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性保护与利用视域下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6-10-02 06:23:23
  摘  要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正遭受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导致其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减少与历史文脉的中断。为保持历史性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完整性,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引入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从“事件”、“功能”、“空间”方面提出关联性保护与利用的一般方法,最后提出构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一般步骤,能有效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并发挥其最大价值。
  
  关键词  关联性;文化遗产;城市线性文化景观;历史文脉。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其中的许多历史遗迹甚至遭受到毁灭的威胁。城市人口的膨胀以及城市日益扩张、现代化和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趋势每天都在蚕食着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街区的真实性也正在消失。尤其是在以存量为主导建设的旧城区,历史遗迹正在被现代化城市空间挤压,而逐渐被包裹形成离散、孤立的文化碎片,并危及到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如何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关系,已成为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关联性角度,以线性空间为载体,将关联的历史遗迹视为文化群落,形成城市线性文化景观。
  
  1  相关概念认知与界定
  
  1.1  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是人类进行持续性活动或迁徙,以及民族、区域、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交通线路。它拥有实体界限,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定发展动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特定的、十分明确的用途的交通线路[1].文化线路的要素由交通线路本身、与功能相关的有形要素、见证交流和对话的无形要素构成,由此可见,其构成要素与交通线路、特定用途、特定历史现象3个特征相对应[2].
  
  1.2  线性文化遗产
  
  线性文化遗产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状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簇群。它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同时线性文化遗产具有其自身的基础构架、网络肌理、生态环境和影响范围,并不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单体或地点的总和,因此,它是一种保护理念、策略和方法[3-4].
  
  1.3  线性文化景观
  
  线性文化景观,是在空间形态上呈线性或带状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类型,具有突出的景观连通意义,因此可称为线性的文化景观。为了理清其内涵,将其与其他遗产概念进行比较。“文化线路”,空间尺度上跨越多个国家,由若干个文化景观构成,强调动态的表征,如中国的丝绸之路、大运河等。“遗产廊道”,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的一种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强调建立文化、经济与自然的多目标保护体系,因此也是一种文化保护策略,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5].”线性文化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概念比”文化线路“大,空间尺度上并没有明显的界定,可以是国家内部或者城市中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交通线路(如茶马古道、古盐道、滇缅公路)、军事工程(如长城)、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如大运河、长江与黄河及其沿线文化带)、历史主题事件(如红军长征线路)[6].”线性文化景观“属于景观范畴,具有比文化遗产更大的内涵,与线性开敞空间相比,更强调自身的文化价值。
  
  1.4  城市线性文化景观
  
  城市线性文化景观是指城市中位于过去较长时期与较大区域内,通过对有关联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点)的挖掘,能较真实反映历史风貌并能有效服务于现代城市功能和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由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呈线形或带状分布的文化景观群落[7-8].本文提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概念,旨在梳理并发掘城市中诸多有机关联的呈孤立分布的城市文化景观点,希望在城市更新或遗产保护中加以保留和保护,即文化景观的保护从静态孤立的”点“延伸到动态关联的”线“层面,成为文化景观簇群。
  
  2  关联性的遗产保护理念
  
  2.1  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
  
  ”历史性城市景观“指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经历史层累积淀而成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以往”历史中心城区“或”建筑集合体“的概念,包括了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上述更广泛的背景主要包括遗址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其建成环境,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当代的;其空地、其土地使用模式和空间安排;以及城市结构的所有其他要素。背景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做法及价值观、经济进程以及遗产的非物质方面[9].
  
  2.2  历史性城市景观(HUL)的关联性内涵
  
  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定义可知,历史性城市景观是一种在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遗产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对任一城镇自然与文化、有形与无形、国际与地方价值层层积淀与相互联系的认知和识别之上。根据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这些价值应作为城镇整体管理和发展的出发点。我国近年来的历史城镇保护实践,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历史遗存与其所根植的环境之间以及历史遗存相互间的关系,即关注历史遗存的历史和文化的关联性,把对这种关联性的揭示和解释作为弄清保护内容、确定恰当的保护方法的重要步骤。这些关联性体现为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历史事件、功能利用、区域空间的关系,由此整体发掘历史遗存同环境之间以及历史遗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在保护和展示中将历史遗存及其关联性的要素(包括环境要素和其他历史遗存)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展示。这种基于”关联性“的研究方法重新定义了遗产群落保护的”整体性“思维与原则[10].
  
