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民族文化意象的传递---以土家族长篇史诗《梯

发布时间:2016-07-08 11:49:27
  摘要: 通过土家族长篇史诗《梯玛歌》的英译分析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典籍中的民族文化意象丰富,应遵循文化导向翻译策略,灵活采用直译、释义、直译/音译加文内外注释、增益、具体化、直译加副标题、替代等英译方法,实现少数民族典籍中民族文化意象的充分有效传递。
  
  关键词:少数民族典籍翻译; 民族文化意象;《梯玛歌》; 翻译策略。
  
  在土家族聚居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家族梯玛巫师通过祖祖辈辈之间的口耳相传流下了一部重要的土家族长篇史诗《梯玛歌》。这部典籍记述了土家族梯玛巫师在祭祀活动中的唱词,分为服司妥( 土家语记音,意为祭祖还愿) 仪式和杰洛番案( 土家语记音,意为解邪) 仪式。服司妥仪式唱词共计48篇,杰洛番案仪式唱词共计18篇。这些极富土家族民族意象和特色的唱词涉及的土家族文化意象极为丰富,包括饮食文化、村落文化、禁忌文化、生殖文化、巫术文化、崇拜文化、鬼神文化等。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传递这些文化意象成为《梯玛歌》译者深入思考的议题。
  
  一、少数民族典籍中的民族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即带有文化意义的视觉形象。从中国传统文论来看,“意象”是“表意之象。”如《周易·系辞》所言:“立象以尽意”.一般认为,“象”专指“物象”,即文人通过寄情于物,赋予物以个人意念。关于这一点,文学界亦有不同看法。陈伯海指出,“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具体来说,这些意象可以为“物象、事象、情象、理象”[1].从翻译学所研究的文本客体来看,陈先生的文论是较为全面与客观的。少数民族典籍中的许多意象的确不仅限于物象,如众多与民俗风情、祭祀仪式相关的活动即为事象,或行为意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民族内涵和文化意义,其作为意象的表征是显而易见的。谢天振在《译介学》一书中首次将意象概念引入翻译学研究领域,并明确提出“文化意象”概念,认为“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2]180.由谢先生对于文化意象的诠释可知,文化意象充分表达和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核、历史传承及社会生活环境,“文化意象”天然是与“民族”紧密相关的,这在少数民族典籍文本中尤为显着。如《梯玛歌》中的《劝酒》和《夜宵请神》是土家族饮食文化中的意象概念;《讨打发》、《仿两口子议事》、《赶场备牲》等行为意象则反映了村落聚居方式下土家族人的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拜男拜女》、《四门求男》、《求子问卦》等意象勾勒出生活在武陵山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土家族人在农业文明占主导的社会中对于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选时辰》、《丢鸡来鸡》等体现了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的禁忌文化;《拖磨子》、《利不收》等意象反映了土家族人在祭祀活动中的巫术文化;《三月堂》、《报家先》、《颂巴沙老母》等意象是土家族人在与自然环境和未知世界抗争时求助外界超自然因素的崇拜文化的体现;《开天辟地》、《渡阴河》、《托梦》等意象则源自土家族原始先民的创世传说及鬼神文化。
  
  二、民族文化意象的文化导向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的传递是目前译界讨论较为激烈的辩题之一,其主要争执焦点在于究竟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归化以译语为翻译归宿,在不干扰读者的前提下,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尽力以流畅的译语翻译作品,而不考虑文本的异国情调。归化则反之,以原语的语言文化为考量,在翻译时尽力保留原语文本语言形式与文化特色,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凸显翻译作品的异域文化。就少数民族典籍文本中的民族文化意象传递而言,其英译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文本转换过程,更肩负着对外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任,既要考虑到译语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更须重视民族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 因而,片面的倒向归化或异化中的一种都是不足取的。谢天振认为:“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地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2]174那么,谢先生选择的翻译策略是否就是异化策略呢? 他在《译介学》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从他对于文化意象传递的观点来看,完全异化并非上策; 文化意象应“充分有效”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采用靠近作者的异化策略似能做到“充分”传递,但过分异化而导致文辞艰涩,甚而无法理解或阅读,文化意象的传递便告“失效”了。翻译的文化导向策略认为,文化意象的传递不应囿于归化异化之争,而应视文化传递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二者之间选择较为合适的平衡点。这种策略力图再现原语文化的异质性,充分保留和传达原语文本中的民族文化特征; 同时,确保文化意象的传递在读者接受时获得文本意义的确认。民族文化意象承载了少数民族固有的、独特的文化信息,是西方译语读者在文本阅读时渴望了解的部分。从目的论角度看,文化导向翻译策略恰恰契合少数民族典籍对外传播的使命,即要传播“文化他者”,并且在将“他者”的差异性传递出去的同时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如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所强调的,文化翻译的任务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3].
  
