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发布时间:2014-08-06 00:03:01
  摘要:英美文学中短暂的意识流现象自由化了意识书写,同时,亦将意识流本体带入到了一个喧哗浮躁的语域之中,意识流的意识升华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意识流本质中的意识流变反而成为了意识流发展的终结者。
  
  关键词:英美文学;意识流文本;现代批判
  
  由心理学术语衍生而来的意识流,揭示了英美各国率先在其文学领域出现的意识流文学现象。意识流文学文本所追求的思维的不间断性,必然会导致其他诸多文学要素的间断性,因此,这种意识流本身即存在着某种不平衡性。事实上,虽然意识从来都是一个流动的、连续的整体过程。但是,无论是从阅读体验还是从意识理解来看,意识流都营造了一种貌似艰深的文本炼狱,同时,意识流强调人物在空间场景中的固定性,而人物的意识则在时间轴线中自由往来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物不同时间下的意识活动的叠加,使得意识貌似突破了时间限制,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轴中穿梭,借以实现人物意识流意义上的连续性。但是,意识流的意识与本体的不平衡性以及意识流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性,则使得意识流文本在审美、逻辑以及其他诸多维度上出现了难以单纯依靠意识挣脱的限制。
  
  一、意识流的本体批判
  
  1.喧哗与浮躁
  
  文学文本无论是从艺术性视角,还是从趣味性视角都较为忌讳过度的喧哗与浮躁。反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我们看到,意识流注重于强调内在真实性,令作者隐退化。此举虽然使得作者貌似居于幕后,但是过度的人物独白反而为意识流作品带来了无度的喧哗,这种喧哗使得某些作品中的对白失衡,从而导致了艺术性与趣味性为喧哗所取代。此外,意识流作品中的多重声音也使得独白的重复形成了文学艺术劣化之累。笔者并不否认思维发散对于文学文本的巨大作用,但是发散性应以不失其艺术性为宗旨,更应以不失其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等为原则,否则就极有可能流于一种虚妄的浮躁。英美文学中意识流的信手拈来使得意识的界线更加随意,这种意识流手法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形成一种过度意识流的浮躁。意识流的喧哗与浮躁进一步弱化了英美文学的可读性、故事性、趣味性,使得其中引人入胜的成分被极大地减弱,喧哗与浮躁显然共同谱写了一曲有失和谐的所谓意识流的乐章。
  
  2.时间与塑造
  
  文学文本是时间的艺术,是需要时间的渐进过程在读者脑海里不断地雕刻打造完形的,任何试图违反这一理论的作者或作品都将自食恶果。就拿伍尔芙的《海浪》而言,这部作品融合了人生的少、青、中、老四个阶段与天体中的太阳及月相影响下的海浪变化,加之六个人物的内心独白组成意识流,并杂烩起来,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娴熟意识流技巧。殊不知这种技法并未能如作者所愿完美地实现意识在文本中的流动,反而使得绝大多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心生疲惫。[1]《海浪》这部意识流作品的最大问题其实就在于忽略了文学文本的时间性,试图以影视艺术中的类似时空压缩或时空交织以及时空混合达成一种伪意识流的技巧。但是弄巧成拙的是,伍尔芙显然尚未达到能够驾驭文学文本的程度。事实上。文学文本中的时空观相对而言是较难突破的,试图或硬性突破的后果要么是作品流于所谓的意识流的无章碎片化,要么是彻底失去趣味性、可读性、艺术性。
  
  3.结构与织体
  
  意识流的问题不仅包括喧哗与浮躁、时间与塑造,而且还包括结构与织体等方面的问题。深刻剖析可见,意识流的文本结构的确是较为独特的,这种独特的文本结构同时也使得其中的织体变得片断化与弱衔接化。因此,从意识流的理论上而言,必然形成了结构与织体之间的二元矛盾性,思维、主观、意识这一渐进过程无法藉由空间结构中的片断化织体建立起最佳的文学直觉。同时,故事、情节、叙事等主线的意识流串接也会因织体的游离而进一步疏离,这无形中必然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节奏感与即视感。意识流的意识跳跃有时更会由与主题无关的事物生发,过多的、过度的这种大跳反而为本就脆弱的结构与失黏的织体带来过度的松散化,加之意识流所极力追求的与外界近乎绝缘的、保持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结构,更会使得织体难以为继。事实上,英美文学文本的意识流织体部分的处理是其硬伤。
  
  二、意识流的经典三元批判
  
  1.意识流的意识批判
  
  意识流作品就其形式客观而言较为丰富,尤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间蒙太奇等较为多见。意识流的多角度、慢镜、特写、闪回、剪辑、组合、叠加等技法,试图在文学文本之上构筑起绵延不绝的意识流下的流动语势,借以透过重组时空、重组场景、重组意象,达成对于作品主旨的意象表达。然而,从意识流的形式分析,意识流中的技法形式虽然众多,但不外乎也就是包含了有意的意识、无意识、幻象意识、语前意识等,这些意识与其诸多技法之间并未形成系统化的交互,反而使得技法形式与意识形式不可得兼。这就直接造成了意识流的最大问题,那就是有意的意识无序化,这种情况与其不可或缺的意识跳跃一道造成了意识流的意识乱序与意识空乏。[2]此外,文学本身就是无法以任何技法改变的时间的艺术,在创作与阅读进行的时间的延展过程中,任何刻意地压缩时空技巧都是表象的。实质上从时间概念而言都是无效的,刻意的时空腾挪技巧反而使得意识位置相对锁死且相对固定,这就使得意识流在文学文本中已经名存实亡。
  
