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皖北地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开展林药复合经营,可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以短养长,形成良性循环模式。本文科学系统地总结了林下紫花丹参复合经营技术要点,包括林分选择、整地、种根选择、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贮藏等技术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皖北地区开展林下紫花丹参复合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紫花丹参; 林药复合经营; 林分选择;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皖北地区;
Abstract: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land resources under forest to develop the forest-medicinal herb compound management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benign recyclable pattern regarding long-term cultivation benefiting from short-term.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lanting techniqu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under forest were summarized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 the stand selection, soil preparation, plant selection, planting, field management,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and harvesting and storage, etc., so as to provide potential and cruci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the compound management of S. miltiorrhiza Bunge under the forest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Keyword: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forest-medicinal herb compound management; stand selection; field management;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紫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光,在入春地温升至10℃左右时开始返青,在气温偏低的地区,植株长势不旺,幼苗出土也偏慢。气温在20~26℃、相对湿度在80%时,生长旺盛。待秋季气温降到10℃以下时,地上茎叶开始枯萎,-15℃时地下根茎也可安全越冬。紫花丹参以干燥的根茎入药,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安神宁心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花丹参有效成分能够有效治疗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以及"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皖北地区每年新增新造林资源逐渐丰富。根据走访调查可知,皖北地区土地流转价格达到7 200~15 000元/hm2,较省内其他区域土地流转费用偏高。林业产业周期长,投入高,需要有附属产业支撑,以短养长,形成良性循环。充分利用新造林林下土地资源,以耕代抚,降低新造林管护成本,开展林农、林药复合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的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有效利用村集体林下土地开展复合经营已有成功的典型,例如安徽省林业局定点帮扶村---界首市代桥镇刘寨村,通过把村集体林业产业发展、贫困户公益性劳动、贫困户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结合在一起,适度规模开展林下紫花丹参等中草药、红薯等种植,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
1 林分选择
光照条件是影响紫花丹参生长的一项主要因子。林下种植紫花丹参应选择林分郁闭度低于0.5的林分,可选择楸树、栾树、女贞等新造林地。杨树林下丹参栽植产量偏低[1],核桃主要化感物质---核桃醌对种子萌发、幼苗苗长、幼苗根长有较强的抑制效应[2].因此,林下种植紫花丹参应避免选择杨树与核桃林。另外,选择行距>4 m、株距≥3 m的林分进行林下复合经营,有利于田间开展半机械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紫花丹参怕涝,低洼积水容易导致烂根[3].尽量选择地势偏高、土质较为疏松、排水良好的林分地块。
2 整地
宽行距林地可采用小型机械化作业,株距间不翻动,仅对行距间林地进行深翻。注意在新植苗木两侧各留50 cm空间土地不翻或者浅翻,以防伤及苗木根系。在深翻的同时,将腐熟的基肥施入土中,然后细碎土壤并耙平,再起垄。
3 种根选择
选留种根应避免选择有伤痕或者病虫危害过的紫花丹参。可在紫花丹参采收时,留选长势良好、根部饱满、无病虫侵害的紫花丹参植株,等到移栽季节时可随时挖取;也可以结合收获选留长势饱满、颜色鲜红、无病斑和虫眼、根径为0.3~0.7 cm的一年生侧生根,取其上段部分留作种根,将种根分堆,并用细绳捆成小束,浅埋于土中,或用湿沙覆盖,到第二年春季移栽时取出。避免选用多年生老根以及过于纤细的根,老根留种易导致空心、须根数量偏多、产量低,纤细根作种易导致植株长势不旺、根条偏小。留作种根的部位不同,发芽时间也有不同,一般上段根和下段根发芽时间相中段根偏早。为保证田间植株生长发育的一致性,不同部位的种根应分开栽植。