  三、《梯玛歌》篇目中民族文化意象的传递: 英译方法阐释
  
  依据文化导向翻译策略,笔者结合《梯玛歌》篇目英译实践提出了七种民族文化意象传递的英译方法,并据此作一尝试性分析。
  
  1.直译。直译在英译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最能直接地传递民族文化意象,对外展示民族典籍的文化特色,是典型的异化法。若能不改变原语表达形式,即无须进行归化调节而同时忠实于原文,译者一般采用直译传递文化意象。
  
  例1 夜宵请神Inviting Deities to Late Night Snack( 服司妥第三十五篇《夜宵请神》)
  
  夜宵为土家族饮食文化中的意象,在土家族许多民俗活动中,夜宵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饮食安排: 在土家族“赶年守岁”习俗中,人们在午夜煮上甜酒糍粑作为夜宵,吃完后继续守岁到天明[4]; 在土家族“哭嫁”习俗中,新娘在出嫁前一天邀请最要好的九位姐妹一起陪哭,她们哭到半夜,新娘家会为她们准备夜宵[5].梯玛在祭祀仪式中用夜宵招待邀请的主神,表现出对主神的敬重和照顾有周。西方饮食文化中也有夜宵,且人们进食的时间大致也在半夜,只是吃的食物与土家族自然完全不同。笔者采用直译法将该篇目 译 为“Inviting Deities to Late NightSnack”,在文化传达上能够实现等值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回译性。
  
  例2 求男求女Prayer for Having Babies( 服司妥第四十三篇《拜男拜女》第一目《求男求女》)
  
  在该目中,梯玛唱词流露出人们对于生育小孩的迫切愿望: 此处对于生男生女一样期盼; 因而,译文中无需分别出现baby boy和baby girl两个意象,而可以babies统之。笔者以直译法将该目标题译为“prayer for having babies”,而该篇标题《拜男拜女》亦可直译为“supplication for having babies”; 有译者在英译这两个标题时,不加区分地全部译成“prayerfor having babies”,笔者以为不妥: 一者,这种做法不利于回译; 二者,“拜”相对于“求”在文体上更为正式,用相对更富文学性的supplication来指陈更为合适。
  
  例3 四门求男Prayer for Having BabyBoys in Four Gates( 服司妥第四十三篇《拜男拜女》第二目《四门求男》)
  
  从该目标题看,土家族人对于生男的愿望更为强烈。在第四十五篇《求子问卦》第四目《土话插说》中,唱词则更为直白:“嗯哎,嗯哎,鸡鸡从裤裤里吊出来,哎呦,人见人爱!”[6]337; 而第四十五篇第五目《接生》中的唱词也是只提男不提女:“你啊!铜盆盆洗乖男呀,铁盆盆洗乖儿呀”[6]337.笔者用直译法将《四门求男》译为Prayer for Having Baby Boysin Four Gates,译文直接传递baby boy这一意象,标题简明了然,且与《求男求女》一目的标题相对应。
  
  例4 报家先Reporting to Ancestors( 服司妥第一篇《报家先》)
  
  报家先是报请户主的祖先,请祖先庇佑。“报”意为敬告;“家先”意为去世的先祖们[6]1.该目标题体现了土家族对祖先的敬意和膜拜,是土家族祖先崇拜文化的体现,可直译为Reporting to Ancestors.与此类似的是,梯玛在仪式中也会求助于自己已故的师傅或历代师傅,如第十篇《请先师》即是如此,该题也可按直译法译为Inviting Deceased Maters.
  
  2.释义。释义是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思路,即加入适度的归化调节,避免由于完全直译而造成的意义传递失误。民族典籍中的许多文化意象在直译成英文后可能会因为译语语词相关义项的缺失而脱离原文本的真实面貌。较直译而言,释义在文化意象传递中的英译灵活度和自由度更为明显。
  
  例5 劝酒Drink Urging( 服司妥第二篇《安正堂》第三目《劝酒》)
  
  针对该目中的行为意象“劝酒”,笔者采用释义法,用“urging”一词将主人的热情好客之意传递出来; 若完全直译为“drink persuasion”,译文显得生硬而令人费解; 如选择更为常用的仪式词“toasting”,译文则只局限于敬酒的含义。同理,第二篇第七目《再劝酒》可译为“another drink urging”.
  
