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科学以数据为资源,以数据为驱动力,探索极少量的结构化数据、极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组成的缤纷的世界。大数据时代以综合目光关照综合万象,从而得出综合理解,支撑综合行动。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交换、分析等,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价值,带来了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大发展、大和谐的新局面,帮助人们寻找事物背后的普遍联系,免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局面和盲目。土地是母亲、也是神灵,是生命、也是希望。然而,小数据时代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引发片面的理解、孤立的行动,却可能导致连锁的后果:水土流失、耕地过度、荒漠化、土壤污染、耕地功能单一,各类型土地布局与组合不合理等,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先哲有云:“知识的割裂是人类的软弱对自然的妥协”.发生在土地上林林总总的问题,所传递的林林总总的信息,需要人们联合起来,以全体人类的智慧去应对。于是,整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诸多资源的新型土地工程科学应运而生。该整合,是经验的整合、理论的整合、方法的整合、人才的整合、成就的整合。但更是创新,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数据为引导、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解决问题、预测未来的创新。
土地工程科学形成信息闭环,使矛盾系统处于永恒的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反馈……中,高度动态平衡促使了不断的发展与超越。而同时,土地工程科学发展又将伴随思想的开放和革命,承载着不同理念的信息激烈碰撞、深度交融,引领人们进入从未涉足之地。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快实施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不同层面,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快完成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运用精细化农业机械运营大数据、生产生活耗能大数据、物联网农业生产大数据等分析和应用,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测”的目标,为新增耕地、新增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现实提出了挑战,国家发出了号召,历史赋予了机遇,科学工作者如何回应?科学在于求真求是、大数据长于预测。故此,与大数据结合的土地工程科学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将局部问题置于宏观考量之下,对眼前矛盾给予历史的审慎评判决策。与生态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多功能农业发展相适宜的土地整治理论、政策、实践结合;与土地全要素管理、全要素市场结合;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方法、人才互动与集成创新,形成广泛的学科基础;建设立体的土地系统工程体系,指导并实践挖掘土地多样价值、提高土地综合性能、科学管理土地,引导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大数据带给土地工程科学新的科学问题、科学方法,更生成了新的科学理论、科学范式。并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土地工程行业有序化、集约化、永续化,从而根木提升土地工程质量。同时,实践又反作用于理论,聚积更广泛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推进科学发展。大数据与土地工程科学相结合,为土地工程体系的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提供了足下共有的坚实之地,而众人之目光如炬、投向广袤的未知,其合力则如翼、助力土地工程伟业腾飞。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是数据大地萌出的一颗嫩芽,如一切之新生之物,必将沐风栉雨。而风雨雷电不过是自然存在,一切存在即是信息,即是数据。数据的滋养中,嫩芽慢慢成长,有铮铮的骨,有亭亭的盖,终将大木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