4 栽植
4.1 密度控制
密度是配置植株间竞争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群体结构。扩大行距,控制株距,有助于紫花丹参侧根系水平方向舒展,提高产量,种植密度以控制在20~25 cm×25~35 cm.高致明等[4]通过试验表明,当丹参栽植株行距为20 cm×25 cm时,第二年单株平均根系生物产量最高,根条数最多,根系总表面积最大,韧皮部与木质部之比最大为1.28.刘文婷等[5]试验表明,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分枝数量和根系的直径大小,从而影响地下根茎的表皮面积,进而对有效成分丹参素以及丹参酮等含量的累积造成影响。
4.2 移栽时间
皖北地区紫花丹参苗栽植时间一般为3月上旬至4月中旬或者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期间。
5 田间管理
5.1 水分管理
水分参与药用植物光合作用、生长代谢和有效成分积累全过程,特别是对根茎及块根类的药用植物,土壤水分含量过多,容易导致根茎生长浮于浅层土壤,生长速度慢;同时容易抑制根茎等呼吸作用,导致烂根,易诱发病害,进而对最后紫花丹参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高扬[6]研究丹参生长规律发现,在中度干旱的情况下,有助于丹参根系中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积累;有效成分丹参素合成积累的关键时间在9月中下旬,此时土壤的适度干旱有利于提高丹参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品质;丹参酮ⅡA含量在7月底到8月下旬以及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上升显着,可以通过适度的干旱胁迫提升丹参酮ⅡA的含量。在梅雨季节或遇连续阴雨的情况下,要保证紫花丹参地块的排水畅通,避免长时间积水。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也需适时浇灌。
5.2 施肥管理
移栽紫花丹参时,少量施用氮肥,90 kg/hm2尿素穴施即可,氮肥过多容易导致烧苗,生长中后期采用配方施肥。移栽4个月后追施氮肥尿素(含N 46%)192 kg/hm2,能够有效增加丹参产量与有效成分含量[7].韩建萍等[8]试验结果表明,在丹参生长中期施适量氮肥,有利于促进地上茎叶部分的生长,增加光合作用受光面积,为后期地下根茎的生长积累光合产物;N、P、K按比例配方施用,能够大大提升丹参的产量与质量,当N与P比例为1∶1时,丹参产量较对照组提高112.9%;当N、P、K比例为1.0∶2.5∶2.0时,有效物质丹参素与总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5.9%和18%.
5.3 摘除花序
紫花丹参在移栽第2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陆续抽薹开花。为保证紫花丹参的营养生长,保障根部生长量,应抑制紫花丹参的生殖生长,可分多次将刚出薹2 cm左右的紫花丹参花序全部剪除。
5.4 中耕除草
紫花丹参移栽后,水肥条件好,杂草容易滋长,为削弱杂草与紫花丹参间的竞争关系,需要不定期进行人工除草。人工除草的同时也中耕了土壤,保水保墒,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
6 病虫害防治
皖北地区紫花丹参的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叶斑病和根结线虫病。一是根腐病。发生根腐病后,根部腐烂导致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功能受挫直至丧失,危害全株,该病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5月进入发病盛期。采取轮作、雨季及时排水等措施可以很好预防,也可在发病初期采用50%多菌灵或者托布津800~1 000倍液浇灌病株。二是叶斑病。叶斑病主要危害症状为病菌侵染叶片和新枝后,叶背面形成外浓中淡、不规则的圆心环。该病可通过强化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进行预防,也可在生长季节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150~200的波尔多液防治。三是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紫花丹参植株的叶片、花序,易导致叶片黄化和落叶、畸形。可通过实行轮作预防,也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处理。具体方法是按种植行开沟,沟宽20 cm,沟深20 cm,在沟内均匀撒施棉隆颗粒剂5~10 g/m2,覆土,并用塑料薄膜覆盖,7 d左右后揭膜,并松土1次,再过7 d左右种植。
7 采收贮藏
紫花丹参在春、秋两季均可采收。一般在霜降后叶片开始枯萎、地下部分停止生长时,可开始采挖地下根茎,就地去掉泥土和笼头,晒干。晒干后的紫花丹参,要置于干燥通风场所贮藏,以防受潮发霉变质和受虫蛀。
参考文献
[1]陈向东,兰进,李先恩,等。不同种植模式下丹参质量研究[J].中药材,2011,34(1):8-11.
[2]潘丹,翟明普,李晓艳。核桃醌对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32-136.
[3]徐立成。丹参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2(7):29.
[4]高致明,吴月红,齐丹,等。不同种植密度对丹参根系形态学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2):47-49.
[5]刘文婷,梁宗锁,付亮亮,等。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4):14.
[6]高扬。不同土壤水分对丹参耗水特性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7]李景宇,仉劲,刘凯凯,等。追施氮肥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J].中药材,2019,42(8):1744-1748.
[8]韩建萍,梁宗锁,孙群,等。施肥对丹参植株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4):67-92.