  例6 托梦Ancestors'Guidance in Dream( 服司妥第二篇第四目《托梦》)
  
  托梦的观念在许多民族文化中广泛存在,即梦中与已过世的亲人交谈; 在梦中,已故亲人通常会提出一些要求。该行为意象若按字面义直译为dreamof request,虽能传达托梦一词本义,却偏离了该目标题的主旨。该目是请祖先给梯玛托梦,指引迷津,并非向梯玛提出要求。因而,笔者结合该目唱词内容采用释义法译出主旨,即Ancestors'Guidance in Dream.
  
  例7 讨打发Request of Rewards( 服司妥第三十九篇《讨打发》)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讨打发”仍是当地村落重要的风俗之一,土家族在祭祀还愿、男女婚嫁等仪式上安排有“讨打发”的环节。这与一般的乞求施舍完全不同,而是参加仪式的人祝福主人家,并期望自己也沾得福气的一种习俗。因而笔者认为,“打发”这一意象不应译成alms( 救济) ,而应取“赏赐”之意释义为rewards.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土家族没有自身的文字,且言语也受到汉语的深刻影响,因而《梯玛歌》唱词中许多是直接用汉语吟唱的,“讨打发”便是其中一例。从韵律来看,该篇标题属于押头韵:“讨”字英译为request能够实现与reward在首字母辅音“r”上的押韵效果,从而再现了原语中韵律上的美学效果。
  
  3.直译/音译加文内外注释。直译/音译加文内外注释是在异化策略的英译方法,如直译、音译的运用基础上的归化调节,这种方法在完整移植原语文化的同时,充分兼顾译语文本的可读性,是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典型译法。
  
  例8 得粑粑 儿子Receiving Baba babyBoys( 服司妥第四十五篇第八目《得粑粑儿子》)
  
  在第四十五篇第六目《户主讨喜》中,梯玛会叫主人家接住两个粑粑儿子( 用糯米捏成的巴掌大的小人) ; 在求子时,主人家共做七个粑粑儿子,意为五男二女。第八目以“得粑粑儿子”为题,表现出土家族人期盼通过生育男孩延续子嗣的传统家族观念,其中的唱词也说明了这一点:“也呃! 接了八个儿子来,你香炉接代有香,你水缸接代来有水啊”[6]339.因而,与《四门求男》的英译相同,译者须将“男孩”直译出来。同时,由于土家语“粑粑”这一意象概念是西方文化中所缺失的,因而英译时宜采用音译加文外注释的方法译为:Receiving Baba BabyBoys,文外注释:Baba Baby Boys:palm - sizedminiature of baby boys handmade of glutinous rice,既保留了土家语的汉语记音,又传递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涵义。
  
  例9 利不收Libushou(a magic spell forprayer,meaning “to remain someone 'sproperty”) ( 服司妥第十七篇《起兵》第三目《利不收》)
  
  利不收是梯玛在服司妥仪式中的“起兵”环节所使用的咒语,是为了在收兵马时避免收了主人家的财产。笔者在英译该目时采用音译加文内注释的方式,保留其发音,以突显咒语的唯一性和神秘性;同时,加注说明该咒语的含义,便于读者理解。
  
  例10 渡阴河Ferrying Across River in Underground World( 服司妥第三十三篇《渡阴河》)
  
  土家族巫文化中的梯玛既能联通神灵,亦能接触鬼怪。在该目中,梯玛将历代先师、厨师、香官、动乐等众人请上船,由行船的鬼撑篙划桨渡过阴河。此处的阴河并非地下河流之意,而应为阴间的一条河流,在英译时应将阴间一词译出,即阴河译为river in underground world,而非underground river( 地下河流)。与此对照,在埃及神话体系中,人死后其亡灵要渡过阴河进入冥界,这与土家族的鬼神体系似有不谋而合之处。另外,《梯玛歌》中所提掌乌鬼为渡河掌舵之鬼,这与埃及神话中负责在阴河摆渡的掌舵者卡隆(Charon) 在所司职责上暗合。因而,第四十七篇第四目《与掌乌鬼盘歌》可通过直译加文内注释的方式译为:Song Dialogue with Ferry -ghost Wugui(Ferryman Charon in Tujia Mythology)。由此,笔者试图在少数民族宗教神话体系和西方宗教神话体系之间建立起部分的对应关系。
  
