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库功能是民族干部教育的功能拓展,体现了民族干部教育的角色自觉,对于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干部教育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智库功能的发挥具有优势和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为此,需要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学员的参与机制、系统的协作机制和交流宣传机制,推动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民族干部教育;新型智库;功能拓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等进行了全面论述。2013年国家民委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提出成立智库是推动民族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一件大事,民族干部教育毫无疑问也承载着智库建设的功能。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和发挥好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库功能:民族干部教育功能研究的新视野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民族干部教育是指党和政府组织的、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教育”.由此可见,民族干部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是教育功能。而民族干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都是其教育功能的衍生。其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转化功能都只能在民族干部教育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中体现。这些功能都是民族干部教育者与民族干部、民族干部教育内部系统与社会外部系统之间关系的集中表现。除此之外,民族干部教育活动还具备智库功能。
通常我们说的智库功能,是指一定的组织或行为主体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战略研究、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对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反映的是民族干部教育系统与执政者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干部教育的主动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咨政性的集中表现。而咨政性是智库功能的核心,体现了民族干部教育的主动性、前瞻性、战略性。民族干部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宣传党的民族理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而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则超越了其教育功能,即在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创新民族理论、制定相关民族政策之前,民族干部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民族理论政策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因此,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的提出,是民族干部教育的角色自觉。民族干部教育者乃至整个民族干部教育系统,应该自觉地发挥智库作用,为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这是民族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民族干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可以说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是其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那么,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与一般的智库组织机构有何差异呢?我们一般把智库按所属的管辖性质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四类。这些智库的运作机制、经费来源、社会服务的功能各不相同。通常大家认为智库有三个特点,即从事政策研究、非赢利性、相对独立性。民族干部教育智库总体上属于官方智库。
民族干部教育智库跟一般智库一样,要求在科学研究中相对独立。民族干部教育者通过独立的科学研究就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用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其制定科学的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但是,民族干部教育在发展智库功能时不是片面地遵照一般智库的“观点中立”、“独立于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原则,智库建设和功能发挥的首要目的是为执政者服务,为民族群众的利益代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思路,因此,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这是民族干部教育鲜明的政治性决定的。因此,发挥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需要民族干部教育工作者超越单纯的教育功能,从更高的视野关注民族工作,充分利用民族干部教育的优质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民族干部教育在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决策咨询方面的作用,从而提升民族干部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二、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发挥面临的优势与挑战
民族干部教育的特殊地位和性质及其所具有的特殊资源,决定了其发挥智库功能具有相应的优势和条件。但是在实践中,民族干部教育发挥智库功能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民族干部教育发挥智库功能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干部教育高度重视,是民族干部教育发挥智库功能的先决条件和天然优势。民族干部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工作出现了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政府对于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如何解决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创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投入正在逐年增大。无论是国家民委的研究项目,还是各级地方民委和政府的研究项目,研究经费逐年增长。
其次,高素质的民族干部教育队伍是民族干部教育发挥智库功能的智慧资源。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民族干部教育,早在延安时期就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院校---延安民族干部学院。当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民族院校和地方民族院校,民族地区的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各地民族工作系统的干部培训机构以及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构成了分类分级合理的民族干部教育体系,拥有了数量庞大的从事一线工作的民族干部教育教学队伍和工作队伍。难能可贵的是,已经有不少民族干部教育机构开始自觉地整合多方力量,发挥智库功能。如开展“送上门的调研”是近年来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科研工作方面的一个创新举措。之所以称之为“送上门的调研”,是因为它与传统调研方式有所不同:学员到学院参加培训的同时,也带来了全国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种情况,是现成的、送上门来的调研资源。充分利用学员“送上门来”的调研资源,搭建起中央和地方沟通的桥梁,帮助基层反映情况甚至解决实际问题,助推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这些都为民族干部教育发挥智库功能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第三,通过多年的民族干部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民族工作,要靠好干部。因此,以培育民族工作好干部和高素质人才的民族干部教育,其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教育活动必须时刻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发展需要相一致。在开展民族干部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其优质的智力资源,发挥民族干部的作用,直接面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因此,拓展民族干部教育的智库功能不仅有利于民族干部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作的发展。在民族干部教育领域,全国各类民族院校的培训中心和干部培训中心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教育人才。随着民族干部教育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熟悉民族工作、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
