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创作动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条件

发布时间:2016-08-30 07:55:30
  [摘要]作家为什么创作,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作家自己、心理学家、文论家的关注。动机的发生离不开主体系统,也离不开客体系统,主体的动因承载和来源于作家所有的过往生活。本文探讨文学创作动机发生以前所具有的可能性的条件,可以更好地探索文学创作动机的发生,揭示作家创作原因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动机;兴趣;能力;可能性
  
  动机的发生不是客体的简单模仿反映,也不是主体的自行创造,而是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牵连着外在环境与心灵世界中无数瞬息万变的相互交错的因素。我们把作家在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发生以前所具有的可能性的条件,称之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主要是创作文学的能力与兴趣。因为创作的能力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并制约着动机发生的频率和性能;而兴趣的孕育,就如同在土壤里撒播了希望的种子,是文学创作动机发生的胚胎与内核。
  
  一、能力
  
  任何活动都以能力为必要条件,能力是多方面心理特征的综合,不仅是指现有的成就,而且是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作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有着共同的特点,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影响文学能力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是素质;后天的因素指对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教育、活动等。
  
  (一)素质和知识
  
  首先,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根据捷普罗夫实验室的研究,天生神经系统敏感的人具有高度的感受性和反应性、印象丰富性和从事精细劳动的能力,从而有助于艺术能力的发展。在文学领域,童年智力超常,日后成为作家的人很多,如李商隐“五岁诵经书,六岁弄笔墨”,杜甫“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但素质只提供了发展的某种可能性,能力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知识是后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据以采取行动产生创作动机的经验系统,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思想材料。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文学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必要的构成要素。作家的知识结构有三个显着特征:1.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2.广泛的实践经验知识。3.形象化、审美化的特征。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具有广博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他们对生活素材与知识内容的吸收,不是冷漠地、纯客观地接受,而是审美地选择、改造与加工。这样的知识结构,是作家的生活阅历、文学和思维修养的问题,是文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二)基本能力
  
  文学能力是一个有多种性能或成分构成的复杂结构,作家需要具备特殊技能,这些技能被整合为创作能力的基本结构,并构成创作动机发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与创作动机发生密切相关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种;
  
  1.艺术观察感受能力
  
  观察为创作动机的发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而审美感受异常的丰富、强烈,才能激发作家的创作冲动。它不仅制约着作家创作冲动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创作动机的内容和性质。一切文学创作都发端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观察和审美感受,在平常生活中得到并不平常的收获,成为创作动机的来源。同时,文学的观察和审美感受带有着强烈的情感,其内在指向是针对事物的审美属性,而非功利的实用、政治、道德、宗教等属性,因而决定了文学的动机比其他活动的动机更有着审美价值的倾向。
  
  2.表象的情绪记忆能力
  
  文学记忆与其他记忆不同之处,就在于表象记忆、情感记忆。巴甫洛夫认为,表象是“感觉的记忆”,它的基本特征是直观性和形象性。作家以直观的形象记忆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存储,还可以对人的形象进行回忆,或根据别人的描述,对某个人物进行想象的创造。作家的表象记忆又是以情绪记忆为特征的,情绪记忆是融入感情的一种记忆,比“机械记忆”“运动记忆”更深刻、更持久。这种记忆能力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对于创作动机发生的意义。例如:雨果十六岁时,目睹了一位姑娘被判“仆役盗窃罪”所遭受的酷刑,以至数十年后,他还不能忘记那残酷惨痛的场面,转化为了创作《巴黎圣母院》的动机。
  
  3.形象的思维能力
  
  文学创作的思维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是“用形象来思考”,以想象、直觉作为思维运动的重要形式。想象力是动机发生的一种情感动力,当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达到一种临界点的饱和状态,受外界的触发,想象力飞跃驰骋,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因此,明代诗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形象思维中的直觉力,是创作动机触发的重要心理机制。直觉的出现是作家长期的心理积淀、心理储备所形成的无意识的作用,一被刺激,就会迅速获得顿悟的效果。像《红旗谱》的作者梁斌,在创作前对生活的积累处于无意识的朦胧状态,直到一位老人的出现,开始了创作有目的、有方向的追求。
  
