经过联吟、寺警、听琴、求简、赖婚等一系列事件去追求真挚的感情。此时的爱情已是不受世俗之物和功名利禄而禁锢。《西厢记》重爱情和轻功名的思想贯穿全剧始终, 并对当时人们封建传统的婚恋观以及门第观念进行抨击, 足以见得王实甫思想上的进步性。
二、文化钳制对《西厢记》发展的影响
(一) 不利于《西厢记》的完整发展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统治阶级的地位对文化进行钳制, 这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下令禁止淫欲之书, 其中《西厢记》就被作为重点禁毁对象, 朝廷下令禁止传阅关于《西厢记》的书刊以及观看戏曲表演, 并对书籍进行大批量的焚毁。这种行为阻碍了《西厢记》的传播发展。首先这种禁毁的行为是对戏曲本身的一种破坏, 文学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而禁毁的方式严重影响了该部戏曲的完善发展。其次,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也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厢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 也是一部戏曲, 但统治阶级对其戏曲表演的禁止, 使这部优秀的戏曲作品无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创新发展和升华, 因此文化钳制严重限制了《西厢记》的完整性发展。
(二) 不利于《西厢记》的广泛传播
统治者为了进行政治和文化的专制继而统治人们的思想意识, 将《西厢记》作为禁书进行抨击和抵制, 并成为社会批评的对象, 这种引导使得民众对这部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没有正确的认识, 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其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直到现在《西厢记》还被普遍认为是不可读之物。文化钳制下的《西厢记》, 最令人惋惜之处在于它无法进行广泛传播和传承, 这部戏曲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块瑰宝, 就曾有文学家表示四大名着内应有《西厢记》的一席之地, 但由于一直以来对其诋毁和禁止, 使得这部优秀的作品没有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地位。
现阶段国际间的竞争不再单是经济实力和军备实力的竞争, 同时也包括文化的较量, 而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也是有效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但由于长久以来对《西厢记》的禁止和限制, 使得其在国外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因此在世界文坛中少有这部经典着作的翻译版本。可见文化钳制下的《西厢记》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限制了这部传世之作的传播发展。
三、文化钳制视角下《西厢记》的禁止
(一) 禁止《西厢记》的原因
封建时期对民间文化的管控较为严厉, 其中《西厢记》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儒家志士认定为“淫书”, 被强令禁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封建社会对文化的专制管控, 是统治思想和专制政治政策的体现, 明清政府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专制集权统治, 依靠高压的政策消除对立思想, 甚至进行焚书坑儒和大兴文字狱。其次, 明清时期理学逐渐兴起并占据主要地位, 统治阶级也大力提倡理学, 并开始重用理学人士, 社会中大量刊登出版关于理学的书籍。因而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中主要的思想潮流, 而程、朱等人也被抬到社会中至高的地位。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念, 而《西厢记》作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倡导真性情、自然和现实的作品被打压和禁毁。对带有淫欲色彩之书的禁毁背后透露的是明清政府封建专制的统治, 甚至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也要进行控制并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时期主要采用八股取士制, 采用儒家的正统思想和礼仪制度对人们进行奴化教育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 “学者渐惴惴不安, 凡学习者触时讳者不敢讲习”, 理学自然成为人们主要的学习方向, 因此在明清时期, 民间社会和朝廷法令对《西厢记》一致抵制和禁止。
(二) 禁止《西厢记》的方式
明清时期对《西厢记》的禁止是从中央政令下至地方法令, 如果有表演、传阅折子戏的就被判定为威胁封建统治、破坏了封建礼教和秩序, 地方官府会严惩不贷。并且不得出版和观看戏剧表演, 甚至进行批注也不能脱罪, 金圣叹曾为《西厢记》进行点评, 后就有人编造王实甫和金圣叹地狱之苦和因果报应的传说, 为了达到让敬畏鬼神的民众产生芥蒂之心的目的。道光二十四年, 杭州开列了淫书的目录, 其中被禁书就有《西厢记》《六才子》等, 甚至金圣叹点评也在其中。清朝廷为了禁止《西厢记》还编造出因果关系的说法来影响民众的判断力。在唐元微所着的《元真记》中, 称《西厢记》为“口孽深重、罪干阴谴”之物, 甚至文中还有作者将会遭受现世报应等更为恶劣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因果报应的说法使得封建统治下具有迷信思想的人们不敢阅读甚至敬而远之, 可见因果报应之书是清代对《西厢记》进行诋毁的一种独特方式。
四、文化钳制视角下《西厢记》的传承
(一) 《西厢记》传承的原因
虽然明清政府和社会中一些想要追逐名利的群体对《西厢记》进行诋毁和抵制, 但是在民间还是有一部分读者和观众对这部戏剧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首先是《西厢记》对当时封建社会中重视门第和利益的婚恋观进行揭露, 并表达了社会中男女青年对于自由恋爱以及自主婚姻的向往。在《西厢记》中能够将这种向往和愿望通过艺术的渠道进行实现和释放, 因此这部作品很受当时青年男女的喜爱与支持。另一方面, 虽然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府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限制, 但是当下发的禁令与人们对戏剧的持久渴望形成对峙时, 并且中央的力量和管控并不能面面俱到地对民众进行约束时, 就不能彻底禁止和改变民众对于艺术和生活的选择, 必然导致不能彻底禁止的结果。最后我国的戏剧在民间的发展是具有流动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因此政府禁止戏演的法令很难切实的落实和贯彻。也正因为从中国戏剧到演员之间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也就决定了这些禁止指令只是暂时性的, 只要禁令稍一松懈, 戏剧还会重回民众的生活之中。因此, 虽然西厢记被禁毁和破坏, 但是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文学价值使其传承至今。
