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06-21 22:28:04
   摘 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萌芽阶段,在当时红军队伍成分复杂、环境恶劣以及“左”倾路线干扰等情况下,经过广大红军官兵的努力,军事文化建设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文章从军事理论文化、军事制度文化、政治工作文化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红军军事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
  关键词: 红军 军事理论文化 军事制度文化 政治工作文化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军事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的建设均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处境极端艰难。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
  ( 一) 红军队伍成分复杂,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初创时期的红军队伍主要来自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从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旧军队,即雇佣军; 一部分是工农群众武装,主要来自农民群众。来自于旧军队和工农群众武装的官兵,虽然已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但还存在“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流寇思想”和“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比如,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湖南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随队南下到江西莲花时,已经有一大半人离队。毛泽东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可以说,建军初期红军军事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不是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而是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先进军事文化的影响,将不同成分的官兵塑造成甘愿为人民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军人。
  ( 二) 红军处境艰难,部分官兵思想动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城市是敌人统治的中心,而当时红军力量还比较弱小,只能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穷山僻壤中求得生存发展,靠没收土豪劣绅的不义之财来筹措结养。与此同时,国民党还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对红军进行了持续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红军的处境极其困难。1928 年秋冬时期,红军“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因此有的官兵在残酷的斗争中思想发生了动摇,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军事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凝聚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军心,使红军对革命充满信心,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
  ( 三) 王明“左”倾路线干扰,军事文化建设道路曲折1931 年 1 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在中央取得领导地位,统治长达 4 年之久。虽然他们的错误指示受到了各苏区党和红军不同程度的抵制,但还是使党和红军受到了严重损失,给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害。首先他们鼓吹唯成分论,排斥和打击革命知识分子,“肃反”中伤害了一些知识分子。而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正迫切需要这些知识分子来担当骨干力量。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严重影响了红军军事文化建设的步伐。其次是损害了红军行之有效的建军原则和政治工作原则。包括取消党对红军根本领导制度的党委制,用政治委员的个人领导代替了党委集体领导; 破坏了政治工作的优良作风,使政治工作出现依靠少数脱离多数的倾向,并在部分干部中造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坏作风。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军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萌芽阶段,工农红军的文化事业在这短暂的 10 年时间里,在内外夹击的艰苦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进行着军事理论、政策法规、舆论宣传、文艺作品等各方面的建设,逐步发展、繁荣起来,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 一) 军事理论文化的产生,人民战争思想的提出土地革命战争是一场艰难复杂、力量相差悬殊的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场军事斗争中,创造性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战争思想,并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完善,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丰富了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体系。一是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毛泽东是主张把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向农村进军,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 年初,毛泽东又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他强调,党和红军都要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二是游击战和运动战战略。游击战是红军创建阶段的主要作战方法。在频繁的作战实践中,红军指战员对游击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其中以毛泽东、朱德总结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最具代表性。1930 年,随着红军的发展和苏区的扩大,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在反“围剿”斗争中,红军指战员形成了一整套以积极防御思想为指导的战略战术原则。
  ( 二) 军事制度文化初具规模,红军正规化建设迈开步伐制度文化是以治理模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军事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建军之初,老一辈革命家就开始了部队各项制度的建设,不仅促进了红军的正规化建设,也为后来我军的军事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是探索了红军有关建设制度。红军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征兵制度、军队中党的组织制度等问题。1928 年 5 月,党中央制定了《军事工作大纲》,对红军建设的一系列制度进行了规范。比如,必须在团一级建立党支部,连一级建立支分部; 应当由苏维埃政府派出政治委员; 红军应实行“定期退伍”制度,“每六个月退伍三分之一。”
  这些制度的制定,是党中央对红军建设的初步设想,其中定期退伍制等并不适合红军的特点,但其他大部分都是十分有效的,对各地红军的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其次是不断完善了政治工作制度。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思想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1927 年 9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着名的“三湾改编”,开始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党代表制度和民主制度三项重大措施。1929 年的“古田会议”指出,红军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红军将政治部设到团一级,与司令部并行,从根本上提高了政治工作的地位。这些制度保证了党对红军的领导,确保了部队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是制定了一系列条令条例。1930 年 10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条例草案》、《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三个条例。这是红军建立以来中央颁布的第一批条例。1933 年后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红军暂行法规》、《中国工农红军暂行编制表》、《中革军委关于防空组织法的规定》、《红军党务委员会工作暂行条例》、《卫生员工作条例》、《红军抚恤条例》等等,涉及编制、作战、政治、后勤等方方面面。
