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0-10-30 19:47:40
  摘要:针对高等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态学视角下,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构建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颖发展模式,从而能够提升高等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生态学;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类人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培养的管理类毕业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与社会实践脱节,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出现分歧。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时刻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生态学的视角,讨论了如何提升高等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
  
   一、我国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于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它指每个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存在一个明确的、清晰的位置。反观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部分高校并不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特点来确定本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等来确定,这种定位容易造成管理类人才缺乏竞争优势,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看作管理类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食物”的质量决定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质量。“食物”质量的低劣或者“食物”的营养不够会严重影响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部分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强调课本理论教学,专业课程很少与社会实践接轨,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
  
  (三)教学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师资是影响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管理类教学师资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水平、经验和相关能力会直接影响其知识的生产和传递质量,并影响如何正确指导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然而,现在高校管理类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书,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3].
  
  (四)缺乏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目前,高等院校缺乏管理类人才创新培养计划,过分注重课堂与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并不高。现阶段,高校培养的管理类学生严重缺乏创新、创造能力,原因是学生课堂学习中教师授课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听课,缺乏参与互动,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生态学视角下的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模式
  
  (一)教育生态学和生态化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美国Lawrence Cremon教授认为:“贯穿于克雷蒙教授的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这种联系又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4].”
  
  20世纪中后期,我国相关学者引进了教育生态学,主要以整体教育研究为主。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开始从宏观的教育,例如教育理念等,转变到微观的教育研究,例如课程生态化等。然而,目前国内外系统性地应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人才培养就是从学生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学生的培养与发展,认识环境因子对于学生发展的相关影响的过程。
  
  (二)生态化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模式构建。
  
  生态因子是指生态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影响因子。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高校就是其生态环境。对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影响的是生态因子。专业生态、师资生态、课程生态和管理生态是影响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生态因子。而且,这些生态因子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因子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这四大生态因子,探讨如何构建提升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发展模式。
  
  1.专业生态化。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管理类专业可以看作一个“种群”,而学校则是不同种群的集合,形成一个群落。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的规模和质量和专业的竞争能力等是管理类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成功的专业生态化可以促进高质量的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制定管理类人才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各高校管理类专业的规模和质量要适应社会环境并在竞争中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保持合理的专业规模和质量,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
  
  2.课程生态化。
  
  课程是高等学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元素。
  
  从生态学角度,课程是人才培养生态的食物组分,课程结构是学生发展的食物结构。课程结构和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生态化应该强调以课程教学为中心,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生态因子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为细化,例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应结合行业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上,应更加注重创新的课程设置。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建立“基础课 专业课 实践课”三维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即培养管理类的理念和意识,同时也传授了社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技能,使得管理类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及企业的需求。
  
  3.教学师资生态化。
  
  在管理类人才培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是不可分离的。教学师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薛金祥(2014)[5]认为教师可以看作一个“生物种”,也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可以运用生态学理论的种群和群落来探讨教师个体和教师队伍的结构状态。管理类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演变。
  
  管理类师资生态化发展,需要积极培养和引进综合能力和素质优秀人才,与企业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建立资源共享的长期合作战略,加强双方的交流,创建动态化、生态化师资引进模式,例如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师来授课,与企业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学校为企业提供知识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培训等。
  
  4.管理生态化。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规范因子,起到规范、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是提升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管理的生态化建设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优化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和谐的制度环境,逐步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教师-管理者-管理环境为逻辑顺序的生态关系。
  
  三、结论生态学视角下的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高等院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管理制度均应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综合培养优质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因此,构建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逐步提升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07-14)。
  [2] 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5-07-14)。
  [3]丁越兰,骆娜。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基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89-91.
  [4]胡学艳。生态化视角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208-209.
  [5]薛金祥。全球化下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生态化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4,(7):250-25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