  例11拖磨子Dragging the Millstone( 服司妥第三篇第三目《拖磨子》)
  
  拖磨子是招魂术的一种: 梯玛在户主家中使用这一巫术,以示“拖魂”.其具体的做法是: 掌坛梯玛仰卧在晒垫上,肚皮上放一个簸箕,簸箕上放一扇磨子,磨子上放一口小木箱,木箱里放“失魂”者的衣帕,绳子穿在磨眼里,帮师梯玛绕晒垫不停地拖动磨子,并且口中念念有词[6]116.这种巫术意象或许源于梯玛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驴拉磨的观察。西方读者对驴拉磨的形象或感好奇,但必定不解其意,更不会将之与巫术联系起来; 因而,笔者采用直译加文外注释法将之译为Dragging the Millstone,文外注释:dragging the millstone:a witchcraft of conjuring ghost.When doing so,Chief Tima witch lies down on theground,and put a bamboo dustpan on his belly. In thedustpan is then put a small millstone,on which awooden case with the ghost's clothes is placed. Whilecasting a spell,Assistant Tima witch connects themillstone through a long rope,with which he draggs themillestone in a circle round Chief Tima.文外注释点名“拖磨子”为招魂术及其施法的情景,传递出该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
  
  4.增益。增益是归化调节的常用译法,是对异化策略传达信息不足的补偿手段,往往能够保证文化意象传递的准确性,提高译文的阅读审美价值。
  
  例12 仿两口子议事Imitating the Couple's Dialogue of Discussing Matters( 服司妥第四十篇第一目《仿两口子议事》)
  
  土家族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朴实的对话商议事情,梯玛在还愿仪式中将这一家庭生活场景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采用增益法,将“对话”这一隐含的核心词汇补译出来,使译语标题更为清晰,唱词的画面感更加生动。
  
  例13 赶场备牲Preparing Domestic Animals and Going to a Village Fair( 服司妥第四十篇第二目《赶场备牲》)
  
  赶场,也称为赶集,是土家族村落聚居方式中重要的经济生活方式。人们通过在集市上交易物品,满足各自生活所需。牲畜是集市上人们用于交易买卖的主要物品,因而“备牲”是为了赶集所需: 从逻辑关系上看,备牲应在赶集之前。因而,笔者在英译该目时先译“备牲”后译“赶场”.在英译“赶场”一词时,笔者考虑土家族村落文化的特点,采用增益法,在fair前补译出village,力图使民族文化概念的传递更为准确。
  
  例14 丢鸡来鸡Throwing a Chicken andAppearance of a New Chicken( 杰洛番案第十四篇《丢鸡来鸡》)
  
  鸡在土家族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意象符号。人们认为,鸡能通神灵驱鬼邪。因而在祭祀时,土家族人也会用公鸡作为供品献给祖先神灵,如服司妥中第一个仪式报家先的祭品即为公鸡; 而母鸡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干净的肉,是饮食和祭祀中的禁忌。在杰洛番案第十五篇《画符》中,梯玛也是用公鸡鸡冠的血来画符的。第十六篇《鸡公背邪》则详陈公鸡将哪些邪气背走。在《丢鸡来鸡》这一目中,梯玛称丢了九只鸡,丢到哪里,哪里就会跑出另一只鸡来。从该目内容来看,“丢”应为土家族当地方言,意为“扔”,而非“丢失”; 若译为lost chicken,则离题万里了。从唱词“丢在户主堂屋里,母的生蛋象冬瓜,公的会叫象喇叭”[6]389中可见,梯玛丢的鸡并非特指公鸡。笔者采用增益法将该目标题译为:Throwing aChicken and Appearance of a New Chicken,其中new这一修饰语是根据“来鸡”的情形补译出来的,有助于译语读者理解唱词。第十六篇《鸡公背邪》则标题直白通俗,可直译为:Carrying the Evils on Back by Rooster.
  
