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强国、教育是国家之根本, 只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 才能为国家培养创世纪人才, 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够保持鲜活能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最高等级学府,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流砥柱, 所以高校优化教育资源,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为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具有开创进取精神的人才。高校改革应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训练, 这条教育创新之路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民商法; 高校; 人才; 创新;
教育为国家之本, 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输出的基础设施, 更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后盾。高校作为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 加强基础科研设施和加强高新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显然是国家发展计划中的重头戏。高校应与时俱进培养大学生树立刻苦钻研精神, 培养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 探索已知和未知领域的知识。能够以独立或者团队协作形式进行科研, 才能有效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形成。
一、影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因素
(一) 教育改革滞后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沿袭着旧模式的一言堂, 教师讲, 学生听, 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欲望和潜在积极性, 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扩散而不是自主消化吸收。虽然各高校也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 但参与其中的学生还是少数, 没有作为教学任务开展, 教育模式明显滞后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蓝图。
(二) 科研认识模糊
就学大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社会调研和读书心得, 没有在主观上形成探索的求知欲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遇到问题求教与教师, 没有认清自己潜在能力的挖掘与自身知识结构需要扩充的需要。科研需要创新能力的开发, 更需要高素质人群在不断锻炼自我能力提升的促动, 重重原因导致了高校自身科研能力徘徊不前和科研水平难以提高的现状。
(三) 教师素质影响
高校部分教师将科研定位在晋职称的层次上, 而没有将科研创新意识介入到教学科研上。他们只是将小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领域, 直接导致他们在学术上无建树, 科研氛围薄弱。科研创新只是与职称利益挂钩的附属物, 搞科研在他们的意识里只是一句空话假话。
(四) 重结果轻过程
由于教师的先导性教育, 导致部分大学生也把社会上的功利思想, 带入到对科研创新项目中。他们将申请科研项目和结果视为以后就业的重酬砝码, 或者是为了能够免费读研。这部分大学生只是将科研创新结果界定在于我有利的一纸证书, 是日后能敲开方面自己获得更大利益的敲门砖, 因此, 他们没有将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项目上。
(五) 考核机制制约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依然沿袭应考制度, 将必修课、选修课进行试卷考试, 重结果轻过程和能力。这种以概念为主, 选择论述等为辅的制度, 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带来的各方面能力展示, 比如写作能力, 对新事物判断能力和协作动手能力。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 建构科研平台, 加强教育引导
培养大学生自主科研能力要在组织和结构上予以关注。以体系、成群组的形式, 把不同年级学生划分出不同能力阶段群落, 将学术科目作为他们步步为营的科研实践演习任务, 以学术科目结果考核他们是否参与科研任务为目的。学生可以在踏入校门后就参与与商民法相关的各种学术讲座和沙龙, 引导或者安排他们结成志向社团, 并深化为科研团队。由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扶持进行辅导, 正确引导他们产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积极参与创新科研兴趣。学生以群组形式进行科研后, 可以参加各种创新征文比赛, 循序渐进地步入科研创新殿堂, 提升他们专业化知识的存贮与使用能力。学生还可以利用社团不同志向选择本科科研方向和项目, 为大四毕业时的论文做预热和准备, 并通过四年的科研积累为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科研宗旨就是利用科研创新项目的建立和进行, 引导大学生能够自主建立起结构完整、逻辑致密的科研活动项目。
(二) 增进科研旨趣, 提升专业效度
民商法学院对大学生要坐专业性科研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科研面对社会现状, 扎根于时代变更的气息中。价值与之对应的是事物发展出来的事实, 大学科研要在事实中对学术成果进行验证, 逐渐让大学生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科研创新精神。在以“科研立项”为指导思想的社团基础上, 大学教师应为他们指点迷津, 让社团成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集体, 并将他们对科研创新的兴趣转化为成果论文书写, 帮助他们选题、评点然后再立项。大学生应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生活, 融合校风校训, 参与学院科研文明建设, 以适合国情、校情。民商法学院应在大学生科研生活上应以教师为客体, 学生为主体, 以知识性为基础、以趣味性为血肉、以适用性为结构的教师指导制度。规范大学科研创新项目能够有序发展和发生, 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校内外与专业知识对口的交际圈, 甚至是跨文化交际圈, 以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延伸, 巩固他们既有的科研成果, 延伸他们学术触角探求领域。
(三) 构建激励机制, 强化价值共享
民商法学院要为学生提供价值共享的科研创新结构平台。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在意识的创新科研能力, 外在的价值对于内在价值的挖掘是源动力。各院校可以利用学术研讨和相关刊物对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进行机制性鼓励, 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 对内对外给他们营造出肯定他们价值的科研气氛, 以此促进他们走进更深层次的科研领域。还可以适当的扩大社团规模, 群策群力, 进行大范围有益处的科研讨论, 激励他们探究新事物、新事件的信心的增长。
(四) 加强专业写作, 提升科研规范
规范是法学专业生的基础, 逻辑、书写、论点与论辩是法学专业基本的个人素质修养, 也是各学院应具备的基础任务。因此, 学院应定期与律师事务所, 法律援助机构等进行相关领域活动。比如进行正反方辩论提升学生语言理性辨识力与逻辑思维的缜密, 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与实践接轨, 拓展他们综合应对能力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规范他们工作实际有效性的范围。
(五) 注重实践能力, 凸显实务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科研应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针, 只有通过实践验证后的科研成果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 具有思想前瞻性的引导。各学院应在大学生在校期间,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国家的普法教育活动, 锻炼他们专业素养与实践的碰撞。专业色彩浓厚的实践活动能够引发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极大性质, 而科研成果又能促进他们进行社会实践, 二者结合就增加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 能够为日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三、结语
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大势所趋, 也是具有动态化、长期性特征的个体行为。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需要细化科研结构, 明确指导思想, 更新时代信息。只有不断的扬长避短, 才能为大学生素质整体飞跃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雪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独立学院法学实践教学探索[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7, 17 (04) :73-76.
[2]付子堂。弘扬法学教育优势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J].法学教育研究, 2017 (04) :13-24 347.
[3]张力, 郑志峰。从教育到实践:论法学硕士“理论型”定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06) :4-10.
[4]李伟弟。依法治国视角下卓越法律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8 (11) :30-31.
[5]唐海清, 张双英。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实习基地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17) :76-78.
[6]汤唯, 房绍坤, 金福海。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5) :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