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昌都战役是全国大陆解放的最后一次经典战役,作为第二野战军第 18 军第一参谋长的陈明义将军,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在昌都战役之前曾积极开展进藏调查研究工作,为进行昌都战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保障; 在藏区大力开展统战工作,为实施昌都战役争取了藏区人民的广泛支援; 精心组织勤务支援工作———为昌都战役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陈明义将军从另一个战线为昌都战役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关键词: 陈明义 第 18 军 昌都战役 历史贡献
一、积极开展进藏调查研究工作,为实施昌都战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保障为部队进藏提供地理信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地势险恶,交通复杂,国民党政府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这样描述道: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世上无论何人,到此者未有不胆战心寒的。”西藏民谚也说: “一二三,雪封山; 四五六,雨淋头; 七八九,正好走; 十冬腊,学狗爬。”可见,进军西藏,必须要熟知西藏的地理地貌特征,进而明确进军路线。当时的第 18 军既没有西藏的军用地图,也没有西藏的行政地图。作为第一参谋长的陈明义深知地形路线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他派人买了一本三联书店1950 年出版的《中国地图册》。依据地图明确了从四川雅安到拉萨,要翻越的十几座大雪山,要跨过的包括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在内的十几条奔腾咆哮的大河,还有要穿越的原始森林和大草原。这使得由第 52 师师长吴忠带领的,由第 52 师 154 团加上配属军工兵营组成的北路先遣支队首先从整体上对进藏路线有了初步认识,明确了进程的艰巨性,为他们后来 20 多天艰苦跋涉,最终到达与昌都隔江对峙的甘孜奠定了基础。同时,陈明义还作出决定,派测绘大队随先遣部队出发,首先到康定、甘孜等地进行地形勘探和路线调查。
这直接有利于随后由第 18 军军长张国华率领的军前指,能够准时、顺利地到达甘孜,组成军指挥机关,保证了昌都战役能够及时组织实施,同时也为战役中部队多路进攻、大迂回、大包围提供了地理信息。为战前动员提供参考信息。陈明义在部队进藏之前还亲自拜访了研究蒙藏的专家———成都华西大学的李安宅教授夫妇,从他们那里了解了西藏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前藏、后藏、阿里、达赖、班禅及各大寺庙和西藏的封建农奴社会制度、宗教、风俗习惯、经济等情况; 此外陈明义还走访了曾在西藏工作过的教师、气象工作者等,以获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都成为第 18 军在昌都战役前进行动员教育的参考素材,使得他们在组织昌都战役时能够明确进攻的重点,以及战争需要照顾的各个方面。
为胜利进军积极建言献策。陈明义还曾“向第 18 军党委建议,尽快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专门从事西藏问题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出进军西藏的各项政策。第 18 军党委采纳了陈明义的建议,很快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室经认真研究迅速写出了《西藏社会各阶层对我军态度之分析》、《对西藏各种政策的初步意见》、《进军西藏应注意和准备事项》等一批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对于我军理解和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很好地遵循“政治重于军事”的原则起了重要作用。
“第 l8 军先遣部队和云南、青海部队进入藏、滇、青等省藏区后,都认真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胞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保护喇嘛寺庙,为藏民背水、扫院、打柴、治病等,处处作好事,以模范行动很快感动了各地藏胞,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些事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说解放军真是‘新汉人’。藏胞由衷佩服我军纪律严明和爱民的行动,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尚未解放的洛隆、丁青、波密等地的土司、头人纷纷派代表前来要求我军进驻。”陈明义曾参加过长征,到过甘孜地区,他还根据自己对康藏高原气候的了解,与西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姚继鸣反复商量,作出了一个“五皮着装”的决定,“五皮”,就是皮帽、皮衣、皮裤、毛皮鞋、皮手套。进藏部队的战士穿上这些服装,感到非常满意,不仅抵挡了严寒,也提高了部队士气,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进藏部队的战斗力,为昌都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在藏区大力开展统战工作,为实施昌都战役争取了藏区人民的广泛支援1950 年 2 月 19 日,刘伯承曾郑重地对第 18 军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作出指示: “到了西藏以后要正确运用孤立顽固派,紧紧抓住中间派,努力培养提高进步力量的方针,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藏族人士,要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
