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修辞策略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8 16:17:41

  摘    要:萧红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具备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由于其一生曲折的生活经历,存在着萧红自身的影子,并且在曲折生活经历的影响下,萧红本人对生命及人生形成了独有的认知。而现代有关萧红作品的研究以文学角度作为出发点的相对较多,忽视了从修辞层面研究其文学作品的风格及特征。本文以萧红晚年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为例子,在分析萧红和《呼兰河传》关系的基础上,从变异修辞及反讽修辞两个层面对作品中的修辞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修辞策略;

  Abstract:Xiao Ho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emale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Due to the tortuous life experience of her life, Xiao Hong's own shadow exists in her literary works.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ortuous life experience, Xiao Hong's personal life and formed a unique cognition in life. However, modern researches on Xiao Hong's works have taken a literary perspectiv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have neglected to study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rhetorical level. This article takes Xiao Hong's masterpiece "The Story of Hulan River"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o Hong and "The Story of Hulan River",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rhetoric strategies in the work from two levels of deviated rhetoric and ironic rhetoric.

  Keyword:Xiao Hong; "The Story of Hulan River"; rhetorical strategy;

  萧红一生的经历短暂而且悲凉,但她本人却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作为基础,创作出诸多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萧红的文学作品中文体和人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借助散文化的诗性语言来平淡地叙述一些身边故事,萧红使用轻描淡写的笔致来书写人世间的生死。从当前对于萧红文学作品的研究来看,绝大部分都是从文学角度入手,而本文则是从语言修辞学的角度出发,以萧红晚年的代表作品《呼兰河传》作为案例分析了其中变异修辞和反讽修辞策略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帮助后世的读者对于呼兰河传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有效的理解,同时这也是对萧红文学作品研究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一、《呼兰河传》和萧红之间的联系

  萧红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为中国近现代着名女作家,被后世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一生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也正是因为萧红人生经历的波澜曲折,使其对于人生和生命形成了独有的认知,并且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呼兰河传》作为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和萧红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萧红将自身的情感经历、生病、丧子等诸多悲痛融入《呼兰河传》的写作中。该作品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实状况,当时由于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作品借助小女孩和女性的视角对作者的家乡进行了描写,写出一个美丽北方小城镇中人们的善良和愚昧麻木,极大地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悲惨。

  二、《呼兰河传》中运用的变异修辞策略

  (一)存在于语音层面的变异修辞

  纵观《呼兰河传》中的语言描写,在语音层面上出现的变异修辞,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做出全面的展示,同时也在事物的性状描摹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用的变异修辞手法,最具有代表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拟声变异。在《呼兰河传》的开头,便对呼兰河小城内的大泥坑进行了相应的描写,对于马儿掉进泥坑之后费力挣脱时鼻子中往外喷出的气的形容词是突突的。很好地展示了马儿为了挣脱泥浆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最终累得喘息的表现,同时这也说明了大泥坑的存在给人类和动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整部《呼兰河传》中拟声的变异分布较为广泛,再比如文章描写二伯咬着手里的东西,使用的是格格拉拉进行形容。这种形容词本身是对于物体发出的声响进行描写,这种拟声叠词的有效运用是作者以孩子的角度对呼兰河小城以及生活在这个小城中的民众进行审视,并借助孩子的口吻对小城中所发生的各种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童趣。

  (二)存在于语法层面的变异修辞

  《呼兰河传》中变异修辞策略的运用,还体现在语法层面的变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词性的变异。这里所指的词性变异,具体是指词语的转类或者是活用。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类习惯的语法特点和使用规律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另类解读人们传统认知里的词句。文章中对于团圆媳妇脸的描写是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在一般情况下,笑呵呵是用作一种动词,且在句子里一般都是承担着谓语或者是状语的角色,而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将这个动词转类成形容词进行使用,并与黑乎乎一起承担着句子里的补语角色,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团圆媳妇健康活泼的状态。同时这与后文中团圆媳妇挨打、接受驱鬼等一系列的管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当时社会中残存的封建思想对小城中人们的残害做出了全面的战士。第二,词语搭配的超常。在一般情况下,词语之间、修饰和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及搭配需要符合人们认知的通用语法规则。但《呼兰河传》中的语句并未始终受到这种传统语法规则的制约,在部分情况下出于满足语境需要的考虑,会经常对词语进行超越常理的搭配,最终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反常规现象。小说中描写到女人因为睡觉不仅头发乱了,就是那些疙瘩针也都跳出来了。可以做出"跳"这个动作的,一般都是人类和动物,但在这里"跳"字的出现及应用将小城中妇女懒散的生活状态以及发卷蓬松的特征做出了传神的表达。

  (三)存在于词汇层面的变异修辞

  在人们惯知的语法规则中,词汇尤其是复合词汇,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凝固性,表达出了一种相对较为完整和凝固的含义。但是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出于文章表达的需要,往往将一个完整的词语拆开进行使用。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国古代的语法规则中都是两句联用,很好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父母对于子女婚姻的要求。而作者却在书中描写到不听父母之命,不听媒妁之言。将传统语法规则中连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出了拆解使用,很好地表现了那些本身有一定来历的公子小姐在爱情观上的觉醒,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也为后文情感波折的出现埋下了相应的伏笔。