(二)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第一,民族干部教育队伍的研究水平亟待提升。智库的影响力需要大量研究成果的支撑。当前,从事民族干部教育的师资队伍,除了完成正常的培训任务之外也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优秀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能被高层关注的成果很少。近年来,各地民族干部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学员的资源,发掘培训班调研平台的功能,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直接与学员座谈等渠道,及时整理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部门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以《情况反映》、《简报》等形式向上级民族工作部门和中共党委政府报送,发挥了建言献策的作用。如2009年至今,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共上报《情况反映》94期,其中,18期获中共中央有关领导或民委领导批示,有的《情况反映》引起上级领导高度重视,推动解决了民族地区的实际困难。但是这也仅是个例,尤其集中在中高层,很多地方或基层民族干部教育机构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和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和智库的作用发挥亟待提升。
第二,广大民族干部教育者的“智库”意识亟待强化。发挥智库功能需要有问题意识、对策意识、参与意识、评价意识。因此,民族干部教育者需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和对策意识,对民族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然而事实上许多民族干部教育者更多地满足于“纯学术”研究,满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参与意识和评价意识淡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上报相关党委政府作为决策参考的参与意识不强,通过自己的研究对国家相关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工作的决策进行检验和评价的评价意识不足。这种智库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民族干部教育者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全面相关。很多人认为,民族干部教育机构只是对民族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就行,只要宣讲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就行,更多强调民族干部教育的干部教育功能,重视培训人数而忽视培训成果的延伸扩展。
第三,民族干部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亟需优化。智库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人才作用的发挥,拥有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智库发挥作用的关键。然而,现实是,民族干部教育发展现状与智库建设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就民族干部教育定位来说,由于其主要的任务是开展干部培训,从教师层面来讲,一方面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活动,科研主要是围绕教学需求开展;另一方面现有的科研评价指标主要是论文和专着,而对“咨政性”的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重视,造成许多教师对智库类研究缺乏积极性。而从民族干部层面来看,有的民族干部把参加培训作为一项“福利”看待,自主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民族干部在工作中有很多实践经验,对做好民族工作、处理民族矛盾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概括提炼的能力。这些都制约和影响了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的发挥。
三、推动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发挥的路径
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的革新,也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更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打造一支稳定、高效的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建设队伍。
(一)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
民族干部教育机构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他们的民族理论功底深厚,忠诚于党和民族干部教育事业。探索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发挥教师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科学的智库成果评价制度。把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全面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机制,树立智库成果是重要的研究成果、智库人才是重要的研究人才的观念。二是建立科学的智库成果与绩效挂钩制度。明确智库成果与岗位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的关系,明确智库成果的奖励办法。三是建立符合民族干部教育智库运行特点的经费资助、经费管理制度。客观量化教师的智力投入并适当进行货币化补偿,适当提高智力支出比例,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二)建立学员的参与机制
民族干部来自民族工作系统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是发挥民族干部教育智库作用的独有资源。通过建立完善民族干部参与咨政研究的体制机制,可以积极开发利用民族干部中蕴藏的咨政研究资源和潜能,将民族干部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创造的新经验提炼转化为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的“富矿”.一是建立专题座谈机制,促进学员有效参与。围绕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定期组织有相同或相似研究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民族干部召开专题座谈会,充分发表看法、讲述意见,归纳、提炼后打造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咨政研究成果。二是建立问卷调查机制,促进学员书面参与。围绕既定问题长期对在校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据此了解实情,在总体把握现状的基础上,将学员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智库研究的选题方向。三是建立联合调研机制,促进学员全程参与。通过邀请学员作为咨询专家、评审专家,吸收学员进入课题调研组等形式,鼓励教师与学员开展合作联合攻关,发挥教师、学员分别具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为开展咨政研究奠定实践支撑。
(三)建立系统的协作机制
充分利用全国民族工作系统整合资源、上下联动,以推进智库建设,推动民族干部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大提升。一是建立围绕重大课题开展研究的协作机制。二是建立民族干部教育智库成果发布机制。依托网站、刊物、报纸等媒体,定期发布民族干部教育机构的智库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情况,及时推介可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咨政精品,做到系统内资源、信息、成果共享,为打造民族干部教育智库成果数据库打好基础。三是建立民族干部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机制。在重大节点、重大时段、重大问题上及时采集信息,及时反映民族干部的思想理论动态,以此为基础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四)建立交流宣传机制
智库的发展最终是要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民族干部教育智库功能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民族干部教育者的研究成果对于各级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决策的影响力。对此,民族干部教育机构及其教育者一是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最为关注的民族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并展开持续的跟踪研究;二是要积极开展与国际和国内智库之间的沟通联系,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三是要注重与媒体的沟通,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引导社会舆论,间接影响政府在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工作中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