  4.艺术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创作动机发生的心理基础,因为反思是作家的一种理性反省能力,是作家对艺术感受、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它包含着对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认识与评定,而作家只有在对自我文学能力确证的基础上,才会进行创作。同时,反思能力为创作动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它是人的认识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不可或缺的思辨能力,作家平日材料与情感的积累是零乱琐屑的,反思是对作家积累的东西的整理和审视。反思还是创作冲动向创作动机转变的重要思维能力,因为创作动机不仅仅是情感的倾泻,它的最终确立需要作家理性地过滤和控制,理性的反思帮助作家对欲言之语形成更为清醒的认识,从而确定题材与目标,迅速地找到创作的突破口,很快地进入创作。
  
  二、兴趣
  
  文学创作潜在的条件之二是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文学动机的最初萌芽就是兴趣。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使主体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引导他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兴趣具有很大的动机成分。如英国小说家威廉·博伊德说:“我写作,因为我乐意写”;约翰·斯坦倍克说“提起笔来就感到心情舒畅,强烈的创作兴趣成为从事文学创作的内部动机”.
  
  与此同时,兴趣与能力是密切相连的。人们对能够反映自己的能力、自己胜任的事情总是较有兴趣,因为成就感可以使人满足和快乐,相反的,对于自己无能力胜任的事情必极力回避。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方法,所以,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产生和提高兴趣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反过来,兴趣是作家获得丰富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必要前提和心理条件。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集中注意力于它,还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它,整个心理活动都异常的兴奋和积极,保持一种旺盛的热情,从而使相关能力的得到提高与培养。兴趣与能力一样,与个人的生活背景、经历是分不开的,童年时期尤为重要。据幼儿心理科学实验证明:12岁以前的儿童,是文学动机基因发生的最佳年龄阶段。
  
  而在这一时期,产生文学兴趣的方式很多,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1.艺术氛围的影响。儿童在学龄前这段时期,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职业、爱好、兴趣,可以直接传给孩子。我国古代有不少文学世家的例子,比如三国时的曹操、曹丕、曹植,宋代文学史上号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有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读书的方便条件,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的也不计其数,有的成为了着名的作家。高尔基从小在外祖母身边生活,听她讲故事和唱歌,他说这令他耳濡目染民间文学,形成了他的潜意识,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2.师友的诱导。儿童的文学兴趣有的是父母的指引,有的是师友的引导。郭沫若的启蒙老师沈焕章在引导他走上文学道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沈先生一次与学生钓鱼,在手背上写了“钓鱼”二字,要学生所对,郭沫若便随口而出“打虎”,沈老先生拍手叫绝,称道:“此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老师的一句话,引发了郭沫若童年的“诗趣”,此后,郭沫若背诵大量的古诗,开始领略古诗的韵味与诗美,在十三岁时写下了自己的处女作《村居即景》,显露了大诗人早期的才华。
  
  3.童年情感的缺失。作家童年生活的一些缺失性的经历和体验,会给作家的兴趣发展带来影响,并具有心理动力学的意义。国外社会心理学家调查:“杰出的英国作家和诗人中,有55%的人早年丧父或丧母”.但庆幸的是,儿童时的不幸有利于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在文学的幻想中得到慰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幻想中的幸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偿。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母亲逝世,父亲的恶劣典范作用,在同学眼中,“是一个严肃而又喜欢沉思的孩子……很少玩耍,课间休息时也几乎总是手不释卷”.痛苦的体验、作家生活的不幸,使文学的兴趣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
  
  除能力与兴趣之外,动机发生还与世界观、价值观、性格、认知等有密切联系。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动机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性格,它的许多特点都是决定着人的行为举止深刻而积极的动机,往往受相似或者相同动机所支配的不同人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相同的倾向。认知也是影响个体动机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动机=效价×期望,这里的效价和期望,就是个体的主观认知。
  
  总体而言,每个作家都是独特的“一个”.影响动机的个体因素随个体的差异性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但特殊的能力与兴趣构成了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的基本条件。作家早年的兴趣如同种子深深地扎根于作家的心中,与创作的能力相辅相成地生长,产生出创作的内在需求,成为创作的直接内部动机,并随着不断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注入,在作家的身上形成一种自然的创作心态,准确地说,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定势,成为创作动机发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瑞青。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D].山东大学,2013.
  [2]张婷。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与美术基础教学探索[J].现代装饰(理论),2004(6):224.
  [3]约翰·斯坦倍克。谈谈创作原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96.
  [4]桑影影。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与无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