  ( 三) 政治工作文化蓬勃发展,文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坚强有力红军创建伊始,党中央就高度重视红军队伍中的政治工作,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红军官兵的头脑,使红军在战争中体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定的政治信仰。首先是开展广泛的文化宣传。红军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有充分体现。会议指出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重大的工作”,它的任务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 “红军的宣传队是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工具”。
  1931 年,红军总政治部创办了《红星》报,进一步推动和活跃了红军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长征途中,条件极其艰苦,但红军宣传工作仍十分活跃。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贴满了墙头诗、宣传画。而且除中央的《红星》报外,红军在长征中创办了《战士报》、《红色战场》、《红炉》等报刊。这些报刊把党的战略方针和中心任务及时传达给广大指战员,活跃了红军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红军官兵的思想文化水平。其次是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红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要激发官兵这种精神,就必须实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古田会议”对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层为重点,以战士和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 要与文化学习相结合; 要着重于革命常识教育,以提高官兵的革命觉悟等。1932 年总政治部提出在基层设政治战士。政治战士生活在战士之中,了解战士情况,协助指导员进行政治教育,这使基层的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长征途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经过少数民族居住区时,红军官兵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纪律严明,充分彰显了红军的人民军队本色。第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一是歌谣。这一时期的歌谣大多数是红军官兵自己创作的,主要靠口头流传,比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永远跟着朱毛走》等。
  二是戏剧。中央苏区建有工农剧社,设有歌舞“蓝衫团”,各地的红军也分别设有剧社,演出歌舞、京剧和话剧等节目。由于红军官兵对戏剧的喜爱,在各苏区一度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红色戏剧”运动。三是漫画。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之余,红军官兵主要以漫画的形式绘宣传画,出板报壁报。目前在江西井冈山博物馆还保存有一批红军创作的漫画。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土地革命战争至今,我军的体制编制、官兵成分、使命任务和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事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发展变化,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事文化建设的许多经验却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
  ( 一) 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先进的思想文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队伍里存在着“拥兵自重”的封建军阀主义思想、标榜“革命正统”的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左”倾机会主义思想等,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不断冲击着党的领导。在与这些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思想领导的首要地位,及时进行“三湾改编”,召开古田会议,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环节,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红军,确立了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原则,使红军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确立先进的思想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三湾改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革命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官兵认清革命前途。86 年风云变幻,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我军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一刻都未停过,其尖锐性、对抗性较战争时期甚至更为激烈。战争年代,红军队伍中存在“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革命要往哪里去”的困惑,当今社会,西方敌对势力不断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对官兵的信仰、信念同样有所影响。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法宝,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到哪里,官兵思想武装就跟进到哪里,及时回答和解决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在广大官兵中营造先进的思想文化氛围,不断夯实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
  ( 二) 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红军的军事文化建设主要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仗打到哪里,文化宣传、战地体育等活动就做到哪里,有效培养了红军的英勇顽强、奋力拼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当时的红 1 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曾说: “红军的运动会和一般日常说的的运动会不同,它紧紧地结合作战。培养那种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压倒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1935 年,红四方面军就举行过一次“五一”运动会,项目设置主要有球类、田径、刺杀、投弹、识图、测距和利用地形等,这充分体现了红军军事文化为战斗力生成服务的特点。当前虽然已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但战斗精神仍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曾深刻指出: 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精神力量的较量。因此,在当前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着眼战斗力提高,不断强化官兵的理想信念和打赢精神。
  ( 三) 军事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塑造良好的人民军队形象党在加强红军军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维护红军的良好形象,先后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优待俘虏等制度原则,为红军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好感和拥护,也为红军在国际上赢得了形象感召和道义声援,为红军后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塑造军队良好形象,打造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仍是我们必须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随着我军对外军事交流的增多,在国际上展示我军良好的形象,积极宣传我军建设的成果,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军进驻香港以来,在香港市民中展现纪律严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良好形象,为维护香港稳定、促进香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军在参与索马里护航行动中,充分展现了我军和平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我们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塑造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把形象建设落实到军事训练和日常养成的点点滴滴中去,不断扩大我军军事文化在国内、国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M].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3]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4]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 红四军入闽和南田会议文献资料[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5]聂荣臻回忆录( 上) [M].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198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