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沁县青年救国会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经验教训

发布时间:2021-03-11 21:45:01

  摘    要:抗战时期,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和国民党政府百般阻碍的双重压力下,沁县青救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己任,在根据地广泛发动青年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沁县根据地内,文化落后,广大青年的文化水平整体上较低。为提高青年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唤起他们的爱国意识,鼓励广大青年抗日救国,沁县青救会围绕冬学、夜校、识字班、读报组、读书会等各种形式积极展开文化教育活动,丰富青年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需要总结沁县青救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吸取经验教训,希望能为当今青年工作的进行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沁县; 青救会; 社会教育;

  一、沁县青年救国会的成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以后,我国一部分地区逐渐失守,沁县县城在1938年4月10日被日军攻陷。由于日军的恶劣行为,沁县方圆之内生灵涂炭。通过朱德、彭德怀的领导作战,经过10天的激战,敌人的围攻被打破,沁县被我八路军收复。在这一伟大战役胜利后,八路军英勇抵抗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县广大人民群众,使沁县青年更进一步觉醒起来。根据当时民先队已经不能适应抗日发展的情况和广大青年的要求,并且为了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县青年参加抗日救国,于是在沁县县委领导下,于1938年5月由张世晶、王绣锦、霍长春、南宁玉、王子伟着手筹备,成立沁县青救会。经过一段筹备,起草了成立《青救会宣言》和《告沁县青年书》,并协同各区推选出席成立大会的代表及一切事宜后,于6月下旬在沁县铜川中学礼堂召开了成立大会[1].沁县青年救国会成立后,积极地、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青救会和儿童团干部,全县各村普遍成立了青年和儿童组织。青救会工作日趋活跃,战绩日益显着。

  二、沁县青年救国会社会教育的内容

  在最不幸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中国青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压迫与束缚,遭受着严重的苦难。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没有受教育权,成千上万的工农青年被学校拒之门外,而在校内求学的则由于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方法不够完善,也并不能受到大家理想中的教育,所遵从的文化教育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更是相谈甚远。由于当时根据地文化发展落后、学校基础薄弱,无法适应根据地建设发展需要,太岳根据地青救会根据中央指示,要把青救会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在国民教育中的第一助手,成为国民教育的模范,同时坚持把提高青年文化水平当作长期任务和日常工作来抓[2].沁县青救会围绕冬学、识字班、夜校、读报组、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展开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

  进行冬学运动,广泛的动员活动、鼓励踊跃入学必不可少,同时也需要艰苦的耐心的教育说服工作。同时,使各个民众团体组织的力量相结合,工农青妇各救,应该动员所属会员加入冬学,并经过自己的会员去动员每个会员的家属,造成兄勉其弟,夫劝其妻,大家一起参加冬学的热潮。在各种机关里面应该利用冬学的机会来扫除文盲,要在冬学运动中,使任何一个机关里面没有一个文盲存在。各级干部应该在冬学运动中以身作则,创造学习中的模范例子,引导广大群众来参加冬学,在动员群众入学之时,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克服群众就学的阻碍,解决群众就学的困难。[3]沁县的冬学运动在遵循此原则上蓬勃发展,群众在冬季农闲时间,上课学习千字课、珠算、识字认字,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在课程安排上,不仅充实而且效率很高。在沁县十区的冬学组织,他们的千字课已经上了二十一课,珠算一般的已经能算三倍和九倍小九九,个别的已经能打二归三归了。根据县教育科的检查,在三十个人内已经有十五个完全会读会识会写。无论是从教育内容、学习人数规模还是学习成绩上,冬学都取得了一定规模的成绩,使得民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抗战意识不断激发。冬学并没有由于敌人的扫荡受到任何影响,相反地通过冬学,进行了紧急动员宣传,扫荡后,关于宣传解决与慰问救济工作,也都因为通过冬学而起了很大的作用。冬学既是青年学习文化的场所,更是进行政治教育的阵地。反扫荡后,根据办事处《告太岳同胞书》新华日报《声讨敌寇的烧杀暴行的宣传提纲》作为教材,接着配合自卫队的组织工作,以群众武装为主。目前又以反对亲日派投降卖国作为中心内容。通过这种教育,提高青年抗战的积极性,增强青年抗日斗争的热情,为动员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沁县青救会不但加强对青年的时事政治教育、前途教育,使他们保持着坚持必胜的信心、坚定的战斗意志,而且培养青年的文化学习能力。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为落实会议讲话精神,太岳根据地各级青救组织,适应农村青年的特点,遵循需要与自愿原则,创办形式多样的训练班、文化补习班,除此之外,沁县青救会还特意创办了如识字班、夜校、识字组、大众补习学校等,这些组织都属于识字班。当时在各村中,学习小组就有45个,开办了青年文化补习学校、午校、夜校等,参加青年有五百余人,学习内容是生产政策、文化知识、中央建团决议和团章草案等。这类组织主要依靠学生主动自学,不断提高文化水平。

  大力组织的读报组更为活跃,自从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以来,农村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读报,在1943年开始在农村青年中进行有组织的读报学习,不断订阅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对党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沁县,读报组团结了青年儿童,吸收农救会和妇救会会员加入,组成了村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读报组的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发展使民众的政治觉悟逐步提高。读报组成了党在当时教育农村青年最好的组织形势,具体体现了根据地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相互结合。在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广大青年进行教育的情况下,也通过战斗与生产的不断实践,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知识青年、优秀青年干部。

  三、沁县青救会社会教育的经验教训

  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时刻,中国青年运动始终保持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在抗日救国的八年奋斗中,沁县广大青年为抗日救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存在的不足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沁县青救会社会教育的各种组织形式中,部分青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识字观念,不把识字当成一件有益的事,反而认为是一件苦差事和负担,轻视识字学习之重要,不将学习坚持到底。想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把思想落后的青年有效的组织起来很困难,这就必须想办法。在工作方式上采用积极灵活、群众化青年化的方式,顾及青年的诉求,维护青年利益,团结最广大青年,为抗日救国而奋斗。用死板的形式来组织起广大青年群众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青救会下适合青年兴趣,建立各种各色歌咏、读报会等的青年组织,经过这些组织的活动,去建立会员健全的组织生活,才是可能的。

  沁县的青年教育工作中,青救会中青年工作组织者的热情十分高涨,对青年教育也一直十分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取消了青年工作的领导机构,对于青年的专门指导甚至被弱化,特别是在一九四二年以后,开展了精兵简政、整风运动,有些地方青救会逐渐被解散,甚至连青委也取消了,干部转业做别的工作。青年工作由党委和政府来监管。当时陕甘宁、晋绥、晋冀鲁豫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便出现青年工作中自流和组织涣散的现象,使下层各级青年组织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在极少数地区中出现文化教育、受教育重要性被一些农民青年忽视的现象,归根究底于青年干部缺乏学习、思想素质停滞不前、消极情绪工作和领导能力不足,这些问题都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李玉琦。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要拓展和深化[J].青年探索,2021(01):5-14.
  [2] 马立党。认清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N].解放军报,2019-06-19(007)。
  [3] 龚青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N].中国青年报,2019-05-07(00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