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指出标志作为一种图形符号,在当下的视觉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语言优势,可以直观、快速、高效的传递特定的设计信息。标志要想获得良好的视觉沟通效果,就必须在表现标志内涵的同时,在标志图形设计中把握好符号化、国际化、本土化、简洁化的创新设计思路,使设计出的标志更科学、更系统,以自身的形式美和内涵美感染公众。
关键词:标志;符号;视觉传达;本土文化
符号是社会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语言载体,图形语言是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标志图形便是最典型的一种图形符号,符号化的设计特征是标志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艺术形式的最根本不同。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定含义和特征的视觉图形符号,是沟通企业和消费大众之间最重要的视觉媒介,小小的图形世界,彰显着无尽的、丰富的视觉魅力和内涵,是图形思维创新语言表现的重要阵地。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里,标志设计的图形领域研究表现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手段,通过对标志符号的社会属性分析,转化和找到信息传达的有效方式。
一、图形符号解读
图形符号是以外物呈现的方式所表达的符号品种,图形符号不是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转变成一定信息后呈现出来的符号特征,图形符号的特征是图形的主体消失后会继续存在,图形符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概括性,在多种感觉通道上发生、形象思维的过程。图形符号在标志上的引入,使标志设计成为一种典型的视觉语言,使信息传播和内涵表达能够得到受众的重视,图形符号在标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是社会、环境、文化以及心理对信息传播的认知改变,是人类对美好精神需求的渴望。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全世界的人们都会有一个共性的认识,表现这些事物的图形符号体系也具有世界性的感知功能,所以图形符号是世界性的,不论民族、宗教、肤色等都会有一个共同性的认识,拓展了图形符号传播的范围。比如可口可乐标志(图1),利用飘逸、灵动、连贯的文字线条符号,展现出青春、激情、追求无止境的设计内涵。图形符号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对象,所以以图形符号为载体的标志可以直观、直接、明确、快捷和高效地传递出特定的内涵和信息,并且几乎不会产生歧义,使内容的理解产生明确的传达。
二、国际化是标志设计中图形符号的设计方向
标志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在塑造企业形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走国际化路线,作为标志设计的媒介平台,图形符号也必须走国际化的设计路线。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文化的视觉认同需求,在标志设计的符号化过程中抽离所有的与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使得标志图形符号可以符合在不同地区运行传播信息的需要,这些就是图形符号国际化的要求。标志图形符号设计的国际化是适应现今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意识的多元化要求。在标志图形国际化的过程中,文字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和设计环节。文字在标志设计中应用得也非常广泛,也具有图形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意象汉字为主要元素的视觉设计是一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表达方法[1].
文字在传播信息中概念明确,受众对文字的认知更侧重于思维活动,意义认知有一定的深度。但文字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缺点也很明显,不直观、快捷,并且还要受到知识层面的限制,普及程度不宽,所以把文字设计图形化成为标志图形设计走向国际的必然要求。比如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标志(图2),整体造型是个“包”字的变形设计,直接点名设计的主题,图形结构利用的包装盒的折叠造型,形象鲜明地传递出行业的特征。汉字意象化视觉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图形化,应当在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遵循汉字结构的特点所进行的文字笔画的艺术化、意象化、视觉化的表现活动[2].图形化的文字更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多元化的魅力,在直观传递信息的同时蕴含更为丰富的内涵,增加了标志图形的趣味性,强化了标志图形符号的视觉感染力。图形化的拉丁文字标志以它所具有的形、音、意使观者很容易理解它们的含义,这也就是当今国际间许多大企业纷纷使用图形化拉丁文字标志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图形符号化的标志形态具备社会符号语言的第一人称,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视觉优势突出,视觉识别不容易发生歧义,传递设计信息准确无误,自身具备简洁、明确、直接、有力的识别优势,容易被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接受,属于世界通用的语言表现方式。国际化标志的普及,是文化交流不断繁荣的象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3].