(二) 西厢记》传承的方式
《西厢记》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并且通过很多方式和途径进行传播发展, 其中就包括表演、文本以及交际。首先这部戏曲在民间进行流传的主要途径就是戏曲表演,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在明代时期皇后的贺寿曲目中就有《西厢记》这一部, 并且此事在清初佚名《烬宫遗录》、饶知元的《明宫杂咏》之中均有记载。虽然明清政府曾颁布禁止演出的律令, 但人们还对戏曲有着极高的热情, 社会中仍是“每剧演, 妇女老少辄空巷往观之”的情景。文本形式的传播也是《西厢记》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淫欲之作被列为禁书, 但在明清时期的社会记载中仍有很多阅读并出版《西厢记》的记载。甚至在名着《红楼梦》中也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同看《西厢记》的记载, 两人还觉辞藻惊人且满口余香, 看过之后只管出神并在心中默默记诵。另一位女主角薛宝钗曾也承认阅读过这部戏曲。另外一种传播方式就是通过交际进行传播, 由于《西厢记》中的话术很贴合民间群体的身份和地位, 人们在阅读或者观看戏曲后, 可以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之中使用其中的字词句式, 这对这部戏曲的传播也有着重要作用。
五、《西厢记》传承的意义
(一) 艺术成就
作为一部被禁之书《西厢记》仍流传数百年并被人称赞, 究其原因首先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西厢记》的曲词华丽优美且富有意境, 每一折的曲子都是优美的诗歌, 这种创作会给人们带来审美价值, 也对后世的戏曲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其次在元杂剧的叙事结构通常形式是一本四折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在《西厢记》中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其突破了元杂剧中一人主场的叙事惯例。再次《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典型的现实主义之作, 戏曲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对当时封建专制的婚恋方式进行反抗的表现形式, 是文学领域中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的模板的典范, 《牡丹亭》和《红楼梦》都在这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因此无论在语言风格、叙述方式或是艺术主旨中, 《西厢记》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社会价值
《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对后世的爱情小说和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经典喜剧《牡丹亭》、文学巨作《红楼梦》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其反封建的民主精神。《西厢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元杂剧的代表之作, 主要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为争取爱情与婚姻自主, 不顾封建礼教的禁锢, 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这种对门第观念、财权势力为条件的婚姻观的反抗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以及父权社会的极度不满, 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西厢记》中追求自由的精神一直影响着青年男女的生活, 直到今天,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依旧流传, 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对人们精神和自由的限制和迫害。《西厢记》的传承发展对女性主义和价值观有着再塑造的作用, 通过这部戏曲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情感和个人幸福面前要勇敢追逐, 肯定了感情对人们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对女性的觉醒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 不仅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同时还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结语
《西厢记》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作为一部将爱情圆满作为结局的戏曲, 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景得到实现。这对封建社会的抨击以及对自由的爱情和婚恋观的向往, 使得社会中的青年男女对这部戏曲有着极大的热情。并且我国的戏曲具有流动性和群众性, 因此即使政府明令禁止《西厢记》的流通传播, 但仍有文献记录社会中进行演出和传阅的现象, 可见这部文学巨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流传至今。现阶段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学氛围令人担忧, 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要理性地看待《西厢记》的文学内容, 并积极探寻其文学价值, 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燕。论《西厢记》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流传与接受[J].戏剧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2010, (01) :82-88.
[2] 刘正维。从宋词传承看元杂剧音乐--兼述民族音乐发展的“三起三伏”与明代文艺复兴[J].中国音乐, 2011, (01) :128-158.
[3] 胡健生。《西厢记》中的性爱描写初探[J].四川戏剧, 2006, (06)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