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典舞剧是以中国古典舞蹈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舞剧种类,它通过融合传统艺术风格和古典意蕴内涵,追溯其深远的历史价值,表达现代化的艺术理念。而当下古典舞剧的发展,大多依托传统元素,缺乏引发共鸣的着力点,由此需要融合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舞剧《杜甫》依托"诗圣"杜甫史诗般的人生经历,通过舞蹈的设计、音乐的烘托和诗意化的构思,以符号化的表现手法幻化地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内外部强烈的对比冲突,将舞蹈、诗歌、音乐进行抽象化统一,无疑是一次将古典艺术融合进现代舞剧的成功尝试。本文将解构舞剧的内容、情感和设计,综合、辩证、客观地品析舞剧《杜甫》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舞剧《杜甫》; 古典舞剧; 意象化;
一、现实主义的人物,浪漫主义的雕刻
舞剧《杜甫》由重庆市歌舞团历时一年精心打造,并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自2016年4月28日首演以来,以其大胆创新的内容题材和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获得业界高度认可,"《杜甫》是继舞剧《红梅赞》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舞剧作品。"[1]不同于其他以人物为主要题材的舞剧,《杜甫》围绕"诗圣"这一特殊的人物展开,杜甫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精神特质也成为舞剧精神内核的重要支撑。对人物情感中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人民"也往往是伟大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以民为本"这一核心思想成为了联系人物精神世界和舞剧主题表达的桥梁。
《杜甫》依托经典的故事载体,点缀以现代思维与视角,其中,对典型现实主义的人物进行浪漫主义的塑造是这部舞剧的创新点。杜诗的人民性、家国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精神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凝聚着稳定意义的文化符号。[2]求官、做官、弃官;入世、处世、出世,这些构成了杜甫一生的主题词,在舞剧中,精心塑造打磨主人公不同阶段的细微变化,用大写意的手法将每一个情感进行还原与幻化。斯人早已远去,与其相隔悠悠的历史岁月,但编者大胆地对这一人物进行了重新塑造,依托杜甫创作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生动立体地塑造了有血有泪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对杜甫这一人物形象的建构主要通过其丰富的生平经历:少年杜甫因家庭背景富足,得以拥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然而落第,天宝六载,杜甫二次参加考试,却遭遇权相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再次落选。长安十载,杜甫都未能实现理想,为生计接受所学无用之职。后历经丧子,战乱漂泊,感慨万千,其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在序篇(壮游羁旅,踌躇满志济天下)中,杜甫首次参加人生中科举考试,满心欢喜,踌躇壮志溢于言表。此时的杜甫致力于为百姓尽心尽力,那时的他想来必然要在官场大有作为,然而落败。上篇(长安十载,求官谋事为苍生)中,他又参加了长安应试,谁知竟被考官李林甫从中作梗,再次落选。当时杜甫极尽渴望辅佐君王左右,维持大唐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却无门,迷茫彷徨,屡遭碰壁,他并不甘愿屈服于腐败的官场,在自我挣扎之后最终选择世俗的做法,几次干谒汲引,但都落空。官场之于国家,就如虫洞之于树木,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表面正处于盛世的大唐,内部却在悄无声息地溃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这一切杜甫都看在眼里,他眼中有正当壮年男儿的愤恨,他眼中有白发老人的不舍,杜甫切身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黎明百姓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始见端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字字泣血。下篇(弃官归隐,笔底波澜惊风雨)中,安史之乱爆发,下层人民苦苦作战而上层人却在载歌载舞,战争尾声,昔日舞女犹如傀儡,唐肃宗继位唐玄宗为新帝。此时舞台背景满目疮痍,皇宫破碎又重建,从歌舞升平到哀鸿遍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见到战死的士兵不肯瞑目,狠狠刺痛杜甫的心。这一切与他原本想为国家,为人民做的南辕北辙,归隐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尾声(登高望远,历尽沧桑唱大风)中杜甫眼前掠过种种过往,另一个自我也随之而去。
二、意象化的艺术塑造手法