三、本土化是标志设计中图形符号的设计源泉
“地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现代标志设计也面临着世界的竞争。在国际主义现代设计风格思潮下,世界标志图形的发展表现的显着特点是在设计手段上显现出标准化制作、在视觉呈现上是单一化趋向,这些设计思维影响下的标志给世界的交流带来沟通上的快捷和方便,也带来了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视觉表现上的相似、接近和雷同,设计走向了单一的窄胡同,已经不利于信息表现和设计的发展。这一切促使着设计师去重新寻找和认识设计语言、设计方法和设计形式,建立一种立体的、综合的、多元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方式,创造性的、结构性地去塑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标志图形符号成为了国际化市场的当下走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时代,设计风潮追随时代审美,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观逐渐发展形成走向完善和成熟。时代大背景下的标志设计也在表现多元的设计风格,风格的展现需要设计元素的介入,民族文化的应用就营运而生。地球是由多民族、多种文化组成,文化特点显着、文化风格迥异,由这些文化介入的标志设计不但丰富了标志图形的视觉元素,也展现出了多元的视觉审美文化。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而多姿多彩的视觉设计元素,对这些元素的应用、研究和借鉴,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丰富了标志设计手段,也突出了中国化的设计风格。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图3),标志图形来源于中国的图腾“凤凰”设计简洁洗练,在突出行业特征的同时,传达出温馨美好的中国传统精神内涵。
设计是一场对话,是设计师和消费者、是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一场对话。设计也是一种展示,是思想观念的展示、是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个性风格的展示。在这场对话中,本土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和载体,通过它综合展示出的视觉符号体系,彰显一种民族精神的大美,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是可以给当下的标志设计以启示的。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时代审美的需要,也是本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融合有本土文化的标志图形符号,既能受到设计的青睐,也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展示出它自身独特而独有个性的魅力。
四、简洁化的标志图形符号设计趋势
标志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与其他的艺术设计形式最根本不同就是符号化特征,要想具备符号化的特征,标志的图形载体就必须在设计上高度提炼、高度概括、高度简洁,以简洁化的视觉形象作为信息传播的物化载体,让摆放在货架上的产品对消费者产生有效的视觉生理和心理效果,以自身的艺术美强化受众的视觉选择和审美记忆。标志设计中要想达到简洁化的效果,就要把众多的设计元素综合处理、整合在一起,使元素之间互相衬托,形体特征之间互相补充和借用,充分发挥出各种形态信息的优势,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4].
标志符号要想达到高度简洁的视觉感受,就要运用一形多义、抽象、共用形、正负形,以及象征等设计方法精简一切不必要的结构要素,拆繁就简,达到标志视觉语言的简洁。图形符号的一形多义属于视觉美学的范畴,多种形象共生在一个图形上,形成奇妙的视错觉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图形简洁化的同时传递丰富的视觉信息;标志要想达到符号美学特征,就必须在设计手法上去抽象和升华,抽象简洁化设计是图形符号发展的潮流,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两个或者多个形态,以它们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为基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共用形,共用形的设计可以简化不必要的结构,是图形简洁的有效手法,也是视觉创新表现的主要思路,比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图4),图形符号的设计采用共用形的手法,把心形、手、和平鸽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以简洁化的结构图式传递出关爱、青春、和平的青年人精神风貌;标志简洁化设计的象征手法,就是用一些约定俗成的主体图形替代那些复杂的、意蕴深厚的客体内容,利用象征手法设计的标志更容易在心理上征服受众,便于记忆。
简洁是自然发展的核心规律,也是设计发展的必有之路,是天人合一的、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简洁化的标志设计不是简单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的境界,是不断筛选、概括提炼出的视觉精华。快节奏的时代环境下标志设计的简洁化要宜简不宜繁,要形式设计与内涵表现并重,在一目了然的视觉美中传递企业文化、商品信息的内涵。
五、结语
标志设计是属于视觉传达的一个主要的表象符号系统,它的语言特点是鲜明、直观、简洁快捷,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作为信息阅读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标志图形符号的表现形式既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符合市场审美规律的、科学而客观的视觉形式,它的设计和发展具备完整的语言体系,这种符号体系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具有设计的延伸性和适应性,具备自身适应环境的进化惯性。标志的图形符号设计应该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要求标志图形符号“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使作为信息载体的标志图形符号不仅具有完善的视觉魅力,更有深厚的文化意蕴[5].
参考文献
[1]李广武。基于意象汉字的视觉创意构想思维透视[J].设计,2015,(2):136-137.
[2]李广武。“六书”造字法启示下的意象汉字视觉图式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9):110-114.
[3]李春燕。当代标志设计新趋势[J].铜陵学院学报,2005,(4):98-99.
[4]刘艳。标志图式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研究的新视野[J].设计,2015,(2):159-160.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