  2.3  关联性的遗产保护理念
  
  2.3.1历史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历史事件相关的遗产群落在历史(时间)方面具有的逻辑关联属性,体现了一切历史事件相关的所有文化、社会、经济活动,是跨时期动态关联事件的表征,如长征线路、古盐道、铁路遗址等典型线性遗产,均表征了某一历史事件跨越某一或多个历史时期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意义。因此,强调了遗产具有与人类所有活动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指构成某一完整历史事件的链条,因此,所有关联的历史遗存均是这一真实、完整历史事件的见证。由此,将历史事件关联的遗产进行联系,通过历史事件的重组、还原,对于关联的遗产群落的识别、遴选、重构具有启示意义。
  
  2.3.2功能要素利用的相容性
  
  遗产的功能要素承载了遗产自身积淀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意义,从动态发展的维度审视,功能要素应将过去、现状、未来发展过程的关联重构,因此,功能要素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又能延续既有的功能及其各种意义,即从活态保护视野,将遗产的功能作为遗产活态保护的关键要素,将功能要素的保护与利用结合,从而适宜于遗产内部结构以及周边环境相容。
  
  2.3.3空间结构组织的连续性
  
  关联性将遗产与区域关联的遗产作为整体,空间分布上,这些遗产只是作为分散的遗产碎片,仅从区域角度整理遗产名录,还无法满足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因此,从活态保护维度审视,需要将这些关联的遗产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空间呈有机、连续分布的遗产群落。线性空间是遗产群落从空间层面活态保护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遗产环境整体保护、历史事件关联的前提,由此只有对线性空间进行有效梳理与衔接,才能由单体遗产向遗产群落整体保护变成可能。遗产与遗产之间空间组织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区域层面,将诸多关联的遗产通过线性交通进行连接,保持主干线性空间组织的有序性;二是单个遗产与周围环境中的城市步行系统、开放空间(如绿地公园、城市广场等)进行有机衔接,实现遗产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慢行系统的共享,保持次干线性交通的有序性;三是线性交通沿线景观环境的有序整治,从而保持主次线性交通空间景观组织的有序性。
  
  3  关联性保护与利用方法
  
  3.1  事件关联法
  
  事件关联,即对城市中同一历史时期内埋没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机关联,将历史事件还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并对相应的历史遗迹进行空间串联,让人们能完整阅读并体验这一历史事件”兴起-发展-高潮-结束“的历史过程,正如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演绎历史记忆。如抗战历史事件关联,重庆在抗战时期作为中国的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而蜚声海内外。抗战给重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陪都文化遗迹,既有实物的,也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这些抗战遗址按照使用性质大体可分为政治机构旧址类、军事机构旧址类、外事机构旧址类、文教卫机构旧址类、金融机构类、名人故(旧)居类类、遗址类等,每一类型都可以作为抗战历史事件的分支历史链条。若将这些抗战遗址分类关联保护与利用,将对重庆抗战历史风貌的展示具有重大意义[11].
  
  3.2  功能关联法
  
  历史遗迹大多存在于城市建成范围,空间上尽管仅作为一个点而存在,但功能上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在城市中却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藏于城市旧住区中的历史遗迹,往往与社区功能有密切联系。位于重庆嘉陵桥西村的鲜英故居,改造后作为社区的物业管理用房和文化室;另外一处抗战遗址马歇尔故居(怡园),改造后作为历史陈列馆供外地游客观赏,以此激活其功能并推进社区更新的步伐,甚至对社区其他区域的功能以及社区后期运营都有较强的提升作用[12].另外,位于城市中更加开放区域的历史遗迹,通过保护与利用后其功能的社会参与性更强,也将促进片区功能升级,并带动区域旅游功能的发展。因此,将离散分布的历史遗迹与城市功能进行关联,不仅有利于促进历史遗迹的自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带动区域的功能提升。
  
  3.3  空间关联法
  
  线性空间作为线性文化景观的空间载体,是实现事件关联、功能关联的前提和基础,即通过线性空间的关联,为人与历史遗迹的互动、区域历史遗迹的整体关联创造条件,同时满足人们可达、可赏的需求。在古代,区域历史城镇的关联大多是通过水路、陆路进行关联,从而形成不同的运河通道、茶马古道、古盐道等各种类型的交通要道。在山地城市中,山城步道往往作为古代人们生活出行的重要通道,而这些步道也正是联系历史事件的重要路径,因此,恢复历史交通要道,是历史遗迹进行整体关联的重要手段。
  
  4  关联性保护与利用视域的城市线性文化景观构建的一般步骤
  
  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不仅是文化景观的关于城市类的一种特殊类型,而且也是以线性空间为载体的交通线路,因此,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构建,需要以”文化景观“的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关联性保护与利用的特殊手段进行整体构建。即以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为媒介,借鉴关联性遗产保护理念,从”演进规律-生成环境-构成要素-生活需求-线性空间-城市功能“等方面对分散的历史遗存进行关联,达到历史遗存整体保护与利用的目的[13].
  