可见,统一战线工作对于解放西藏意义重大。昌都战役发起前,为保证战役的胜利,陈明义不辞辛苦,到康区土司、头人的庄园、牧场,做了大量的藏族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例如,陈明义曾在甘孜一个林卡的帐篷里,会见了长征时期的博巴政府委员,后来的德格地区大头人夏克刀登,争取了他的援助。陈明义还拜访了德格女土司降央伯姆,向她宣传党的政策,争取她派出牦牛支援前线。经过陈明义耐心细致的统战工作,在昌都战役前后,夏克刀登和降央伯姆都曾派出牦牛运输队。“1950 年下半年,从甘孜至邓柯、德格,东俄洛至巴塘的 3 条路上,出现了 10 万头牦牛运输的盛况。”
与此同时,西藏各方都逐渐认识到解放军进藏的意义,开始以各种形式支援进藏部队。察雅的康古活佛还亲自带着帐篷住在邦达草原,组织牦牛运输,支援解放军。石渠县副县长罗布顿珠用自己的 40 头牦牛参加运输。德格县龚垭村妇女曲梅巴贞用自己的两头牦牛、一匹马,在 120 公里的运输线上往返驮运,雨雪天,她用自己的衣服盖住驮子,保护粮、物; 她还和男子一起参加担架队,在抢运我军伤员中,脚磨破,鲜血浸染藏靴,仍坚持前进。“如果没有藏胞这种大力支援,举行昌都战役就不能想象。所以,当时一些同志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昌都战役的胜利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而藏族人民对昌都战役的支援行动无疑与陈明义所做的统战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三、精心组织勤务支援工作,为实施昌都战役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1950 年 3 月 18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8 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庄严的进军西藏誓师大会。此—155—郭江明/试论陈明义将军对昌都战役的重要贡献后,33 岁的军参谋长陈明义一直担负着抢修交通和补给运输的重任。正是他在这两方面的卓越表现,为昌都战役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抢修交通要道,保证了昌都战役前的兵力集结。昌都战役只有在第 18 军参战部队集结完毕之后方能正式打响; 而抢修交通要道,保证了部队的成功集结。1950 年 4 月 28 日,由第 18 军副政委王其梅、第二参谋长李觉组成的军前指指挥之北路先遣部队第 154 团,在第 52 师师长吴忠、西藏工委委员天宝率领下,进驻康北重镇甘孜,5 月和 6 月又分别以一部进驻邓柯和德格; 南路先遣部队第 157 团,在第 53 师副政委苗丕一率领下,于 7 至 8 月进驻康南重镇巴塘。
而这时的第 18 军军部机关尚未到达,昌都战役缺乏决策指挥机构,难以进行。这段时间,第 18 军的后方部队在负责人陈明义的带领下参与了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主持的修路工作,其中就包括抢修雅安至甘孜段公路。据阴法唐回忆: “西南军区抽调了 6 个工兵团,第 18 军 3 个团和 4 个营及军直有关单位 18000 人,西南公路工程大队等单位投入施工。修路部队奋战四个半月,战胜了大渡河,打通了海拔 3600 多米的二郎山和海拔 4200 多米的折多山,于 1950 年 8 月 26 日通车甘孜。”
“随着抢修雅安至甘孜段公路于8 月26 日通车,军长张国华和军政治部主任刘振国率军部机关主要人员从四川出发,于9月5 日到达甘孜,与军前指汇合,组成军指挥机关,组织实施昌都战役。”可见,陈明义参与领导的抢修公路工作直接保证了第 18 军兵力的成功集结,进而保证了昌都战役的顺利进行。开辟运输渠道,为实施昌都战役提供了作战物资。陈明义将军曾回忆说: “我们第 18 军部队和‘支司’部队及四川大批民工、康区藏族同胞三方面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艰苦奋战,克服了各种困难,使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昌都战役的胜利进行。”
在昌都战役前后,陈明义和支援司令部主要从三个渠道为前线提供运输。一是已通公路的地方,用汽车运输; 二是在没有公路的地方组织人力、畜力运输; 三是空运。陈明义曾向王洪智等飞行员交代任务———空投两吨大米、一大麻袋银元给进驻甘孜的部队。王洪智等人克服高原地带给飞行带来的一系列困难,胜利实现了在青藏高原这一“空中禁区”的突破性飞行,完成了空投任务。在运输补给中,西南军区抽调汽车850 多辆,骡马3300 多匹,组成4 个汽车团、4 个辎重团,在川藏线上接力运输。据统计,“到1950 年底,汽车部队共运送物资 35000 吨,骡马驮运 1800 吨,空军投 900 吨。”综上所述,“昌都战役,是我军在特殊地区对特殊对手进行的从未有过的一次战役”,交通困难,大军行动不便,给养供应麻烦较多,而且牵涉到民族宗教问题,政策性很强。而陈明义将军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为克服昌都战役面临的特殊困难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廖祖桂. 西藏的和平解放[M].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2]祝辉.“金桥司令”———陈明义将军在进军西藏的日子里[J]. 党史文汇,2004( 2) .[3]王贵. 解放全国大陆的最后一次战役———昌都战役[J]. 军事历史,2007( 1) .[4]李战. 第二野战军十大主力传奇[M]. 济南: 黄河出版社,1999.[5]阴法唐. 昌都解放打开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大门[J]. 中国藏学,2000( 4) .[6]阴法唐. 解放西藏: 祖国大陆统一的最后一页[J]. 纵横,199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