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课程作为全军院校规定开设的军事基础课程,其知识和技能是认知战场环境、进行军事测绘标图以及适应野外生存的基本工具,是军校学员必修的共同科目[1];是当前各专业培训特别是本科教学中一门非常贴近部队、贴近作战的课程,是打牢学员军事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员的空间想象能力、拓展思维能力以及锤炼战斗作风和心理素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教学训练向实战化靠拢的重要抓手。本文紧贴学院教育训练工作实际,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按照继承发展、重在优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优化教学设置、改革组训手段、丰富教学平台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期推动学院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 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掌握资料情况看,国外知名军校和我军陆军院校非常重视该门课程教学建设。很多陆军院校将军事地形学纳入学员毕业联合考核重要内容。相比之下我院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技术性院校,在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设施条件方面的差距较大。
1.1 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1) 教学内容更新慢。我院开设的军事地形学课程所采用的是全军通用教材,教学内容是面向全军通用的,与我院所开设专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难以体现兵种特色。
2) 教学阶段衔接不紧密。总参教学基本要求明确
军事地形学教学分为基础教学和教学训练 2 个阶段。
我院安排在第 1、第 5 学期。基础教学阶段 20 学时的课程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安排在新生军政基础训练期间,因新生训练任务很重,对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教学训练阶段安排在第 5 学期,此时大部分学员对前 20学时教学内容已经淡忘。整体来讲,教学阶段划分跨度太大,衔接不够紧密、不符合教学规律。在课时设置上,针对不同专业安排有 12、20、30、48 等不同学时,课时设置与培育对象的素质构成需求缺乏科学论证。
3) 实践教学偏弱。在全军组织的 2014 年度“经纬杯”定向越野比赛中,我院个别参赛学员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下,找点不准确、失分较多;个别学员因未能按时到达终点导致成绩无效。表面看是心理素质不过硬,深层次原因还是参赛学员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提升不强,实践能力较弱,也反映出我们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的问题。在组织现地用图教学中,因条件有限,大多是在操场进行,野外现地教学仅安排 1 次夜行军,且训练难度较低,不能完全检验学员理论学习的效果。
1.2 教学平台、资源和保障条件亟待加强
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对训练场地以及军用地图、指北针、沙盘模型等教学保障要求非常高。如解放军理工大学建有含地形地图资料、信息化沙盘、GPS 等多种器材,集理论授课、室内作业功能为一体的地形认知专修室,还有包括丘陵、沙丘、山地、丛林等不同地形的多个训练场地。而我院暂没有可供该门课程教学使用的固定场地,缺乏沙盘等模拟训练器材,整体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
2 加强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的对策
2.1 按专业不同合理区分课程教学模块和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支撑,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课程建设的核心。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应紧跟学科发展和军事测绘导航技术的发展,着眼部队训练和作战需求,科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选编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2].
根据我院生长干部学员专业设置,结合总部教学要求、雷达兵部队任职需求和学员能力素质培养需求,通过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按专业期班不同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方式,根据不同专业科学组合教学内容[3],可体现专业和个体的差异性,避免一刀切。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可包括军用地图基础知识、现地使用地图、按图行进、卫星导航定位与军用时频等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标准执行。而原有的雷达阵地测量等相关教学内容则建议安排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不再设置在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军事基础属性。
2.2 合理设置教学阶段及课时安排
根据总部军事地形学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学员在校期间“当兵、当雷达兵、当雷达见习排长”三段式培养思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教学、逐级提升的原则,可将课程教学安排由第 1、5 学期调整到第 1、2 学期,既能避免教学衔接不紧密的问题,也能降低授课教员的工作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将课程教学训练划分为基础教学、逐级提升、巩固提高和综合训练 4 个阶段,贯穿学员在校始终,可确保全程不间断式训练,充分利用新生入学入伍教育(野外综合训练)、大一和大二 2 个暑期强化训练期间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规范教学组织实施,巩固教学效果。而针对生长干部任职培训期班实际,立足宽口径、打基础的原则,建议该课程教学安排在第 1 学期或在暑期强化训练阶段进行,参照总部要求及标准执行。
根据学院生源实际特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我院开设军事地形学课程的专业班次对象为生长干部学历和任职培训两大类,包括统招地方高中生、士兵学员、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国防生“(4 1”)、大学生士兵提干生等 5 种生源。在课时安排上,建议所有生长干部专业期班第 1学期统一安排 20 学时、第 2 学期统一安排 40 学时,其中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学员大一暑期强化训练阶段安排8 学时的辅导授课;预警探测指挥专业在第 8 学期“雷网”系列综合演练强化训练阶段安排 4 学时的辅导授课。这种安排兼顾了一般性和特殊性,既保证课程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也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组织的复杂性。
2.3 加大实践教学和考核比重
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坚持战斗力标准,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着眼按纲施训、分类指导、科学组训的原则,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提高教育训练综合效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另一方面,建议将原有的“70%的理论成绩 20%的平时成绩 10% 的实践成绩”考核成绩构成方式调整为“50% 的理论成绩 20%的平时成绩 30%的实践成绩”的构成方式,严格按照总部教学要求中的考核标准组织实施,并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实施计划。
2.4 加强资源、平台及常态化机制建设
根据学院发展建设规划,参考兄弟院校经验做法,在现有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基础上,针对当前军事地形学教学条件和保障方面存在的短板,重点抓好课程资源、教员队伍、教学平台、制度机制 4 个方面的建设。
1)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议结合学院教材建设工作实际,抓紧研究修订课程标准、优化课程设计,组织集体备课,开展具有兵种和专业特色的军事地形学教材立项编写,组织力量进行案例库、想定库和军事地形实验室建设[4-5].
2) 加强军事地形学教员队伍建设。建议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加大教员培训力度,充分利用院校协作平台,安排教员赴相关院校参加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军事地形学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结合学院教员教学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搞培训与练内功”并重,切实提高教员教学能力。
3) 加强课程教学平台和保障条件建设。建议着眼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重点加强野外训练场、实验室等教学平台建设和军用地图、电子地图、电子经纬仪、沙盘模型、“北斗”或 GPS 手持和车载终端设备等教学保障器材的请领筹措,确保能满足教学训练需要[6].
4) 建立常态化开展定向越野活动机制。建议组织成立定向越野兴趣俱乐部,组织有兴趣、有特长的学员报名参加,并隔年组织1次定向越野比赛、2年参加1次全国(军)性比赛,积累参赛经验、培养一批学员苗子。
参考文献:
[1] 陈阳晔,代海树。军事地形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0,24(1):69-70.
[2] 张文诗。军事地形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1-5.
[3] 张谦益,苑惠宁,张永杰《。军事地形学》教学在信息化条件下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重庆通信学院学报2013(2):89-91.
[4] 吴月琴。浅谈军事地形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4):52-53.
[5] 汪俊祥,唐洪斌。军事地形学现地教学探要[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3):32-33.
[6] 代海树,潘寿斌,李习想,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军事地形学课程中的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25(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