  2.意识流的精神批判
  
  意识流的杰出人物非乔伊斯与伍尔芙莫属,二者的意识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给读者以飘忽不定之感,这种模糊与混沌显然会使得读者的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拜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所赐,轻则导致思绪的浮想联翩或精神的麻醉恍惚,重则导致精神状态的暂时性麻痹、混乱、失常,乃至癫狂。如果说这种批判有些危言耸听的话,那么不妨看看意识流杰出人物伍尔芙本人吧!她的一生是近乎精神病症影响下的疯癫的一生,并且,更为严重的是,每完成一部作品都会引发她的精神病症。她自己的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了她精神征兆反复发作的导火索。当然,这也可能是她之所以能够获得对常规思维、意识、观念彻底颠覆的原因所在,也可能是她由另外的犀利的视角得以更加锐利地观察世界的根本原因所在。当伍尔芙眼中伟大的乔伊斯病殁,伍尔芙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追随。
  
  3.意识流的心理批判
  
  从科学的角度与严格的心理学意义而言,每个人都存在着轻重程度不同的心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透过心理学问卷加以证实,这说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潜伏着心理问题,只不过这些心理问题的潘多拉之盒被正常的精神生活所闭锁,这些深埋于内心的潜意识下的心理问题一旦被触发,则非常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意识流作品中过多植入的幻觉意象、梦境意象、独白意象远比其他艺术作品更具触发性。因为,从心理学的严格意义而言,意识流动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无意识的,无意识触动下的模糊思绪引致的浮想则会让人如堕云里雾里般地陷于恍惚迷离,从而产生心理学意义上的近乎意识丧失的无意识状态或催眠状态。曾有外国媒体报道过读者在进入类似状态下的携书杀人事件,并引起轰动的社会心理效应。由此可见,意识流赖以自豪与骄傲的技巧反而极易成为人类的一种心理镣铐。
  
  三、意识流的形而上学批判
  
  1.意识流的审美批判
  
  无论是意识流的本体批判,还是意识流的三元批判,都是形而下的,从形而上学而言,意识流还存在着审美、逻辑、多维等的批判。刻意的追逐意识流动显然与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相悖,人物的飘忽性与意识的流动性一样在成为意识流作品的基本特质的同时,也一并大大削弱了其作为一部作品的整体的审美性。刻意突出甚至超越作品主旨的混沌反而从审美视角而言,极易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唯美的浮想固然可以联翩,而意识流对于现实解构的悲观,则必然会流于审美失衡。[3]诸如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即以缩影的方式意识流化了合理存在的荒诞性,这种苦行僧式的人道主义的社会反弹,将个案泛化为普适意义,反而造成了悲观审美的缺失,使得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性部分过多地为其阴郁性所疏离。在作品所表现的信仰基础与道德维系双重崩塌之际,便是意识流作品中的审美乏力之时。
  
  2.意识流的逻辑批判
  
  传统的文学作品以其线性关系与逻辑关系维系作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则逻辑较为复杂,非线性化也使得意识主导下的自由联想式的组织更加复杂化了文学文本的时间、空间、逻辑。从逻辑的视角来看,在意识流的作品中,文学文本为其语言技巧所架空,绝大多数意识流作者都更倾向于尽可能地将更多的内容压缩到既有的有限意象之中,这就出现了类似于叠床架屋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许多意识流着作中,思维的发散并不总是会回归至发散之前的语境,在很多时候还会继续发散。如《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中,就以同一意识,流变分裂为多条线索,并在多条线索之下不断地进行分孽与切换,进而形成一种意识流之上的意识流堆叠。这种堆叠显然使得作品中出现了逻辑复杂以及相关问题,尤其是其中的意识流的跳跃更是让逻辑关系游走于复杂与混乱的边缘。
  
  3.意识流的多维批判
  
  意识流的形而上学不仅包括审美与逻辑方面的问题,而且亦包括更多的其他多个维度方面的问题。诸如意识流过度追求作品中人物的精神表现,反而使得文学文本的语言成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剥离;同时,这种过度的精神内容的独白与叙事也成了直接造成意识流的另一弊端,那就是精神内容架空了作品的内涵,这种精神内容与作品主旨的“神散”使得意识流作品无法进行正常的现实观照与普世价值书写,反而让意识流作品自己陷入到自己特质所决定的陷阱之中,并且在其中越陷越深。[4]从英美文学的大视野观察,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意识流作品都存在着与现实的割裂感,这就间接地营造了意识流作品中的危机意识、孤独意识。这也就使得意识流作品在多个维度上产生了与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的相悖、权力话语的相悖、主流意识的相悖等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亦与20世纪40年代意识流的没落因素相吻合。
  
  四、结语
  
  针对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并非出于单纯的文学层面或者价值观层面的意识非议,恰恰相反,这种批判旨在探析英美文学中意识流这种文学样式的核心要素与其文学表象的内在特质。透过对于英美文学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我们看到意识流作品的本体方面显现出了意识流所无法摆脱的喧哗与浮躁。同时,诸多英美文学意识流作品中的时间轴线将作品的塑造能力进行了意识上的刻意扭曲与削弱,进而使得意识流的意识、精神、心理等诸多方面因此而出现了一定的艺术失衡。反映到形而上学的层面,则在审美、逻辑以及其他维度上都使得意识流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空间被这些问题所壅塞。
  
  参考文献:
  
  [1]申建军。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J].科技致富向导,2008(22)。
  [2]孙迎。唤起瞬间真实的存在[J].语文建设,2004(03)。
  [3]温晶晶。意识流视角下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35)。
  [4]殷人平,龚礼青。论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理论中的反传统性[C]//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南京: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1997:67-6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