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论文专业推荐10篇之第九篇:研究少数民族民谣的价值与内涵
摘要: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民族文化典型分支代表的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姿、百花齐放。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是在漫长而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谣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五个部分概述了少数民族民谣音乐。只有深入了解与研究少数民族民谣的价值与内涵,注入强大民族凝聚力的中国音乐才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少数民族; 民谣; 价值;
1 少数民族民谣音乐的史学价值
从我国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学界的相关发现来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密切的长达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史诗创作像一颗明珠,它既属于文学范畴,亦是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少数民族音乐漫长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并诞生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三大史诗":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这些史诗级民谣以历史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和背景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并广为传唱,通过精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生动地勾勒出了古代族人生活的鲜活画面和历史画卷。对研究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2 少数民族民谣音乐的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聚居在中国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赋予了这些少数民族天然的强大音乐创造力,为中国历史上歌、舞、乐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音乐体裁和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民谣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部分更是品种繁多,它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成果。大量对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研究著作表明,中国有24个民族存在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谣,这些民间民谣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显著的地域性,例如苗族的多声部情歌、侗族"大歌"等等,它们为中国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力佐证。
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谣音乐形式为研究中国传统和声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优秀的民谣作品和音乐形式也逐渐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创作的灵感源泉。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的丰富性和特色化、多样化,促使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从而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现形式,而民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少数民族民谣音乐创作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也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谣音乐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国音乐文化是由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积淀凝聚而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体系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我们必须要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其深刻的内涵。
3 少数民族民谣的经济价值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谣音乐文化资源,近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少数民族民谣音乐经济价值的研究。
3.1 多地组织原生态民谣比赛(展演)活动。
这几年比较成功而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有"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加设的"原生态"唱法组等。虽然参加的歌手不限民族,汉族歌手也可参加,但比赛获奖者大多为少数民族歌手,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谣一时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歌种,许多少数民族歌手脱颖而出,有的被推荐为歌种传承人,有的成了各地争相邀请的明星歌手,有的则被专业艺术团体看中成了职业歌唱演员。这些优秀歌手在全国各地不同场合演唱着本民族、本地区的民谣,有力地促进了民谣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也推动了青少年(尤其是乡村青少年)学习少数民族民谣的热情,这显然有利于民谣的传承与保护。
3.2 将少数民族传统民谣音乐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进行旅游村、民俗村建设。
当前,旅游村、民俗村的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除了各大都市建有规模宏大的民族风情园(如北京中华民族园等)之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点,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龙宫及广西的北海等等。这些旅游点的旅游项目除了参观自然景点以外,主要的就是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传统民谣音乐文化资源进行节目表演,让游客观赏。配合节目表演,有不少旅游点还同时出售民族服饰、土特产以及音像制品,通过这些旅游服务,既宣传、弘扬了少数民族风格独特的音乐文化,又获得了经济效益,为拉动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3 对传统民族音乐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将其纳入商业运转体系。
以韩国为例,他们经常在重要的旅游区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安排许多国家文化表演,如表演韩国传统的民谣、舞蹈、戏剧等节目;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予以配合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商家还在一些场合做了各种广告并推销戏装、面具、乐器、音像、书籍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商品。这种利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所进行的系列化商业运作,有效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旅游者,既传播了韩国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极大发展。
4 少数民族民谣在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由于受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的应有地位没有被确立。西方音乐理论始终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和主流形式,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再被忽视,逐渐边缘化。人们常常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少数民族的音乐形态和表现形式,用西方的发声演唱、演奏方法来评价和衡量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音乐和歌唱等。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就是不断向西方音乐学习和靠近。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往往被打上"土气""落后""奇葩"等标签。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更是把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当作一种点缀,可有可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始终没有被正视和承认,更没有被系统地纳入中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课程设置中被边缘化,导致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观念固化,文化审美出现严重偏差。
面对这样的音乐教育研究现状,呼吁广大的音乐教育者和音乐爱好者重视民族音乐、乐器、舞蹈的发展和传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音乐教育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5 少数民族民谣音乐的传播
民族民谣音乐的传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电视、电影等重要媒介宣传民谣音乐文化,让民族民谣音乐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在信息化、市场化的影响下,继承和发展民族民谣音乐当今最有效的途径是网络,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媒介丰富而快捷。诸如手机、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等,这种视听合一的传播媒介影响力巨大,深受群众欢迎。例如,中央电视台创办的《民歌视听》栏目、电视专题片《民歌魂》以及民谣大赛的节目等等,都起到了把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民谣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和音乐之乡,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因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被人所熟知。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会、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才能谈得上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地位、作用、价值的研究,才能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雅娟。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与内涵[J].黄河之声,2017(13):56~57.
[2]史永明。论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J].内蒙古艺术,2015(01):23~24.
[3]曾雪飞。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67~70.
[4]陈劲松。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现代解读[C].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2015.
[5]陈劲松。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J].民族音乐,2010(01):35~37.
[6]项多,蒋丽。对东北少数民族锡伯族音乐的探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16~118.
[7]黄学军。浅谈原生态民歌的传播[J].北方音乐,2011(0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