  例15 颂巴沙老母Ode to Pa Sa Grandma,the Patroness of Children( 服司妥第二篇第二目第四章节《颂巴沙老母》)
  
  《梯玛歌》第二篇第一目《请神》和第二目《颂神》中共出现了四位神祗,是梯玛所敬的四位正堂神,即头王太公、洞庭候主太、龙头带管三所、巴沙老母。巴沙老母也称巴沙婆婆,是保护儿童的女神; 头王太公、洞庭候主太、龙头带管三所这三位为神化了的当地土司,如头王太公即是土司彭公爵主[7].考虑到英译时民族文化意象的传递和理解,该目标题可采用增益法,将巴沙老母的神职译出,即Ode toPa Sa Grandma,the Patroness of Children.
  
  5.具体化。与增益法相同,具体化也是在异化策略基础上增加文化信息的补偿手段,是用下义词翻译上义词的译法。
  
  例16 选时辰Selection of Auspicious Date( 服司妥第十四篇《办传贺》第四目《选时辰》)
  
  土家人对出行日期有一定讲究: 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的说法,意为每月第七、第九日不出门,第八日不返回[8]; 因而,土家人出门通常会选一个吉日。该目中也有唱词这样说:“选年选月,选到今日,今天是美日良辰,好个啊吉日黄道”[6]185.在英译该目标题时,笔者采用“具体化”(specification) 的补偿策略,将其译为“Selection of Auspicious Date”,将“时辰”所隐含的“吉日”含义显性化,如此既能突出该目内容主旨,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6.直译加副标题。直译加副标题与直译加文内外注释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在英译篇目标题时,其副标题的译语表现形式往往能突出主标题的意图,通过归化调节起到诠释文化意象的效果。
  
  例17 三月堂Setting Sanyue Altar:to Worship the God of Meishan,the Dog( 服司妥第四篇《三月堂》)
  
  月在土家语中为鬼坛神,梯玛设三月堂是为了祭梅山神,而梅山是狗的意思; 安三月堂就是为了敬狗[6]141.土家族对于狗的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体现,并在梯玛的祭祀仪式中得到延续。笔者采用直译加副标题的方式,点明“三月”的土家族文化内涵。第三篇《腊月堂》则反映了土家族的动物崇拜: 设腊月堂是了祭向老官人,而腊为虎,向老官人即虎神[6]7,此篇可以相同方式译为:Setting LayueAltar:to Worship the God of Xianglaoguanren,theTiger.
  
  7.替代。替代法是文化导向翻译策略中最为接近纯粹归化的译法,但这种替代并非脱离异化的归化调节: 译文中的文化意象虽源自译语文化本身,但其文化涵义不能脱离原语文化意象; 译者对替代意象的选择须比照原语文化意象而定。
  
  例18 开天辟地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服司妥第六篇《开天辟地》)
  
  该篇对土家族创世神话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世上仅有的一对男女绕巴涅和惹巴涅将混沌的天地撑开,赶走多余的两个太阳,使大地自然欣欣向荣; 二人成亲,繁育后代。笔者并没有根据原文意象格式采用直译法,而是用《圣经》创世纪中的标题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替代,使西方读者能够准确领会该篇正是土家族先民的创世神话。从文化表现论的角度来看,这种替代翻译法的确能够在少数民族宗教神话体系和西方宗教神话体系之间建立起部分的对应关系,使具有民族特色的典籍译本更具可读性。
  
  四、结语
  
  民族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充分有效地传递少数民族典籍文本中的民族文化意象是尊重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态度。笔者在英译《梯玛歌》篇目时采用文化导向翻译策略,通过对篇目民族文化意象的解读,灵活采用直译、释义、直译/音译加文内外注释、增益、具体化、直译加副标题、替代等英译方法实现民族文化意象的传递。随着我国大量少数民族珍贵典籍和民俗文本对外译介工作的展开,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民族文化意象以及在保留文化信息的同时实现译文的回译性,甚而达到英译的标准化,对于未来英译工作实为重要。笔者希望本文的探索和发现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陈伯海。为“意象”正名---古典诗歌意象艺术札记之一[J].江海学刊,2012(2)。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76.
  [4]巫瑞书。土家“赶年”[J].寻根,2002(4)。
  [5]云汉。土家族的《哭嫁歌》[J].满族研究,1992(3)。
  [6]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梯玛歌[M].彭荣德,王承尧,译释。长沙: 岳麓书社,1989.    [7]雷翔。梯玛神系浅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3)。
  [8]游俊。土家族禁忌文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01(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