  除此之外,呼兰河传中变异修辞策略的应用还体现在语素的抽换上。语素的抽换,本质上是一种对词语进行的不合常理的改装。简单一些来说,就是以既存的词语作为出发点仿拟出一个全新的词语,并且由此诞生的全新词语和合乎规范的词语在部分语素上有着绝对的相同点。比如文章中对于团圆媳妇婆婆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左次右番地请胡仙、闹大神的描写,作者将人们传统语义认知下的两次三番这一词语改装成左次右番,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两个词语在意义表达上看似并没有区别,但在读者实际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却会带来不一样的效应,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认清团圆媳妇婆婆自身愚昧的本性,揭示了当时呼兰河小城内部人民的愚钝和麻木,并且这种讽刺在补充人物心理描写的同时,使得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同情其遭遇,又会原谅这些人的麻木。

  三、《呼兰河传》中运用的反讽修辞策略

  (一)将"荒凉"作为反讽的底色

  作为鲁迅先生弟子的萧红,很好地继承了鲁迅先生开创的改造民族灵魂的传统,在《呼兰河传》创作的过程中将当时呼兰城中人们在封建观念束缚下扭曲的灵魂进行了全面描写、刻画。并且在这个环节中,萧红对于导师文学创作中的惯用的反讽修辞策略进行了继承发展,并将反讽的修辞手法在《呼兰河传》中进行了娴熟的应用。而萧红在使用反讽修辞策略的过程中,是以荒凉作为底色同时与其创作中常用的诗歌般的抒情笔调做出了完美的融合。在《呼兰河传》文本的第四章中,荒凉一词的出现频率堪称最高。这也就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该章全面充斥着一股孤寂沉闷的气氛。书中对于院子里弃置的东西随意摆放,被人冷落而显出了荒凉之感,同时也描写出了家中的荒凉之感,家原本是一个温馨的概念,但作者却仍旧赋予了家一种荒凉的感觉。即便是作者进行了时间和院子较大、家庭成员数量较少等方面的补充,但其实根据《呼兰河传》前一章的内容不难看出。文章中主人公家家庭成员的数量并不少,但想要真正传达的却是一种无爱的荒凉。在文本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循环往复的将荒凉这个词语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文章中存在的荒凉之感。借助这种荒凉作为底色的反讽修辞,作者在文学世界中勾勒出的当时那个破碎且荒凉的人们生存空间状态和作品中人性描写中散发出的荒凉感觉,将荒凉的气息渗透到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但也正是因为将荒凉作为底色却使得整体的反讽修辞不至于过分张扬,而是出现了诗意一般的隐幽反讽。

  (二)在诗一般的抒情中进行反讽

  也正是因为萧红自身的人生经历较为波折,从自身对于荒凉人生的感悟出发,萧红自身的反讽修辞中始终充斥着一种同情和悲悯,并且这种悲悯是萧红代入自身的经历和身份进行书写,也正是因为这种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的方式,使得萧红在对底层人物的痛苦生活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为整个文学作品赋予了浓烈的抒情性,使得反讽修辞可以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进行。《呼兰河传》一开始就对于北地冬天的严寒做出了合理的描写,对于萧红来说,这种文学作品中的回乡在减轻其思乡之情的同时,很好地为读者传神地呈现了北国严冬的画面。但通过仔细观察呼兰河传中第五章对于冬天的描写不难发现,作者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不自觉的融化描绘场景的过程中,使得当时的冬天意象描写变为了带有某种意义的文学载体,是作者经营设置的意象的一种,将作者自身所具备的观点进行了隐含化处理。读者通过对于作者设置的冬天意象进行仔细的分析,就不难发现隐藏在冬天物象背后的反讽态度。通过呼兰河传中前后对于冬天的对照描写说明冬天尘封冰冻了一切,但实际上是在说人性也在冬天的环境里进行了冬眠,死气沉沉,而当时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习俗就是阻碍人们人性觉醒的"冬天".这种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精心设置的家乡生活中存在的意象,不但很好地表达了自身的言外之意,同时也组建了一种多重反讽意境为作品添加了诗意。

  四、总结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凭借着修辞策略的灵动圆滑使用,在为人们展示一个北方小城镇美丽的同时,并借助于各个凄婉的小镇故事,描写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和麻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凄惨的生活状态。其中所运用的变异修辞和反讽修辞策略,全面展示了萧红的艺术功力和才华,并使得整篇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刻。本文所选择的变异修辞和反讽修辞策略,只是萧红所使用的诸多修辞策略中的冰山一角,有关萧红《呼兰河传》修辞策略的研究还是在今后的努力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莫艳珍。《呼兰河传》的对照修辞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 刘艳。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6):81-92.
  [3] 陈旭。比喻修辞方法在萧红《呼兰河传》的应用研究[J].山西农经,2017(6):98-99.
  [4] 倪雪,张红岩。基于语料库的文体风格传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103-109.
  [5] 曾茜茜。《呼兰河传》比喻修辞格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6] 渠亚楠。略论《呼兰河传》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12):48-5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