  4.1  演进规律关联
  
  文化 景观是关于”时间- 空间-文化“多维动态演进的客体,因此只有深度掌握了关联的演进规律与历史沿革,才能较真实反映其历史信息。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应首要从时空维度对其发展阶段、功能演化、景观演进及文化成因等方面进行挖掘,只有从历时性维度掌握了文化与景观的演进规律,才能更好地真实和整体地保护以线性交通为载体以及动态可持续地对其活态化利用。
  
  4.2  生成环境关联
  
  文化景观是由本体及其有机共生的环境构成的,生成环境是促进文化景观生成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从侧面集中反映了文化景观关联的历史信息,因此,挖掘文化景观,首要对关联的生成环境进行研究。对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目的是挖掘城市线性文化景观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背景)与自然生成环境(自然背景),追溯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产生的历史渊源。
  
  4.3  构成要素关联
  
  对文化景观的进一步认识,需要解析关联的构成要素。掌握其构成要素,为恢复或构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提供主要依据。因此,可通过事件关联法对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梳理与挖掘,对现存历史遗迹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如通过不同等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的申报,划定保护范围与控制地带)以及已严重破损的历史遗迹的以保护、复原为主,修旧如旧;新建的景观与服务设施应做到继承线性交通的历史和文化,使之和谐融洽。
  
  4.4  生活需求关联
  
  城市文化景观,是位于城市中与人们生活直接关联的景观类型,是以人为核心的景观。由此,城市线 性 文化 景观是服务于现代城市发展,同时也满足城市居民游憩、生活出行等需求,因此,通过各种线形交通交织形成网状的生活路径,即城市居民生活出行方式也存在形成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可能性,分析城市居民生活出行方式,可以梳理挖掘具有各种类型步行路径。
  
  4.5  线性空间关联
  
  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中的交通线路或部分保留或部分消亡。对于现存的交通线路,应首要进行价值评估,综合评估现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然后针对性提出修缮、发展策略[14].对于消亡的城市线性文化景观呈隐性,需要梳理和挖掘。可依据现存历史遗迹、遗址的分布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合理选择交通线路。也有部分生活型的城市线性文化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保存至今,服务于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游憩等需求的线性交通,贯穿于城市大街小巷,该类型城市线性文化景观呈显性,需要保留保护。合理连接交通路径,并通过设置标示系统、无障碍设施、便利服务设施、室外照明设施、绿化环境、景观小品、旅游服务设施等方式,整治改造线性交通,这是城市线性文化景观挖掘、建构的核心环节(图1)。
  
  
  
  4.6  与城市功能关联
  
  构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除了还原其原真性、整体性之外,还应通过有效的活态化利用以达到可持续保护的目的。应将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与周边区域功能进行关联,如覆盖并渗透到城市旧城各 个区域,结合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社区居民的游憩、文化旅游、生活公共服务等需要,将历史文化要素与现代文化元素如城市广场、生活配套设施等进行共享,实现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如对城市线性文化景观增加空间节点,塑造线路主题文化,线形交通界面的美化等方式,并将其与城市社区功能进行共享,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城市传统社区文化复兴双赢的目标。
  
  5  结  语
  
  当下在以存量为主导建设的旧城区,历史遗存正在被现代城市空间挤压,形成离散、孤立的碎片,严重危及到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因此,本文以城市线性文化景观为媒介,提出关联性的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旨在将位于城市中呈碎片分布且关联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点),整体联系成有机的文化景观群落,实现与城市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ICOMOS.  T H E  ICOMOS  CH A RT ERON  CULTURAL  ROUTES[R].  Québec(Canada)  ICOMOS  16th  General.  2008:1-11.
  [2]   王建波,  阮仪三。  作为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宪章》解读[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54(04): 86-92.
  [3]  单霁翔。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262-268.
  [4]  单霁翔。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 南方文物, 2006, 45(03): 2-5.
  [5]  单霁翔。 浅析城市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 2010, 7(02): 8-21
  [6]  俞孔坚, 奚雪松, 李迪华, 等。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人文地理, 2009,24(03): 11-16.
  [7]  肖洪未。 基于”文化线路“思想的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策略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2: 33-39.
  [8]  肖洪未,  黄瓴。  重庆渝中区抗战文化线路保护策略探索[J]. 中国名城, 2014, 28(09):58-62.
  [9]  WHTRAP.  The  Historic  UrbanLandscape, WHAT is the Historic UrbanLandscape?  [EB/OL](2014-04-20)。  http://www.historicurbanlandscape.com/.
  [10]  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  城市规划,2014, 58(S2): 42-48.
  [11]  肖洪未,  黄瓴。”文化线路“理念的城市线性历史遗产整体保护策略探索--以重庆渝中区抗战文化线路的保护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 北京: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2.
  [12]  李和平,  肖洪未,  黄瓴。  山地传统社区空间环境的整治更新策略--以重庆嘉陵桥西村为例[J]. 建筑学报, 2015, 62(02):84-89.
  [13]  王景慧。 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方法[J]. 中国名城, 2009, 23(07): 10-13.
  [14]  BOZIC  S,  TOMIC  N.  Developing  theCultural Route Evaluation Model (CREM)and  its  application  on  the  Trail  of Roman  Emperors,  Serbia[J].  TourismMa 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6(17):26-35.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