此外,舞剧《杜甫》在表达设计上,也大胆采用意象化的处理手法,通过音乐、舞蹈和诗歌的结合,巧妙营造出哀怨郁愤且温厚醇美的主题艺术风格。舞剧的主要内容是由造型、技术、情感,思想四个要素构成。在舞剧《杜甫》中,最为突出的设计即"两个杜甫"和《丽人行》片段。"两个杜甫"代表本身的自我和另一个自我,也意味着怀揣天下苍生的一个杜甫和另一个不得已要趋炎附势,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的杜甫。两个杜甫之间有审视,有质问,也有震惊和理解。两个杜甫一开始的挣扎描绘出杜甫心里对于一方面看着百姓在战争中挣扎痛心不忍,而另一方面又必须要进入仕途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的矛盾。最终在一次对话中找到出口,脱下了官服,也就是放弃了另一个要入仕途的自我。《丽人行》片段使用大胆的服装配色和灯光效果,切合配乐,舞蹈演员将妃子的婀娜多姿,风姿绰约,风情万种,雍容娇艳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一派大唐盛世,宛如梦回大唐。
序篇(壮游羁旅,踌躇满志济天下)中,首先以哀伤的配乐及杜甫的生平诗歌概括杜甫命运多舛并且孤独的一生,而后与妻子稍显欢快的舞姿点明胸有成竹,意得志满的心理活动。上篇(长安十载,求官谋职为苍生)中首先用繁管急弦表现杜甫对于仕途的向往,落选之后,杜甫的独舞展现挣扎的内心,不愿放低姿态内心煎熬,最后做出选择。此时背景音乐变得沉重,官宦高傲姿态与其他应试人员的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官宦高人一等。《丽人行》舞蹈片段以华丽的配乐与舞蹈动作再现盛唐繁华。"安史之乱"前,响起简洁而沉闷的鼓点,征兵步伐一响一动,不加以繁杂的舞蹈动作,反而更加显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他归家却发现小儿已死;他妻子舞蹈极具感染力,从屏幕便可窥见作为一个母亲的悲怆,数次寻鞋渲染对儿子的不舍。杜甫这个人物的悲苦色彩被无限放大。此时另一个自我出现,苦苦挣扎,本我却如行尸走肉。下篇(弃官归隐,笔底波澜惊风雨)以诙谐的背景音乐暗示官宦内心的暗喜,官服犹如茧蛹,披着为人民父母官的皮,脱掉皮只为敛财,实在可笑。"安史之乱"后另一个自我再次出现,两个自我遇见不禁感叹"这还是我吗?""想我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却如丧家之犬,竟是我?"在两人一段挣扎对峙、和解的舞蹈后,杜甫弃官归隐,背景音乐转为欢快。家人团聚,灯光色调从压抑的黑和红变为轻松的绿色,也意味着杜甫从黑暗腐败的官场回到田间野下。
三、传统题材的多元化创新
舞蹈、音乐、诗歌是舞剧《杜甫》的三个主要内容支撑,这部舞剧也达成了舞、乐、诗三要素的高度抽象化统一。其中,舞蹈包括语言、节奏、表情、构图四个方面,音乐包括其深层次的意蕴内涵以及抒情功能,诗歌则是舞剧中对民族古典与元素的提炼与改造。在这部舞剧中对于舞蹈动作的设计另辟蹊径,一改具像化的动作编排传统,巧妙运用符号式的肢体语言,更好地达到了点、线、面结合的塑造效果,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技术,将充满古典韵味的诗歌投放至多媒体背景墙上,采取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演示方式,搭配以丰富多变的音乐、浓郁强烈的色彩、音乐性的创造和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表演风格独树一帜。
传统化的表达,传统化的叙述,传统化的还原。中国古典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同化力,这种包容性与同化力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典舞蹈的整合机制。[3]舞剧《杜甫》通过提炼汉唐舞的艺术特质,融合以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念,将舞剧中的古典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丽人行》这一片段中尤为突出的是:高级的粉白色服装颜色搭配、巧妙的"金蝉脱壳"舞蹈动作设计、古典夸张的簪花发型构思,"一颦一蹙皆是韵味"的舞蹈动作设计,活灵活现地向观者展示出雍容娇媚的嫔妃姿态,这一片段也深受大众的喜爱。除此之外,充满传统风格的设计还表现在其他幕中的人物服装造型的设计、古典音乐元素的配合、情节内容与历史文化的结合等方面,它们在情节、形象、肢体设计等多方面为观者重现了一个大写意的唐朝景象。
舞剧《杜甫》在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探索与创新,对传统内容进行多方面诠释的同时,也对现代化的艺术表达进行延伸。"异彩纷呈的舞种和绚丽多彩的舞姿""不落窠臼的语言及动作""动人的音乐和绚丽的舞美""炫目的高科技舞台布景"[4]四个要素构成舞剧的基本看点。舞剧不同于戏剧、歌剧等艺术形式,它是以人物肢体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非语言行为向受众传递情感信息,但舞剧《杜甫》的演绎却让无声的表达更加有力,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和画面对场境进行烘托渲染,别出心裁地吟诵无声的诗歌,带领观者走进人物的悲欢离合之中。以舞吟诗、以乐写意、以意抒情,这是对"诗圣"的致敬,更是对古典传统的致敬。
参考文献
[1] 《我市获得"荷花奖"舞剧《杜甫》载誉归来》腾讯大渝网,2018-10-12.
[2] 张轶男。论杜甫诗歌的大乘悲怀与家国观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7,A.
[3] 马福强。试论汉唐舞的新中国古典舞精神CNKI:SUN:YYYB.0.,2008-02-015.
[4] 张飞飞王磊。论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新变[J]音乐舞蹈社会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